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全面深化改革开启新征程 集聚四川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4-07-15 14:55:44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高新区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成为创新创业热土。图为俯瞰生机勃勃的成都高新区。 张翔升 摄(C视觉)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陈碧红

一块田,记录改革释放的增产潜力。7月10日,德阳广汉市种粮大户杨萍,拿到用种粮补贴采购的无人机。2013年,杨萍是只能把种粮补贴分给承包户的“二传手”。当年,四川启动首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调整完善试点,明确“谁种粮补贴谁”,杨萍加快扩种步伐。11年来,杨萍种粮面积增加5倍、产量增加6倍。

一片天,见证改革激发的产业动能。7月9日,成都彭州市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天空之眼”,7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接受交付前最后的飞行检测。2018年,纳入全国首批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后,凭借实现提前1小时报备即可起飞的便捷,“天空之眼”一跃成为全国首个无人机公共平台。

一粒药,折射改革带来的民生之变。7月10日,成都市民李力购买降压药等常见药,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一成。此前,四川率先实现药品、高值耗材、医用设备、二类疫苗、体外试剂集中采购,全省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下降至26.9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围绕四川高质量发展主动谋改革、全力抓改革,谋划推出一批原创性差异化改革举措,引领撬动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开启全面深化、系统推进改革新征程。春风习习,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蜀乡大地踏出蹄疾步稳的四川节奏、形成特色鲜明的四川探索、铺展活力十足的四川发展新画卷,交出亮丽的改革成绩单。

蹄疾步稳的四川节奏

稳!

2023年初,四川启动集成授权改革试点。通过“发点球”方式,分别赋予天府新区等9个试点区部分省级权能和政策。首批赋权支持事项,超过270项。改革首年,9个试点区域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12.7%。今年,省级再次扩大试点区赋权支持事项和探索范围。

快!

从2020年底总体规划获批算起,3年多时间里,川渝高竹新区实现川渝两地67项税费征管差异事项统一,率先在全国实现跨省域税务数据系统归集、共联共享,跑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加速度”。

又快又稳,是四川部署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节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四川历来富有改革的基因,特别是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后,更加继往开来,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高举改革旗帜,既着眼当前,又谋划长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如何做到?答案是建立完善一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推进机制。

全面对标对表中央部署,才能确保改革行稳致远。省委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研究推动中央谋划在四川落地生根。每年初,四川都会编制省委深改委年度工作要点和改革落实台账,明确优先序,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类梳理出近期推动、先期试点深入研究任务,实现工作节奏稳扎稳打、快慢有序。

去年,省委书记王晓晖先后四次主持省委深改委会议,贯彻落实中央深改委系列会议精神,审议通过一批专项改革方案,研究推进疾控体系改革等重大改革,确保中央部署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截至目前,中央深改委(组)会议审议通过、需要四川对接的419个改革方案,已完成对接394个。

不断完善工作落实机制,才能汇聚力量压实责任。2014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随后升级为省委书记出任主任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员会下设9个改革专项小组。在省委深改委统一领导下,各改革专项小组和省委改革办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全省改革工作实现“一盘棋”整体推进。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才能抓在实处。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全面深化改革第一责任人责任,在实际改革工作中靠前指挥、带头示范。省领导领衔推进重点改革方案,层层传导重要改革部署落实压力,带动各地各部门切实扛起改革主体责任,四川改革工作重点突出、讲求实效。

在四川,省领导牵头重要改革事项,每月调度工作进展,已成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方法论。

去年,四川精心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义务教育“双减”、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林长制等专项改革督察,为相关改革措施落地再添一把火。

缓急并重、张弛有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四川谋划着眼全局而突出重点、行动蹄疾而步稳,踏出鲜明的“四川节奏”。

特色鲜明的四川探索

川人历来敢为天下先。发展的问题千头万绪,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党中央的部署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赋予四川新的战略定位和时代重任。坚决扛起建设国家战略腹地这一重大使命,改革的方向更加明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层面印发各类改革方案2000余个。中央的决策部署,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绘制了一个个改革“任务书”和“施工图”。

