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奋进新征程 再上新台阶

作者:段渝 陈驰 鲁荣东等 来源:20191011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11 15:38:28 浏览次数: 【字体:

弘扬巴蜀文化 传承中华文脉

省社科院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段渝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回望新中国70年的壮阔历程,我们之所以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拥有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四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我们有信心把巴蜀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有责任为传承中华文脉作出重要贡献。

要充分认识巴蜀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显著特点。巴蜀文化有着悠久的始源、独特的文化模式和文明类型,不论在史前还是历史时期,它的发展演进步伐都与全国一致,并且在大多数历史时期中都以其经济繁荣驰誉中华,更以其文化上显著而独特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巴蜀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深刻变革,但它的基本文化形态尤其是思想精髓却长期保存下来,凝成巴蜀文化的优秀传统,创造并发展出内容丰富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文明灿烂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早在三星堆文化时期,古蜀文明就显示出它的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创造能力。自秦汉以降,巴蜀文化的创新性愈益突显。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盐井钻井技术、蜀锦与蜀茶、天然气的发现和使用、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等,都曾走在当时中国甚至世界的前列,而其人文精神和神韵也是一脉相传。文学方面,汉代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唐代陈子昂、李白、杜甫,宋代三苏;史学方面,蜀汉谯周、三国陈寿、东晋常璩、宋代李焘和李心传;哲学方面,汉代扬雄、严君平,宋代张行成、张栻、魏了翁,不胜枚举,从中不难看出巴蜀文化巨大的创造力和强劲的历史穿透力。

要深入挖掘巴蜀文化的思想精髓与时代价值。巴蜀文化的思想精髓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不畏艰险,敢于冲破封闭和半封闭自然环境限制的大无畏精神;二是勇于开放,有迎接世界文化浪潮冲击的博大胸怀;三是勇于开风气之先的豪迈气度;四是善于奉献的崇高品格。

巴蜀文化的思想精髓在发展演变中持续发挥着它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四川的发展中发挥出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例如,广汉金鱼公社率先实行“包产到组”,广汉向阳公社在全国第一个摘掉人民公社牌子,宁江机床厂在全国国有企业中率先进行扩权试点,全国第一张股票——蜀都股票在成都诞生,这些都是巴蜀文化思想精髓在今天的重要体现。它们一方面展示出巴蜀文化一贯的勇于改革开放、勇于创新的气度和品格,另一方面又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传统巴蜀文化的重要创新和发展。尤其是,这些探索不但对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践经验,更在思想上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改革路径,某种意义上是对全国的改革大局提供了思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下,四川人民表现出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可以说,巴蜀文化的思想精髓不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而且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要大力推动巴蜀文化的延续传承与创新发展。传承与创新,是充分激发巴蜀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力量所在。创造性转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相互转化,不断升华的过程。在物质文化层面,巴蜀大地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如三星堆、金沙、罗家坝、城坝、老官山汉墓、江口古战场等;在人文层面,有以蜀工蜀艺、名人名篇、川剧川曲等为代表的巴蜀文化优秀人文传统,不但能够从壮丽的物质层面和优美的人文层面带给人们震撼、惊叹等感受,更能够转化为精神层面的激励力量,激发出无限的文化创造力,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四川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扬伟大奋斗精神 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陈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回望昨天的辉煌成就、创造今天的幸福生活、描绘明天的精彩画卷,伟大奋斗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坚定前行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种伟大奋斗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艰苦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奋斗本色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二是顽强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顽强奋斗是中国人民奋斗意志的充分表达,是面临艰难险阻从不畏惧的坚韧与执着。三是创新奋斗。“苟日新,日日新”。创新奋斗是中国人民奋斗姿态的集中展现,是勇于打破陈旧制度的藩篱、敏于追赶时代前进的步伐。四是团结奋斗。“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奋斗力量的汇聚交响,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五是接续奋斗。接续奋斗是中国人民奋斗不止的精神特质,是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前进的坚定步伐。五大奋斗内涵,铸就形成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共同写就了中国人民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伟大奋斗精神是铸就新中国70年辉煌的强大动力。深刻总结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根本性的结论,这就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70年一路走来,我们曾遭遇各种重大国际国内风浪挑战,中国人民依靠伟大奋斗精神,使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奋起、从苦难走向辉煌。从“铁人精神”到“焦裕禄精神”,从“女排精神”到“奥运精神”,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从“大庆精神”到“抗震救灾精神”等等,无不是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精神的充分彰显。70年来,勤劳勇敢的四川人民,推动四川从人口大省、资源大省、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全省经济总量稳居西部第一、排位全国第六,各个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需要继续发扬伟大奋斗精神。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当前,四川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全省人民继续发扬伟大奋斗精神,共同书写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时代答卷。要铭记为民谋利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过70年的奋斗实践,全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但仍存在一些民生重点难点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要坚定攻坚克难的奋斗意志。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面临很多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始终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韧意志,闯过一道道险阻,战胜一道道难关,不达目的绝不收兵。要保持改革创新的奋斗姿态。要大力弘扬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彻底冲破“盆地意识”的束缚,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大力实施全面开放合作战略,推动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要凝聚众志成城的奋斗力量,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把全省社会各方的思想和共识凝聚起来,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

