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绝学”在这里薪火相传 四川大学是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重镇
11月2日,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甲骨文的识读断代、先秦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面,有望在6名教师、24名在读博硕士组成的团队努力下,取得新的学术成果。
古文字、先秦史研究,绝对的冷门学科和“绝学”,看上去同现实距离遥远,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3年过去了,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的成立,就是对这两门冷门学科研究的薪火相传。
□川报记者 吴晓铃
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的重镇
在全国哲学社科领域中,四川大学是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的重镇。
“当年,正是师从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等人的徐中舒先生,开创了四川大学的古文字和先秦史两门学科。”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教授介绍,徐中舒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史学大师之一。在他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出版了《耒耜考》《殷周文化之蠡测》等重要著述。他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是目前收录文字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字典。他主编的《甲骨文字典》,不仅从字形、解字、释义3个部分对甲骨文进行解释,还释出许多新字,纠正了许多以往考释工作中的谬误,成为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
在中心首席专家彭裕商看来,四川大学此前成立的古文字研究室,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的古文字研究室,是国内古文字研究的四大重镇。继《甲骨文字典》以后,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又编撰了《甲骨金文字典》,该书曾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先秦史方面,1982年,徐中舒受教育部委托开办全国先秦史教师进修班,并以此为骨干,在成都成立中国先秦史学会。而这些进修班的学生,后来都成为了国内先秦史研究的领军人物。这一时期,以徐中舒领衔编著的《先秦史论稿》《巴蜀考古论文集》等著述为标志性成果,四川大学先秦史研究成果累累,影响深远。
冷门“绝学”将继续做精做深
随着徐中舒学生、著名古文字学家彭裕商教授的退休,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一度出现人才断层、后继乏人的状况。中心成立后,不仅返聘彭裕商教授担任学术带头人,还整合校内力量,积极引进人才。师从彭裕商的吴毅强在四川大学博士毕业以后,已赴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接到彭裕商代表学校发出的邀请后,他毅然回到四川大学,重拾古文字研究。“目前,中心的这支队伍梯队合理、阵容精干、充满活力。”彭邦本表示,未来中心的目标是立足教学和科研,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力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学术中心。
中心未来将做些什么工作?专家们已有规划。
继续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甲骨文的排谱、分类等工作。这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甲骨文分类,就是把内容按战争、祭祀、田猎等不同类别进行划分。”吴毅强说,然后再对其进行排谱,整理出时间顺序。因为甲骨文刻有干支,对时间加以区别,可以区分在哪一代发生了什么事,多角度、多侧面地揭示其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再深入研究当时的卜法系统、卜筮制度以及有关数术文化的内涵。
中心还将对《甲骨文字典》进行修订,这将是一项耗时多年的工程。据介绍,《甲骨文字典》出版时,书中文字还是手写体,一些甲骨文的字形不太完美。如今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可以找最清晰的拓片、呈现出最真实的甲骨文字形。在甲骨文释义方面,也将对含义、用法进行全面举例分析。比如“祼”(音:guàn)字,以前就被认为是“福”字,后来发现有一部分被当成“福”字的甲骨文是“祼”,未来它们都将重获新的身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