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资讯丨失能老人家庭非正式照料需要建立政策支持体系
川观智库研究员 燕巧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数量持续增加,非正式照护缺乏支持体系的问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日前,最新一期《柳叶刀-老龄健康》关注了老年非正式照护者,指出不完善的长期照护体系使非正式照护者的照护负担日益加重,非正式照护者自己往往是老年人,可能有慢性病、虚弱或与年龄有关的残疾,照护工作会加剧这些既往疾病状况,面临自身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性别失衡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支持体系。
今年以来,国内多名专家的最新研究也在呼吁对失能老人家庭非正式照护的政策支持。非正式照护主要指家庭照护,包括配偶、父母、子女,或其他亲属提供的不与任何组织挂钩的照护服务。
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公布的数据研究评估显示,2021-2023年全国60岁以上失能人数达到4654万人,这一数据较此前略有上升。失能者中,仅有1%得到了正式照料即雇佣保姆、小时工等负责照料,99%都是非正式照料。据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的调查,家庭照护者日平均照料时长约15.7小时,远高于普通工作者每日工作时间。就居家失能老年人而言,配偶作为主要照护者的比例近50%。
专家指出,相比社会化的正式照料服务,非正式照料独具优势。9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胡宏伟在《江西社会科学》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家庭照料者的长期性、亲切性、稳定可持续性特征使得老年人往往有更好的健康。家庭照料较低的支付成本有利于增强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据相关数据,得到非正式照料的人中,照料成本为24824元/年,得到正式照料的人照料成本为46448元/年。然而,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已然弱化了家庭抚幼养老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相关政策给予非正式照料更多支持,这样才能重新发挥家庭的照料功能、激发非正式照料体系的活力。
为应对老年人失能与照护问题带来的挑战,我国从2016年起先后在49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长期护理保险也有望成为社保“第六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今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唐丹发布文章指出,在现有给付政策上,长期护理保险各试点地区对居家照护和家庭照护者的支持保障不足、政策导向不一,要么完全未考虑家庭照护者,要么仅在制度层面上设置混合给付选项,无法灵活满足失能老年人及家庭照护者的综合性需要。
胡宏伟指出,在现阶段失能老人的照护中,支持家庭照料功能发挥成为“弦上之箭”。从国际趋势看,在老龄化趋势持续加深、社会化照料危机日益突出、制度运行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通过建立、完善家庭支持政策推动照料责任主体向家庭回归,已成为国际上长期护理保障政策的新发展趋势。如何通过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激发家庭照料的活力,从而与正式照料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助力失能照料需求的满足,应当成为未来制度发展的关注方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