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等联合出台重磅文件支持川渝这座“城”,将带来哪些利好?
四川在线记者 徐莉莎
4月12日,西部科学城建设迎来历史性时刻——科技部等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个专门支持西部科学城建设发展的文件。
这份酝酿已久的文件中,首次明确了西部科学城“2+2”的先行启动区范围,提出了到2025年、2035年的建设目标,还从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区域交流合作、组织实施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提出建设措施。
西部(成都)科学城。 四川在线记者 李强 摄
这份为西部科学城量身打造的建设“路线图”和“计划表”有哪些特点?哪些内容值得关注?又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哪些利好?
高定位
首次明确西部科学城先行启动区范围
这份《意见》由十二部委和川渝两省市联合出台。第一条开宗明义,西部科学城要“努力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纵深承载地、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引领示范地、‘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开放新高地”。
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楠说,这“四个地”给了西部科学城极高的定位。
建设西部科学城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西部科学城随之而生。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明确了“一城多园”的共建模式。
在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张志强看来,西部科学城所在的成渝地区,具有地理区位优越、科技创新实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创新环境优良等优势,能够更多更广地集聚全国、全球创新要素,并且对外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其影响不仅辐射到中西部地区,还可以辐射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因此,《意见》中点明,建设西部科学城对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支撑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多园”到底包含哪些区域,此前的公开文件中并未明确。
这次《意见》指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作为先行启动区,首次明确了“一城多园”的先期建设范围。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 图源:重庆两江新区
张志强分析,“2+2”的模式,从数量上看,四川和重庆是持平的;质量上来看,四地都极具高能级创新优势。
西部(成都)科学城聚集了国家级创新平台93个,落地国、省级重大科学装置6个;中国(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汇聚了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等核心承载区加快建设,集聚各类研发平台964家,成为重庆市科技创新主引擎。
中国(绵阳)科技城。 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此外,“先行启动区”的设计,也为后续其他区域加快创新发展、加入西部科学城,为科学城逐步构建“核心带动、多点支撑、整体协同”的发展态势留下了口子。
高要求
实现目标需要全力以赴
对高定位、高起点的西部科学城,国家部委有高要求。
不少受访者均注意到,目标中提出——到2025年,西部科学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80件以上。
这是事关科技研发投入和产出的两项关键指标。对比近期数据来看,2021年川渝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2.22%,距离5%差距甚远。此外,2021年川渝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仅11.18件;而高价值发明专利则是在发明专利中“优中选优”,数量更少。
“对比现状来看,尽管西部科学城聚集了川渝两地高能级、高密度的创新资源,要实现上述两项高远的目标,仍需全力突破。”张志强表示。
为此,《意见》中列出了涵盖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区域交流合作、组织保障等五大方向15条具体措施,为西部科学城建设赋能。
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举措“能纳尽纳地满足了川渝两地科技创新重大需求,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支持川渝共建联合实验室、规划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等两地在2022年末提出的合作项目,也均被纳入《意见》中。
张志强认为,此次出台的举措务实可行。他以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为例。国家实验室是当前战略科技力量中的“王牌”,是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意见》中明确支持西部科学城的优势科技力量,参与国家实验室“核心+基地+网络”建设,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在大科学时代,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国之重器”。《意见》中单列一条,明确在西部科学城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提到了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电磁驱动聚变装置等多个项目。
西部(重庆)科学城,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 图源:重庆日报
新利好
首提培育创建成渝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对比以往的文件,此次出台的《意见》中,还有不少对川渝地区的新提法、新利好。
当中提出,“围绕绿色技术、智能技术相关领域,整合成渝地区创新资源,培育创建成渝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记者了解到,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支持在川渝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且明确了领域方向。
这一高能级的产业创新平台,对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分综合类和领域类布局建设。当前,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仅有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3家。一旦获批建设成渝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也有助于突破制约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意见》还提出了“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这也是首次提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布局这一平台。张志强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题中之义。
先导试验区是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载体。布局建设先导试验区,可以进一步汇聚高端科技资源,支撑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对于探索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试点示范机制和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新利好还体现在《意见》提出了不少给西部科学城先行先试的任务。例如允许在西部科学城试点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吸引集聚政策。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陈云伟介绍,这次《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允许中央企事业单位科技人才按有关规定在西部科学城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实行专业技术人才落户“零门槛”。“这是在为人才解绑,有望切实助力西部科学城柔性引进高端人才。”
此外,当中还提出深化西部科学城协调会议机制,在园区协同管理、项目税收分成、指标统计协调、利益争端处理等方面先行先试。
如何抢抓机遇,释放政策红利?张志强认为,《意见》提出的方向和措施都很务实可行,但要着力进行具体的有特色的突破,还有很多细节要针对性地打通。
例如,四川在谋划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时,应更注重偏向学科领域关联度广、科研机构使用多、对经济社会拉动更密切的项目;在制定顶尖科技人才引育方案时,可参照深圳、湖北等地,对高端人才、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进行部分补贴。
“国家层面给了很多利好,川渝两省市要抢抓机遇,精准发力,不能停留在喊口号上。”张志强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