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成渝双城记>详细内容

半月谈 |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成渝篇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06-08 09:42:19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打开中国地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由北向南,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引领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源。占国土面积2/3的西部地区,一直缺少国家级经济圈的带动。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之前,发展相对落后。

成渝两地共处西南腹地,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成渝山水相依、人文相亲,两地深度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2020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成渝一体化融合发展3年来,两地齐唱“双城记”,下好“川渝一盘棋”,摒弃同质化竞争,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与制度藩篱,各领域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加强产业协作互补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构建跨区域“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市场服务系统、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

5a2dec9722814d4e9ae0554505e47e26.Jpeg

3 月 1 日,在长城汽车重庆永川生产基地焊装车间,智能化焊接机器人在进行焊接作业 黄伟 / 摄

之一:双向奔赴,双城强圈

半月谈记者 胡 旭

3年多来,川渝两地不断健全产业协同机制、完善产业协同生态、丰富产业协同载体,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等领域多维发力,聚力打造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先进制造业版图,为双城经济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当前,两地正紧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顺应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以强化产业协作为主线,不断提升川渝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

制造强圈挺脊梁

今年5月1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首台单机容量功率150兆瓦级大型冲击式转轮,在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成功下线,实现了我国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电机组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2022年,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广泛高效的产业协同效应,东方电机全年水电投产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在清洁能源产业领域,一些关键技术的攻关研发,完全由一个企业来完成是非常难的,必须要联合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创新。”东方电机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军说,东方电气与重庆大学有长期合作,并于2022年联合成立清洁能源电力装备联合研究院,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装备制造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制造业的“脊梁”。川渝两地站稳基本盘,围绕成都德阳地区、重庆中心城区这两个核心区,和G93成渝环线高速产业协作发展示范带“做文章”,在能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协同发力,不断向产业高端奋进。

数据显示,目前四川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共38个,2022年规上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达6885.1亿元。同期,重庆全市装备制造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超2500亿元。川渝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全链起舞争上游

“我们在这里已经投建了6条生产线。”在成都举行的2022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京东方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还布局了前端的研发生产线,在成都和重庆有两个创新中心。”据了解,目前京东方已在川渝地区累计投资超2000亿元,累计创造产值超3000亿元。

头部企业的布局折射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在显示产业深厚的积淀和涌动的活力。“成渝地区新型显示产业协同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构建起以京东方为龙头、配套企业超过40家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四川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文涛说,成渝地区已成为中国柔性显示产业最大集聚地。

除了新型显示产业,川渝两地还瞄准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软件、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升产业配套合作、推动技术协作攻关、共建特色产业集群、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推动川渝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世界级川渝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目前我们已经整合对接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大等川渝知名高校创新资源,建成启动电子信息技术共享实验室。”川渝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试研发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可以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和工业化考验,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并最终走入市场。

“芯屏端”齐上阵、“软智网”同发力。2022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2.2万亿元,并成功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四川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川渝两地将在政策、产业、资源等方面共绘一张图,加快构建“一轴双核、两带三区”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1bbe0a888fa24f279d11b37d386dcd9a.Jpeg

5 月 17 日,在重庆市永川区举行的 2023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活动周办学成果展上,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与企业联合研发的机器狗在现场与观众互动 黄伟 / 摄

双向奔赴闯新路

走进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赛力斯智慧工厂,机械臂伸缩旋转,300多台机器人有序协作,激光焊接高速运转。作为重庆民营汽车龙头企业,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业务的科技型制造企业。

新能源汽车是“硬科技”,也离不开“软支撑”,赛力斯选择在成都布局软件中心,招募200多名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处理等领域的“高手”加盟。“成都在电子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方面有突出优势,重庆在整车制造方面有技术和经验。我们整合两地长处,培育更强的软件技术队伍,提升产品竞争力。”赛力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庆和四川都是汽车产业重镇,重庆长安、力帆等品牌全国知名,一汽大众、沃尔沃等品牌聚集成都。随着汽车行业变局来临,川渝两地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中“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的要求,进一步补短板、锻长板,夯实集群发展优势。

近年来,包括南充在内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抓住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着眼成都、重庆汽车产业上下游链条,打造特色整车、专用车和零部件基地。

