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媒体融合大文章(评论员观察)
盛玉雷《人民日报》( 2019年10月30日 05 版)
只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深入理解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才能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拥抱全媒体时代,如何加强内容建设、构建传播格局?面对产业革命,怎么保持技术敏感、恪守技术理性?近日,以“全媒体时代:挑战与机遇”为主题的2019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与会嘉宾、媒体同行齐聚一堂,在集思广益中共谋发展,在交流激荡中相互启发,共同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考题。
抓住全媒体时代这个大趋势,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在今天已经成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共识。不久前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是气势恢宏的国之大典,也是百花齐放的媒体盛事,不仅有“图文音视”四位一体的立体呈现,而且实现了5G、8K、AR/VR、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涌现出一大批站位高、视角广、形态新的现象级产品。比如,人民日报围绕“我爱你中国”的主题推出全媒体策划,截至10月8日网络观看互动量超10亿次;H5产品《56个民族服装任你选》页面浏览量近2亿,用户生成照片超7.38亿张……一个个新颖的设计,一次次精心的互动,成为全媒体时代守正创新的典型案例。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是对全媒体时代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媒体融合发展态势的深刻洞察。无论是“策、采、编、发”的生产流程,还是“报、刊、网、端、微、屏”的分发过程,只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深入理解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才能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从传统媒体的“舆论主场”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舆论广场”,今天媒体的用武之地实际上变大了。一方面,“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对媒体而言,人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网络空间成为媒体发力的新领域。另一方面,从机器人写稿到AI合成主播亮相,技术创新推动媒体形态、传播方式加速演变,技术要素为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受和反馈打开了想象空间。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平台,不仅是新闻的发布者、信息的传播者,而且日益成为服务的提供者、关系的构建者。可以说,媒体融合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和动力同在。媒体融合正在驶入没有航海图的水域,既要眺望远方的航道,更要把稳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舵盘。在2019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的讨论让人看到,不少共识已经形成。比如,不能让虚假歪曲信息、消极错误言论泛滥,要尊重新闻规律、恪守法治底线;再比如,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全媒体时代不管技术如何演化、形态怎样变化,真实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鲜活的文风追求也没有变。只有坚持“改”的精神、“闯”的劲头、“干”的行动,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我们才能克服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中的挑战。
媒体融合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从“纸与笔”“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谁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谁就能在历史大势中勇立潮头。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参与进去、运用起来,我们就能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推动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书写全媒体时代的崭新篇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