重点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中。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是四川的基本省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把中央部署和四川实际结合起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改革赋能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省委提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厘清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举一纲而万目张。

重点在田坎阡陌间的关切中。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拥有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四川直面痛点难点堵点卡点,坚持问计于民、向民求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标注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价值旨归和方法论。

路径清晰、重点突出、群众路线,一批彰显四川支撑高质量发展和充满民生情怀的改革措施陆续推出,打出全面深化改革“组合拳”。

服务国之大者,经济体制改革一马当先。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创新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聚焦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中心任务,四川一手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一手纵深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启动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不断用改革“指挥棒”激发经营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

立足省之要事,自主创新改革集成推进。锚定推动“四化同步”,推出税收优惠、政策差异化补贴、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扩权强县等试点。锁定加速“城乡融合”,启动“1+20”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等探索。服务“五区共兴”,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在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新支持组团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创新实施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持续增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最终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着眼育新求质,锚定巩固提升四川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位势和能级这个中心目标,四川周密部署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先进材料六个重大科技专项,提出经济、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牵引性改革,不断加快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

改革与科技融合迸发出希望的火花。今年3月,“成都造”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开启运行试验。列车研发团队成员全部来自西南交通大学。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启动后,“不敢转、不愿转”明显改变。

人民心声是改革所向,更是改革的重点。破解“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四川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越来越多事项“最多跑一次”“一件事一次办”;直面农村大量资产沉睡现状,农村产权“多权同确”、农村宅基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一系列兼具针对性、含金量和温度的改革举措,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持续释放的四川红利

更活——6月14日,绵阳市三台县,绵阳、宜宾、巴中、阿坝、甘孜、凉山等市州代表齐聚一堂,宣布启动扶贫和帮扶资产处置盘活试点。自此,全省上万亿元沉睡资产保值增值步入快车道。

更深——今年开始,四川将科技型企业贷款户数、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这是继探索科技金融融合新路径改革破题以来,向纵深推进的又一举措。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10多年来,四川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勇气,以更大力度刀刃向内、以更大范围向外开放,跨过一个又一个改革深水区,啃下一个又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刀刃向内,关键在于做减法。10多年来,四川全面完成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等6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从制度层面杜绝“九龙治水”。同期,全省累计清理3130件非行政规范性文件,不断清除各种市场准入的显性和隐性壁垒。

对外开放,重点指向扩大“朋友圈”。地处西部内陆的四川,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10多年来,四川主动打破空间束缚,锻造国际航空的长板、提升公路等级、畅通水运通道等;聚焦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抢抓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机遇,不断把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使命任务转变成“实景图”。

数据显示,2022年,四川成为中西部首个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突破万亿元大关的省份。去年,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突破3万列,平均每天有2.5家外资企业落户四川,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速形成。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出的红利,浸润着蜀乡大地每个角落——

高质量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赋能,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等保持高速增长,氢能等产业加速布局。去年,全省经济总量迈上6万亿元台阶,四川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位势能级得到提升;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69万家,区域创新能力不断跃升;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26,差距进一步缩小。

科技创新障碍逐步扫清。2016年,四川开启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多年探索后,今年1月,《关于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开始实施,进一步面向全省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迄今,全省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2000多项,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

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稳慎有序,全省搭建“有事来协商”平台2万余个,建立完善人大代表直通车制度,首创和探索形成“村(居)民议事会”等基层议事协商新模式和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模式……上下贯通、及时有效的城乡基层治理制度更加完善。

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充盈。锚定就业、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重点,四川陆续推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国家区域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动态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探路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新路径,试点城乡公共文化融合发展。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借助农村集体经济清产核资、股权量化等改革,去年全村集体资产11658万元,集体总收入68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88万元,成为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样板村。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搭建“四梁八柱”,省级先后出台30余个改革方案,大熊猫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若尔盖国家公园加快创建。改革赋能,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加速筑牢。

全面深化改革助力冲破桎梏,四川经济总量不断跃升、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民生底线加速兜牢、生态颜值更靓丽,助力四川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新时代新征程,四川将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始终沿着党中央擘画的改革蓝图砥砺前行,坚定不移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奋力开创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来源: 四川日报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