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即将迎来五周年,川渝交通有何变化?
尹梦奇 四川在线记者 王眉灵
数读亮点
• 川渝间已建铁路6条,建成高速公路16条,还有6条高速在建、2条正在改扩建
• 普通国道省际接口超过24个,成渝双核、毗邻城市实现1小时直达
• 跨省公交达23条,基本实现毗邻区县全覆盖,每年有300余万人次乘坐跨省公交出行
• 四川毗邻重庆的6市均已开行到重庆的定制客运,全省川渝定制客运线路达25条
• 两地19项交通类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即将迎来五周年之际,近日,一个喜讯传来:四川、重庆携手开展的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为主题的交通强国试点项目,获得交通运输部验收批复。
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要先行。5年来,随着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四川交通有哪些变化?川渝交通如何走向“一体化”?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
“成渝扩容项目”资阳段,沱江特大桥效果图。
硬联通
共建“一张网”,消除“断头路”“瓶颈路”
12月初,成渝高速公路扩容项目(以下简称“成渝扩容”)资阳段全面开工。成渝高速公路是连通成都和重庆的高速公路主通道,它的改扩建,从谋划之日起就备受关注。
新的成渝主通道将按最高标准建设: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并加入绿色、智慧高速的元素,打造成渝间的高速公路“标杆”。
就在今年5月,川渝间刚新增一条通道——开江至梁平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这条大通道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批规划的5条高速之一,串联起四川开江到重庆梁平,车程从此前的2小时缩短至40分钟,辐射了沿线20余个乡镇。
既有成都、重庆“双核”之间的畅达,也有川渝毗邻地区的联通;既有现有通道的提档升级,也有路网空白的填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川渝间的高速公路通道越来越多。
在每年举行的两省(市)党委政府联席会上,成渝交通一体化发展都是重点商议事项。两地交通运输部门携手建立起了长效联系机制,先后10次召开川渝交通合作联席会并商议签订年度任务,川渝交通运输合作呈常态化运行态势。
实现双城经济圈的互联互通,顶层设计先行。这几年,四川高速公路网规划、四川普通省道网布局规划陆续调整或修订,不断填补路网空白,大幅增加了川渝间的连接。
在高速公路规划方面,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从25条增加到36条,覆盖所有毗邻县市,并将打造高速公路通道集群。在国省干道规划方面,省际出口增至132个,其中川渝间的普通国省道省际接口为53个,占比40%,川渝间具备条件的相邻县城均实现普通国省道连通。
跨省域通道建设,因建设时序、建设需求不同,“断头路”“瓶颈路”普遍存在。川渝合作直击“痛点”,两地交通运输部门携手探索跨区域项目合作新模式——
建立起联合设计、联合招商、联合建设、联合审批“四联合”跨省高速公路合作模式,泸州至永川高速公路项目工期压缩至原来的约五分之二、提前14个月通车,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提前半年通车,四川段里程不满足收费立项审批条件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按照同一标准、同期实施、同步推进、同时竣工“四同”合作模式,破解了G210邻水高滩至渝北茨竹段标准不一致、时序不一致等问题。
探索跨省域“四好农村路”统一谋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运营“四统一”合作模式,在全国率先打造跨省域“四好农村路”示范区。
目前,川渝间已建铁路6条,建成高速公路16条,还有6条高速在建、2条正在改扩建,普通国道省际接口超过24个,成渝双核、毗邻城市实现1小时直达,“断头路、瓶颈路”加快消除,毗邻地区农村公路加速缝合,一张川渝共建的“路网”全面铺陈开来。
重庆梁平至四川开江高速公路(重庆段)。
软联通
拉直“一根尺”,运输服务、交通执法等标准趋同
11月,四川邻水往返重庆北站南广场汽车站的“渝邻双城巴士”正式开通运行。这是川渝两地首条跨区域公交化改造的城际客运班线,单程运行时间2小时左右,每半小时滚动发班。
“渝邻双城巴士”采取“一站多点”模式运行,沿路设多个站点上下客。开通首日发车40班次,运送乘客1230余人次,与开通前线路的日均客流量相比增长了300%。
四川、重庆山水相依,四川境内达州、广安、泸州、内江、遂宁、资阳6市与重庆相接,但公共运输“相邻不相交”的现象普遍存在。从2020年起,四川、重庆携手推进“运输服务一体化”,让老百姓享受到更为便利的交通出行服务。
推行普惠化公交出行,2020年4月,川渝间首条跨省城际公交开通,目前跨省公交已达23条,基本实现毗邻区县全覆盖,每年有300余万人次乘坐跨省公交出行。
满足群众个性化出行需求,省际定制客运也于同年“破冰”。当年,新修改的《四川省道路旅客运输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定制客运”合法化;4月,川渝两地交通运输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为省际定制客运敞开了大门。目前,四川毗邻重庆的6市均已开行到重庆的定制客运,全省川渝定制客运线路达25条。
“公路+航空”“公路+铁路”等综合运输出行方式也不断出新:自贡、泸州、宜宾、达州等地将城市候机楼设到重庆机场,异地候机服务实现行李直挂、安检互认;打通川渝两地联网售票系统平台数据,公路和铁路实行联程运输“一票制”……
