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创新密码 引领未来发展
杨兵杰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21日 05版)
【专家视点】
当世界之变、时代之变、科技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正在成为赢得竞争的制胜之道。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着力提升含“新”量、含“质”量、含“优”量、含“绿”量。其中,科技创新力体现含“新”量,是驱动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产业支撑力体现含“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要素配置力体现含“优”量,是促进发展的关键保障;绿色引领力体现含“绿”量,是引领发展的未来导向。
在科技创新力上,重点要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寻找科技创新的密码,需要回到实践之中。对于地方和企业而言,就是要加快培育专业性强、产业集聚高的标杆型专业孵化器,布局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构建科技金融、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创意设计等全链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例如,2024年9月,宁波公布了34家概念验证中心创建名单,主要涉及新型功能材料、数字产业、高端装备、关键基础部件等领域。这些中心通过优化整合人才、成果、资本和市场等要素,打造集技术可行性研究、性能测评、商业咨询、创业孵化等服务为一体的概念验证生态系统,是减少转化风险、吸引投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新型载体。提升科技创新力,还应加强协同创新。以长三角为例,这里以1/2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超1/3的进出口总额,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8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加强协同创新一直是关键的一环。
在产业支撑力上,重点要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这一新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新型功能材料、空天海洋、未来汽车、人形机器人、工业元宇宙、新一代风光及新型储能等产业,都是高成长性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聚焦国家战略所需、国际行业发展所向、地方特色优势所能,探索“未来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全周期场景设计机制,重塑产业竞争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争相建设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了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围绕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重点攻关,取得了不少重要突破。这些做法,有效支撑了未来产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化和产业化。
在要素配置力上,重点要高效配置“要素资源”,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素资源在支撑城市、区域、国家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在新质生产力的语境下更需高效配置。要优化人才“引育用留流”机制,加快培养专业化、高科技化的新型劳动者;要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培育具有爆发力的链主总部型企业、生态平台型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和“新物种”企业;要前瞻布局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智慧物流设施、现代算力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等设施,优化数据要素流动;推动政府定价机制由制定具体价格水平向制定定价规则转变,加强要素价格管理和监督,构建要素价格公示和动态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建立要素价格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
在绿色引领力上,重点要前瞻锚定“智能绿色”这一发展方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也就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智能绿色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层级共同发力。2023年,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浙江省象山县落槌,象山县西沪港的2340.1吨碳汇量以每吨106元成交。2024年,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蓝碳生态碳账户依托宁波产权交易中心、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这都是抢占蓝碳经济新赛道、探索生态共富新路径的具体实践,也给了我们智能绿色发展的新启迪。
(作者:杨兵杰,系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党组副书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