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出产业扶贫新“蜀锦”
四川日报记者 李淼 樊邦平 张明海
正值丰收季。泸州古蔺县的高粱红了。二郎镇复陶村聚居点脱贫产业园里,1000余亩优质高粱早被郎酒公司订单锁定,今年能赚150余万元,还能带动30多名贫困群众入园务工挣票子。
凉山金阳县的花椒熟了。椒农采摘晾晒花椒的身影随处可见。红联乡卢家营盘村,71户曾经的贫困户在去年脱贫基础上,靠着“麻”花椒,过上更“鲜香”的生活。
丰收季,是检验产业扶贫成效的最好时节。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四川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根本之策,带动3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和就地务工脱贫,“绣”出产业扶贫的新“蜀锦”。
绘底图
立业兴家
为一家一户订制脱贫“36计”
拔穷根,根本靠兴富业。我省产业扶贫思路清晰:以“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为主战场,以藏区彝区45个深度贫困县为重中之重,将凉山彝区作为控制性因素,精准发力。同时,锁定川粮油、川猪等10大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种养业等3大先导性支撑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将产业扶贫规划与之紧密对接,形成省、“四大片区”、市、县、村五级产业扶贫规划体系。
紧盯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是根本导向。
在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涪火生态种养专合社,社长吉勒次子不久前刚以每公斤120元的好价钱卖掉20亩土地出产的羊肚菌,接着又迎来高山草莓旺季。
这只是缩影。在大小凉山彝区,重点发展马铃薯、荞麦等特色杂粮;在乌蒙、秦巴山区,让竹林成为风景线,更变成综合产值达152亿元的“绿色银行”;在高原藏区,做大做强牦牛、藏系绵羊等优质畜牧……过去4年,全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1382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场979个,特色扶贫产业集群正全面崛起。
由面到点,一头牛、一群羊、一桶蜂、一亩药、一季笋,峨边县的“五小到户”工程;小畜牧、小种植、小果木、小加工、小商贸,万源市的“五小庭院经济”……在四川,这样为一家一户量身定制的产业脱贫“36计”,被“织”进贫困户的生活里,生活因此有了大盼头。在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脱贫意愿强身体好的张守方,靠贷款承包了两个蘑菇大棚;新政镇安溪潮村贫困农民谭精业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则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养鸡产业园,每年也有1万多元保底分红。
穿针线
引领融合
让农业园区成产业扶贫火车头
产业谋定,靠什么示范带动?农业园区被寄予厚望。
近年来,我省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把园区作为“试验田”“推广站”。在去年召开的全省乡村振兴大会上,现代农业园区更是被定位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去年10月,我省出台考评激励方案,明确用5年时间构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体系,让农业园区成为产业兴旺核心载体。
打造农业园区“火车头”,苍溪有“独门秘籍”——县建产业园、村建扶贫园、户建自强园,“三园”联动,带领2.48万户贫困户驶入脱贫快车道。以文昌镇权家村为例,仅3年时间,村扶贫园内的猕猴桃就从10亩发展到400多亩,其中,贫困户权映昌靠4亩猕猴桃,收入3万多元。
“三园”联动,带动全县园内贫困户人均增收4100元。苍溪的做法,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经典案例。
今年起,省财政每年拿出5亿元,连续奖补5年,对每年认定的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分别奖补2000万元、1500万元、1000万元。今年63个省级培育对象中,25个布局在贫困县。我省还针对45个深度贫困县安排2.25亿元资金培育扶贫示范园区。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级各类农业园区1万余个,带动2400多个贫困村、42万户贫困户入园发展。
在园区引领下,各地还争相探索“贫困户+园区+业主”“贫困户+基地+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等方式,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返租倒包、代种代养、股份合作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不久前,南江县将“发羊”变“借羊”的做法,入选了“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首批24个优秀案例。
通过利益融合,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老乡实现了持续共赢共富。
创技法
创新政策
铸就稳定脱贫增收新引擎
啃“硬骨头”,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四川的一大做法,是果断向“人地钱”三要素发力。
“钱支援,物支援,不如来个农技员。”201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为每个贫困村设立驻村农技员,同时组建千支专家团队巡回指导贫困县。
21个科研院所和62个县市区同步开展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试点。宣汉县122名农业科技人员领办专合社、家庭农场或经济实体,帮助万余户贫困群众脱贫。
2500万农民工大军也被激活。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建立返乡农民创业园376个。
土地这一沉睡的资产在被唤醒。2016年底,我省率先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颁证,截至去年底全省耕地流转率达39.5%,农民财产性收入近三年累计提高69%。
增减挂钩政策为脱贫带来真金白银。2016年,巴中4500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以13亿元流转给成都高新区,为全国省域内流转首例。目前,我省已将全省增减挂钩指标80%下达给贫困地区,实现交易8.1万亩,金额240.5亿元,交易数量和金额居全国第一。
钱被用在刀刃上。全省近4年在贫困地区投入140亿元财政资金,专项用于农业产业发展。2016年,我省还在全国率先设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覆盖所有贫困村。
社会扶贫巨大潜力不断释放。目前,我省与浙粤两省落实产业合作项目857个、资金59.68亿元;7082家民营企业、商协会与7064个贫困村建立帮扶关系,投入资金92.5亿元。
为让贫困地区农产品“卖得远”“卖得起价”,我省启动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五大工程”。目前,已初步构建“大凉山”“雷波脐橙”及“壹颗红心猕猴桃”等为主的“区域+企业+产品”扶贫品牌矩阵,全省农产品品牌总产值达1580亿元。
2018年,我省还率先出台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意见,在全国首创“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今年7月,“四川扶贫”商标获得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金奖。目前,全省各市州和省直机关、高校、国企等已采购“四川扶贫”产品1200余种,金额达2.54亿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