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幕后
四川在线记者 张守帅 王成栋
1月20日上午,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长施小琳代表省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
2024年形势严峻复杂、困难挑战重重,一路走来殊为不易,全省上下拼经济搞建设取得哪些重要进展?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蓄势之年,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这份沉甸甸的报告给出了答案。
报告是如何出炉的,有哪些新特点、新亮点,如何准确理解把握报告要点?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独家采访了报告起草组有关负责同志。
报告起草过程
历时2个多月数易其稿,通过一轮轮群策群力广泛吸收各方意见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法定职责。而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上一年“成绩单”、提出新一年“计划书”,历来备受期待和关注。
“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报告起草工作于去年11月初正式启动,前后历时2个多月,数易其稿、反复推敲,直到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举行前夕,起草组仍在字斟句酌、精心打磨,“务必用可感可及的成绩提振信心、用切实可行的目标鼓舞民心、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温暖人心,激励全省人民危中寻机、抓紧抓早、拼搏实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报告始终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把关指导下高效推进。省委书记王晓晖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审定报告。施小琳省长担任报告起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组织会议研究讨论,还在省政府党组会议、常务会议、专题会议以及前往基层调研中对谋划做好重点工作提出要求。各位副省长也全程参与讨论研究和修改完善。
报告起草工作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去年以来,党和国家大事要事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召开,密集推出一揽子经济增量政策和重要举措,为四川发展创造了新机遇;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六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等召开,对事关治蜀兴川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部署;四川现代化建设不断迈出坚实步伐,群众对美好生活充满新期待。
全面辩证看待我省经济形势,省政府领导明确要求把报告起草过程作为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研究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过程,作为理清工作思路、研究谋划2025年政府工作的过程,作为汇集民心民意、谋深谋实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过程,作为集中智慧、凝聚共识的过程,“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切实把中央赋予四川的重大责任使命转化为政府具体工作,把省委的“规划图”转化为政府工作的“施工图”和“实景图”。
“起草报告不是闭门造车,只有把工作研深研透,报告才能写得清楚明白,拿出的举措才能务实管用。”据介绍,省政府领导专门安排省直部门提供“四个5”专项材料,即从最突出的工作成绩、最棘手的困难问题、2025年打算做的重要事情和对省政府工作的建议等四个方面各提出5条,逐条审阅、反复研究,要求起草组充分吸纳。过程中,起草组还分别与发改、财政、科技、农业、经信、商务等10个部门“面对面”讨论新一年的重点工作。
去年12月下旬,报告讨论稿形成后,印发省直各部门、各市(州)征求意见。施小琳省长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真知灼见。起草组共收集到340多条意见,经过研究对报告作出300多处修改。据透露,在外出调研开会期间,省政府领导也多次通过视频电话等形式,带领起草组精心打磨。正是经过一轮轮“群策群力”,报告内容才变得愈发充实、措施也更加务实。
报告起草“方法论”
对标党中央赋予四川的时代使命,落实经济大省挑大梁政治责任
从报告结构框架看,分为3大部分——2024年工作回顾、2025年工作安排建议、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回顾总结2024年工作占1/3篇幅。“过去一年,四川承压前行、克难奋进,较好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读懂‘成绩单’会对四川发展的质量、经济的韧性、创新能力、拼搏面貌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体例方面,报告“开门见山”先把社会各界最关注的经济运行、动能转换、区域格局、改革开放、民生保障等5个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亮”了出来。比如,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超过6.4万亿元,保持全国第5位;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无人机、核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增长20%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总量达到1.8万家;入围全国百强县、百强区20个,居全国第3位;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增长16.6%,突破8700万人次、居全国第3位;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突破3.6万列;30件年度民生实事全面完成等。
“当前,四川正处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发展转型最吃劲的紧要关头,信心更比黄金贵。”一位起草组成员说,报告注重用事实与数据说话,用全体人民奋斗的结果激励大家在新的起点上接续奋斗。
2025年工作千头万绪,报告对标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提出重点做好9个方面工作,包括全方位扩大内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分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报告起草肩负着一个使命——把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落到实处。比如,在2025年预期目标上,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粮食产量725亿斤以上等。在具体举措上,把全方位扩大内需摆在重点工作的第一位,一手抓高质量项目促投资,一手抓优质供给促消费,特别强调抓紧谋划“有根产业、有效投资、有税源的好项目”;提出加快发展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优势地区领先发展,进一步做强成都极核,扎实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一中心一方案”推进省域经济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实施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三年行动,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主通道贯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好守护美丽四川生态家园……这些指向的正是党中央赋予四川的“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时代使命。