数据显示,目前川渝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各级配套商达到1600多家,年产值超7000亿元,汽车年产量超300万辆,占全国比重达到12%。四川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川渝两地将以共建应用场景、强化产业协作为主线,加快建设高效协同、有效融合的现代汽车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川渝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

之二:唱好“双城记”,承担新使命

半月谈记者 赵宇飞

2023年,重庆、四川将联合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248个,远超2021年的67个和2022年的160个,其中一季度已累计开工225个。两地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携手迈向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承担起新的使命。

双城一体化,融入新格局

今年5月17日清晨,相距300余公里的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和成都国际陆港,各有一列中欧班列(成渝)号拉响汽笛,迎着朝阳缓缓驶出站台。

“2021年1月1日起,中欧班列(重庆)和中欧班列(成都)统一为中欧班列(成渝)号。”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说,这是全国首次实现跨省市中欧班列合作,双方统筹优化班列去回程线路和运力资源。

这是两地摒弃同质化竞争、迈向一体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其背后是党中央在巴蜀大地布局落子,书写现代化发展新篇章的一幕。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强调,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经过3年的融合发展,“川渝一盘棋”理念推动着现代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在打造重要经济中心方面,川渝共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共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共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在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川渝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以“一城多园”模式高标准建设西部科学城,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川渝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进一步拓展畅通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共建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等高层级对外开放平台,共同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等。

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川渝推动生态共建共保、环境共治、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共同繁荣文体事业,共建高水平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安全保障等。

川渝两省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两地将进一步协同融入新发展格局,协同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协同推进重大事项突破,广泛凝聚共识与合力。

dba65d8c69694f8eb386e61d2b29b643.Jpeg

2022 年 12 月 30 日,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等待发车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在重庆渝北区与四川广安市交界处,南北大道三期工程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声中,铺路机缓缓向前推进,数百名工人紧张忙碌,工程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三期工程连接重庆渝北区茨竹镇和四川邻水县高滩镇,预计今年内全面建成通车,通车后高滩镇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的车程将从近2小时缩短至40分钟左右。”成都路桥工区负责人李宇说。

南北大道曾因行政壁垒在川渝交界处“断头”多年。这条“断头路”命运的改变,得益于川渝合作推进的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

2020年底,在四川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与重庆渝北区茨竹镇交界地带,川渝启动建设首个跨省域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旨在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经济要素跨省市高效流动。如今,新区已累计入驻企业182户,签约川渝共建重大项目38个,协议投资333亿元,初步形成以汽车研发制造为主的现代产业集群。

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只是川渝共同推动的重点改革之一。3年多来,川渝运用现代化思维,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川渝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机制,构建跨区域“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市场服务系统,实行信用联合奖惩。建立跨行政区域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协作机制,完成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协同立法,构建知识产权跨区域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川渝通办”事项已达311项,涵盖交通通信、户口迁移、税务、就业社保等重点民生领域。

ebfc394b711d4660909c96742c0ca742.Jpeg

2021 年 4 月 8 日,川渝高竹新区内的一家企业员工在工作 刘坤 / 摄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承担新使命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担着新的使命。”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张倵瑃说,对内将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加快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外,作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依托“一带一路”拓展市场空间,助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地图上看,成渝地区如果能与沿海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将形成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间,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这有助于梯次实现先进生产力的有效牵引,最大限度覆盖及拉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激活西部地区约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张倵瑃说。

如今,依托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成渝地区,已从内陆腹地变身为开放前沿。

多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在成渝地区形成联结点——向东,经长江黄金水道可直接出海;向西,中欧班列(成渝)号可从成渝直达中亚、欧洲各国;向南,以川渝为重要支撑点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目的地已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向北,成渝均已开通直达俄罗斯的国际班列。

“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面向欧亚大陆的向西和向南开放将凸显更加重要的地位。”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汤继强说,唱好成渝“双城记”,有利于我国利用欧洲的技术、中亚的能源等优势资源,打通南亚、东南亚的市场,进一步拓展我国发展空间。

之三:让高质量发展助益高品质生活

半月谈记者 李力可

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达7.75万亿元,占全国的6.4%,占西部地区的30.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得益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巴蜀儿女日益共享发展成果,憧憬高品质生活。

