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川草龙 用稻草扎出龙的虎虎生威
非遗节上的沐川草龙表演。宋道君摄
在日前闭幕的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上,来自乐山的沐川草龙,以20多米的长度、栩栩如生的造型,收获无数粉丝。未来,它将在四川省非遗中心展厅永久展陈。
这条用稻草、竹篾等最不值钱的材料扎出的活灵活现的草龙,出自沐川草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焕彬之手。草龙,曾经用以庆祝节日祥和与五谷丰登,如今则以民间手工艺品的身份,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川报记者吴晓铃
扎龙 一把稻草的“脱胎换骨”
10月底,本届非遗节结束后,陈焕彬马不停蹄回到沐川。当地找他订做了两条32米长的龙,年底必须交货。
49岁的陈焕彬祖上三代都会扎龙和舞龙。小时候,他最爱看爷爷和父亲用稻草编出神气灵动的龙,“每逢过年,他们就要用草龙到乡镇上连舞几天,非常闹热。”家传的手艺,让陈家在当地极受尊重,因此,1986年当父亲要求陈焕彬学习扎龙时,“耍心重”的他并没有太多反抗,老老实实在父辈的口传心授中接过衣钵,草龙一扎就是30多年。
扎龙,这是一把稻草脱胎换骨的神奇过程,也是古人勤劳与智慧的集中体现。
秋收后的稻草,在很多地方要么当柴火,要么做肥料,沐川的先民选择了让它们艺术化地重获“新生”。
“我们沐川的龙虽然是草做的,其实做法还是很讲究。”陈焕彬言语中流露出骄傲。“首先对稻草的要求就很高。”要用沙田中生产、平时施矿物肥的最好。太肥的田长出的稻草柔软粗大,下雨容易变色。为了寻找到合适的原料,在当地稻谷收割前半月,他就要在附近到处挑选、预订。数以千斤计的稻草拉回来,经过熏蒸和烘干等环节,可以防虫防霉变,颜色也呈现出一致的金黄色,这才成为扎龙的最佳原料。
沐川草龙的外表是草,龙身却由竹子做成。用本地产的慈竹编扎出龙身、调整好龙筋,再在龙身上依次上草。“最难的就是龙头、龙爪等细节部位。”陈焕彬说,一条30多米长的龙,仅龙头就要扎两个月。“这是最能体现龙逼真的部位。”用竹子和稻草,扎出龙的“牛鼻子”、鼓如铜铃的眼、贲张的须以及尖锐的牙齿。覆盖龙身的稻草,剪出整齐的幅度,排列整齐有序,形成龙身的鳞片效果。这种创造,没有草图可言,唯一可依仗的就是工匠们的悟性和日积月累的手艺。
陈焕彬没有辜负他父亲陈鼎福的期望。陈鼎福曾被称为“沐川草龙第一人”,如今,陈焕彬已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舞龙 让草龙拥有生命力
相比扎龙,陈焕彬更喜欢舞龙。“唯有舞动的时候,草龙似乎才真的‘活’了过来,拥有了勃发的生命力。”
“沐川的舞龙,相传在唐代就已经出现。”陈焕彬说,据说贞观年间朝廷在全国举行舞龙比赛,嘉州玉津县(今沐川为其属地)进献的草龙身形矫健、灵性十足,引起朝廷注意,玉津得封“草龙之乡”。从此,这里每年举行草龙表演,相传至今。
陈焕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春节以及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沐川人此时常常会舞龙,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民间艺人的锣鼓声中,20多名舞龙的汉子,将一条三四十米长、重达一两百斤的草龙,舞出二龙戏珠、神龙搅海、群龙朝拜等各种动作,颇有翻江倒海的气势。“舞龙的动作基本就是腾挪闪奔的结合,一般人学一个星期就会了。只要体力好,舞龙完全没问题。”不过,陈焕彬喜欢舞龙珠的角色,相当于舞龙的导演。正是在龙珠的“逗弄”下,数十米长的龙才有了上下飞舞、腾云驾雾的各种动作。经常干体力活的陈焕彬一场舞龙下来,也会在大冬天满头大汗,“不过感觉真的爽。”他笑称,“我们舞得越起劲,龙才越发活灵活现。”
然而,用竹子和稻草扎的龙,有时候舞一次就会断掉。陈焕彬不断改进工艺,琢磨出用细铁丝固定龙身的办法,“现在一条龙可以耍上百次了。”
陈焕彬说,父辈们以前农闲之余才扎龙舞龙,现在他已经把扎龙舞龙当成职业,不少宾馆、展会找他定做,有的店家也会找他编小龙。“我一年光做大龙都搞不赢,小龙就让学生还有其他的人去做。”即使如此,陈焕彬一年下来,纯收入可以达到十几万元。“现在只要有空,我就要到处参加展演。”陈焕彬说,以前草龙上不了台面,现在用事实告诉大家,这种泥巴里长出来的民间艺术,还是可以登上大雅之堂。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