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鲁荣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其中,最令我们感到自豪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发挥了强大的引擎作用。在新中国70年的奋斗实践中,四川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历史性跨越,当前正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向经济强省阔步迈进。

回顾过去70年,四川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52年到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多亿元跃升至4万多亿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总结过去经验:一是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一五”时期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11个摆在四川,三线建设时期将上千家企业、科研单位从沿海内迁至四川等,为四川经济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四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家乡,也是中国农村和国企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各项改革为经济跨越发展注入了重要动力。三是巨大的人口红利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四川曾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水能、天然气、钒钛等资源位居全国第一,为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必须加快建设经济强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的新方位和新特点做了深刻阐述:“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今天的四川,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经济强省衡量标准,就是符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四川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关键。二是把握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与核心腹地,各种重大机遇在四川交汇叠加,要实现机遇与优势的有机结合,为建设经济强省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深刻指出,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好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加快补齐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凸显的短板。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四川必须开启发展新局面。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做出了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四川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住关键重点着力。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要做好着力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抓好新型城镇化和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破难,扎实推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强力推进以立体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发展新空间。三是必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要着力解决好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鲁篱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过去的70年,我们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伴随着新中国70年的法治进程,四川大力推进依法治省,为治蜀兴川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70年砥砺奋进为推进新时代四川法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民主法治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系统谋篇布局,构建和优化了依法治省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机制,在全国率先制定《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率先成立依法治省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二是藏区依法常态化治理成效显著,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三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进一步完善依法治省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依法治省进入新阶段,在全国率先推出法治指数评价体系,率先出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基本构建全省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四是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在全国推广,诉源治理新模式得到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五是依法行政迈上新台阶,全面推广“三项制度”,打造教科书式的执法标准化,在全国率先开展涉案财物统一管理工作,受到关注。

70年不懈探索为推进新时代四川法治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治蜀兴川法治化建设中,省委对标中央,成立了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下设四个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全面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

坚持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我省治蜀兴川的法治实践来看,无论是依法依规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还是运用法治手段推动社会治理规范化、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藏区稳定等,都是在法治框架下运行,都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才得以有今天治蜀兴川的巨大成就。

把法治作为增强人民获得感的重要手段和路径。治蜀兴川的重要法治实践表明,让法治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成为人民能够看得见、可感受、可体会的发展成果,才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获得感。

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推动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推动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如构建法治指数的第三方评估制度,通过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和大数据分析,对市县依法行政法治运行情况进行指数评价、指标化管理,实现可量化的法治正义。

70年奋斗实践为推进新时代四川法治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

要更加注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我省要根据中央的部署,按照“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治蜀兴川法治建设全过程,构建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现代治理体系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治理格局。

要更加注重提高农村地区法治建设水平。当前,我们应当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为此,我们应通过法治手段来减少政府扶贫中的随意性,维护扶贫对象的合法权益,提升基层干部治理乡村的法治能力和素养。

要更加注重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法治化程度是营商环境最为重要的构成和评价指标。一方面,必须更好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观念和制度的整体变革,另一方面,还必须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

要更加注重建好法治工作队伍。我省法治人才、法律供给和基层法律需求不匹配;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涉外法律人才较为匮乏。因此,应重点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和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

要更加注重强化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的保障提升作用。我省当前要以“智慧法治”为抓手,全面推动法治四川的数据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

以“两山论”为引领推进美丽四川建设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漆雁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任务,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两山论”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保护与发展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四川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必须坚定以“两山论”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努力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进一步实施巩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坚定不移走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发展之路。上世纪末,四川率先启动天保、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实施系列重点生态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了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启生态多样性保护国家模式。青山总满蜀,绿水长流川。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定走“两山论”引领的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发展之路,持续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构建国家公园与社区协同发展新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更好实现人与自然更高质量的和谐共生。

进一步提高产业生态化水平,坚定不移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着力优布局,统筹城市、产业、交通和生态功能协调;着力调结构,加快培育现代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产业体系;着力转方式,重点培育节能环保绿色产业;着力促转型,推进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四川生态屏障的续航能力不断强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前进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定走“两山论”引领的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之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经济体系现代化,实现国民经济更高质量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进一步提高生态产业化水平,坚定不移走造福人民的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推进“三大保卫战”统领“八大战役”,天蓝、水碧、土净,已成“美丽四川”画卷拼图底色,生态产业化格局正加快绘制在拼图底色上。靠水吃水更爱水、靠山吃山更护山。四川生态屏障功能,在螺旋上升,也必然走向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前进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定走“两山论”引领的造福人民的发展之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定厚植生态优势不动摇,坚定打赢污染防治“八大战役”信心不动摇,提供更多生态产品,高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态需要。

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坚定不移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定推动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一盘棋”思想谋划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在川具体化,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系列方案,规范管理、依法治理,地方政绩考核突出“以生态文明建设论英雄”。“指挥棒”的变化,折射出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已经是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必要内容和重要尺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前进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定走“两山论”引领的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之路,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立法,加快探索横向补偿等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推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永续发挥。

来源: 20191011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