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分时经营减成本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16日 10版)
“二两笋子肥肠,红汤!”冬日早晨,在四川绵阳科技城新区的核心地段,一家米粉店里排起长队,200平方米的店铺坐得满满当当。
早餐吃米粉,是很多绵阳人的生活习惯。在餐饮行业经营多年的赵维荣在繁华地段盘下这个宽敞的门面,开起米粉店,生意十分红火。
“早上客流量确实大,可到午后就闲下来了。”两三年经营下来,赵维荣发现,“只卖早餐,相当于门店只利用了一半。这地段房租这么贵,太浪费了!”
就在他发愁的时候,生意伙伴廖忠福找上门来:“咱们共用场地和设施,你早上和中午卖米粉,我晚餐卖热卤和面条,如何?”
共用经营场所和设施设备,开设各自的餐饮店,在不同时段独立经营,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设施,有效节约投资成本。两人一拍即合,相约来到绵阳市市场监管局科技城新区分局办证大厅,咨询办理各自的食品经营许可证。
“按法律规定,同一经营场所只能申领一个食品经营许可证。”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分时共享的经营模式很新颖,但许可证的申领主体及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划分成为棘手难题。
“新模式就要有新思路!”面对这个新问题,绵阳市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人说,要以监管为民的工作理念,精准扶持不同经营主体发展,确保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绵阳市市场监管局迅速组织业务骨干、律师、专家等展开探讨,寻求解决方案。
“经营项目均为热食类,比较相近,风险较低,分时共享经营是可行的。”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之后,两位经营主体在监管部门指导下,协商一致,由设施设备投入者为主体申办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安全协会指导双方签订食品安全责任合同,各自独立经营,共同履行食品安全责任义务,对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法定代表人负责,形成了责任明晰、风险共担、相互监督、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两家店“合”在一起了,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责任怎么划分?由谁来兜底?
“食品经营许可证上写我的名字,由我对顾客负责;同时我与合作伙伴签订安全责任合同,他的经营如果出现问题,我对外承担责任后,他要对我负责。”赵维荣说,市场监管部门也悉心指导,帮助他们最大程度确保食品安全。此外,他们还购买了食品安全责任险,进一步分担风险。
在监管部门指导下,赵维荣与合作伙伴分别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分别拟定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清单,实现食材采购、加工制作、物流配送等环节的相对独立,建立独立的经营台账,实现了共享与监督的有机融合。
很快,这个门面挂上两个招牌,标注各自经营时间,分时开起了两家店。
对这种新模式,绵阳在严格监管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名特优新”申报、资金补助等方式加以扶持,并密切跟踪评估发展和安全情况。绵阳市食品安全协会也建立了食品新业态新模式备案制度,加强跟踪指导,定期举办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帮助从业者提升专业素养和安全管理水平,健全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