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兴绿治沙 绿富同兴(人民时评)

作者:常 钦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5日 第 05 版) 发布时间:2024-07-15 15:03:24 浏览次数: 【字体:

常 钦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5日   第 05 版)

相信很多人读过《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早在几十年前,竺可桢就曾指出生态破坏的危害,“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但他也满怀信心地表示,“沙漠是可以治理的”“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今天,我们向沙漠进军,有了更多的科学方法,取得了更大的胜利。

比如,历经40多年努力,“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各地坚持治沙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适度发展经济林果、沙漠旅游、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故事层出不穷。“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三北”工程的生动实践成为我国向沙漠进军、推动绿色生态沙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力写照。

沙产业是指在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基础上,科学合理利用沙区光、热、水、土、气、生、风、景观等资源,适度有序发展特色林草沙及相关产业。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初步统计,截至2022年1月,我国林草沙产业企业已经超过1.55万家,沙产业年产值约5000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我国沙漠和沙地资源丰富,具有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地广人稀等比较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推动沙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对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沙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发展沙产业,要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声名远扬,薄皮核桃供不应求,库车小白杏成了“抢手货”,各地荒漠绿化工程不仅绿化了戈壁荒滩,而且探索出“以林养林”等新模式。据统计,广大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带动约1500万人实现稳定脱贫,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这表明,立足自身特色,把沙地资源转变为产业资源,就能让黄沙变“黄金”,让一片片得到治理的沙地变为强国富民的“聚宝盆”。

沙漠旅游是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开发利用,风沙也可以成为聚合游客和产业的特色资源。骑骆驼穿越沙漠,乘坐越野车“沙海冲浪”,手抓滑沙板从沙坡之巅滑跃而下,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奇观……在宁夏沙坡头,自然沙漠景观、天然沙生植被成为重要旅游资源,新、奇、特的沙漠旅游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依托响沙、丹霞、雅丹、沙泉等独特地质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加大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形成集旅游、商贸、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就可实现从“沙进人退”到“沙里掘金”的转变。

统筹“治沙害”和“兴沙利”,发展好绿色生态沙产业还需要继续多措并举、协同发力。一方面要深度整合沙产业发展要素资源,吸引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流向沙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推动沙产业高新技术应用和高科技产品产业化。兴绿治沙,绿富同兴,让人民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必能绘就更新更美的生态画卷。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