推进“软联通”,两地19项交通类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高频事项“超限运输通行证”和“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电子证照实现川渝两地亮证互认。从出行到服务,两地交通的一体化日益深入。
相关标准也在不断趋同。
以往,跨省(区、市)的交通执法是业内公认的“肠梗阻”,川渝找到了“治病”良方。两地联合修订高速公路管理法规,统一交通违法风险行为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在毗邻地区常态化开展公路“卫路”、水路“净航”等专项行动,基本实现两地交通执法标准、流程、内容“三统一”和电子证照、信用惩罚“两互认”,有效解决车辆超限超载、船舶冒险航行等违法行为跨界取证难和执法难等问题。今年5月,川渝两地交通运输、司法部门联合印发《川渝地区交通运输区域执法协作办法》和《川渝地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取证规则》,2项均是全国交通运输区域执法协作首创制度。
今年8月,在交通运输部的见证下,四川、重庆两省(市)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签署协议,将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共建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将聚焦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服务一体衔接、运行管理协同联动三方面需求积极推进,让成渝民众出行进一步从“走得通”向“走得好”迈进。
新联通
共造“一个极”,打造服务于“增长极”的“交通极”
今年4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川渝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首个航运枢纽——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工程正式通航,首台机组实现发电投产。“瓶颈”打通后,四川广元港500吨级船舶可以直达重庆。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支流,也是重要的通航河流。此前,四川境内14个梯级枢纽全部提升完成,但受困于下游的“瓶颈”,高等级船舶在枯水期只能减载运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以来,川渝两地提出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并联合印发实施方案,拟共建4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近千亿元。“建成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正是内容之一。
围绕做强嘉陵江水运,川渝两地还携手建立起嘉陵江多梯级船舶过闸联合调度机制,基本实现嘉陵江16座通航建筑物“一次申报、全线通过、船到闸开”,广元至重庆单程航行时间由15天以上缩短到7天。目前,四川正在嘉陵江上建设夜航设施,开通后,广元至重庆的水运将再提速,最快4天可达。
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赋予“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重任。在综合立体交通网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全国4个交通极之一,共造“一个极”,成为川渝两地交通运输部门共识。
物流运输是推动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2022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申报中,成都和重庆“双核”携手,采用共同研究、联合编制、联合申报方式,成功跻身首批9个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群),聚力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11月中旬,随着一列中欧班列(成渝)的开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突破10万列。这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贡献”颇丰。川渝两省市携手铁路部门,建立起重庆、成都、国铁集团三方联席机制,共同制定月度开行计划,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数量、质量稳居全国第一,2022年以来,已经连续3年开行超5000列。
今年7月,在泸永高速玉蟾山收费站,四川首个“整站式智慧收费站”正式投用。该收费站综合应用智能收费机器人、ETC特情辅助设备、云收费系统和智慧云舱等智能设备,真正实现全车道无人值守、整站式集中管控。
智慧交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川渝两省(市)积极开展智慧交通试点,并制定发布4项区域地方标准。目前,已在成都绕城高速、四川成宜高速、重庆石渝高速、渝湘高速等路段进行了实际应用,支撑两地建成智慧高速2000余公里。其中,成宜高速已建成全国首条全线157公里全要素覆盖的面向车路协同的智慧高速示范路段。
今年,四川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域,将推动“大蜀道”主骨架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按照试点目标,到2027年,四川将完成90%的国高繁忙路段、25%的国道繁忙路段数字化转型升级,基本形成“一网监控、一键联动、一体管理”的数字交通发展格局。
在未来交通的发展之路上,川渝更加值得期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