报告重点内容
既做大“蛋糕”也切好“蛋糕”,在增强发展“力度”中提升民生“温度”
高频词是观察和解读报告的一个重要维度。梳理显示,“发展”“建设”“加快”“创新”“改革”等在报告中分别出现138处、114处、57处、46处、36处,“消费”“投资”“民生”等出现频率也比较高。
“这体现了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给人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责任感。”报告起草组成员分析,尽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问题和挑战,但也有较好的支撑和许多有利条件,必须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从“着墨”比例看,产业支撑和民生改善是重中之重,前者关乎把蛋糕做大,后者关乎把蛋糕切好。
“建圈强链”是去年7月以来政府抓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词。记者注意到,就在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前夕,省政府通过“实地调研+集中会议+现场交流”方式对建圈强链进行拉练式部署。报告也突出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提出突出抓好“15+N”重点产业链、优化产业生态、强链延链补链等。另外,报告还提出实施科技支撑未来产业发展“先手棋”计划。这意味着,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医药健康等外界熟知的产业突破口外,原子级制造、6G、量子科技、具身智能、脑科学和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已纳入四川抢先布局的考量。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24年四川研制出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确认第一个超级宇宙线加速源,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下线,世界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水电机组完工交付……“四川造”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部署新一年工作,报告一张蓝图绘到底、再次鲜明提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提出持续实施6个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提出加快构建从创新成果发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进“1+N”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外溢转化。
近年来,四川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65%以上。受城镇化水平提高、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下降等因素影响,我省人口结构、空间分布、民生需求等正发生重大变化,报告鲜明提出“构建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就是要突出‘以人定量’‘以需定供’,推动公共服务随人走,让服务供给更加科学精准,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好中心,更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起草组成员介绍。
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省政府专门安排人员用一个多月时间深入调研摸清需求,精准梳理30件年度民生实事。报告用2000多字的较长篇幅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安排,“民生清单”直击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比如,建设更多“暖心之家”(服务货车司机),支持老年大学利用社会资源设置教学点,推广多子女可在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同校就读等政策,构建覆盖全省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体系等。
“省政府领导明确要求报告语言平实、措施务实,回应关切说到点子上、说进心坎里,让群众听得懂弄明白从而感到踏实。”一位起草组成员说,报告在坚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同时,也适量使用了一些提气提神提劲的“暖心话”甚至是“大白话”。
比如,报告对一些工作成效和努力目标做了生动描述:“从成都乘坐动车,当天往返游九寨,‘人间仙境’不再遥远”“北欧的三文鱼最快48小时可从捕捞地端上成都餐桌”;在推动文旅发展部分,提出“让更多游客走进天府之国,体验文化味与自然美、国际范与烟火气、快节奏与慢生活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头回客’和‘回头客’”;对快递小哥、送餐骑手、网约车司机、自媒体从业人员等新就业群体格外关注,提出“让每一个努力奔跑的奋斗者都能被看见、被关爱、受尊重”。这些表述在让人看到政府推动改革发展“力度”“精度”的同时,也直观感受到了特别的“厚度”和“温度”。
政府自身建设
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干成更多建设现代化四川的大事要事
省政府工作报告是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表决通过后,将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军令状”“责任书”,必须言出必行、行之必果,这对政府工作及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报告单列一章,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出部署,总的要求是高质量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
首先是树牢正确政绩观,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硬道理”“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大”,提出“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对群众感受的落差、温差高度重视,把群众的关切事作为政府的紧要事,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报告突出大兴务实为民之风,突出“三个主动服务”——主动服务企业,常态化开展政企沟通交流,及时回应企业关切;主动服务群众,对老百姓关心的事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主动服务基层,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赋能。如何赋能?——报告注重应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解决“表哥”“表姐”现象,提出推广“报表通”,将能实现报表一键生成、任务自动提醒、工作闭环处置,让基层干部有时间、有精力、有资源、有威信,更好做好服务团结凝聚群众的工作。
“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蓝图绘就,关键是把改革发展任务落下去、让惠民服务工作实起来。”省政府办公厅相关负责人说,报告鲜明提出“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只争朝夕、紧抓快办,与各种不确定因素抢时间,各项政策措施能早则早,在高质量发展上能快则快”。同时对提升抓落实的效能提出要求,“推动工作闭环,把‘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贯通起来,跑通工作流程,打通堵点卡点”,“干成更多建设现代化四川的大事要事”,加快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决策部署转化为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