强交通促双城更脉动

重庆市大足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工程成渝中线高铁首座隧道——黄连堡隧道于日前顺利进洞施工,标志着成渝中线高铁全线建设进入快车道。成渝中线重庆段大足指挥部指挥长蒋树平介绍,成渝中线重庆段正线长度102.698公里,设计工点共120个,全段已投入2000余名施工人员投入建设。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成渝中线高铁建成后,成渝两地将实现50分钟通达。

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短板是长期制约川渝两地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两地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首要牵引。据川渝两地发展改革委通报数据,今年1至4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工74个、累计完成投资5067.6亿元,其中今年完成投资680.2亿元。

如今,区域贯通、市域互通、要素畅通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正在川渝两地加快形成。

先看陆上交通——以高铁和高速公路为代表的路网正不断织密。成达万高铁全线首座隧道——青山隧道顺利贯通;西渝高铁华蓥山隧道施工全面加速;成渝高速实施“八车道高速公路通道”改扩建。

次看水路航运——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国家高等级航道为骨架的航道体系正在形成。川渝正全力推进涪江双江航电枢纽、利泽航运枢纽项目和万州新田港二期等航运项目建设。“川渝水水中转班轮航线”“泸州-九江集装箱班轮航线”“川渝沪航线”“广安-重庆航线”等均已完成稳定运行。

再看航空运输——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形成。四川达州机场已正式通航,重庆万州五桥机场航站楼扩建项目塔台和办公综合楼已投用,南充高坪机场三期、重庆江北机场改扩建、四川乐山机场等项目正加快建设。

0bbfe2364ce34a2eb9e2c84206520e41.Jpeg

2022 年 12 月 12 日,一列复兴号列车行驶在成渝高铁线上 刘坤 / 摄

联袂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在川渝两地间,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正有序开展,协同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联合编制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川渝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6%以上,协力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在重庆潼南区与四川安岳县交界处,两地村级河长对琼江开展了巡查,在查看河流水质和河岸保洁问题后,双方河长对巡查问题进行拍照并及时上传反馈。自2018年川渝实行联合河长制以来,潼南、安岳两地已开展区、镇、村多层级联合巡河40余次,如今琼江已连续5年达到III类水质。

“水也清亮了,臭味也没了,我们吃完晚饭出来散步觉得非常舒服。”潼南区崇龛镇青杠村村民王虎说。

发源于四川达州大竹县的铜钵河,流经重庆梁平区、达州达川区,最终汇入嘉陵江。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启动建设后,川渝两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及达州、梁平两地联合对铜钵河进行巡查,合作投入6.89亿元实施57个项目,还铜钵河一江碧水。

川渝两地严格生态环境准入,建立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统筹建立并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截至目前,重庆、四川分别划定2.04万、14.92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54.5%、40.2%。

厚植独特生态本底,也造就了川渝两地丰富的文旅资源。川渝联合共推川渝文旅品牌,丰富巴蜀文旅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巴蜀儿女乐享美好新生活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2022年6月,川渝高竹新区至重庆市主城区的首条跨省公交车“川渝20路”正式开通,该条公交线路实行跨省域互通、互联,支持两地公交卡通用,实行阶梯票价,最高票价5元。川渝两地协同实施两批次43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推出311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件已超过1000万件。川渝公积金互认互贷、川渝电子健康卡实现互联互通、人员人事档案“跨省通办”“川渝通办”等民生实事不断落地。

——拥抱绿色生活。成都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5年来建成天府绿道6158公里,133平方公里环城生态区全线贯通,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3%;重庆也出台城市更新提升行动计划,志在让天更蓝水更清,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打通医疗服务。川渝医疗实现平台互联、系统互通、结果互认,两地联合组建眼科、神经外科、疼痛科等80余个专科联盟,建立205个远程医疗协作网,38家三级公立医院互认16项临床检验、41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结果,1.2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住院(门诊)费用、2.9万家定点药房实现跨省直接结算,服务群众超251万人次。

——实施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稳步推进西部职教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成渝地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等职教集团6个、医药卫生职业等教育联盟4个,组建区域性、行业性等多类型技工教育联盟和技师学院集团5个,推进22所高校65个优势特色学科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

巴山蜀水造就了一马平川的成都和山高坡陡的重庆,也孕育出巴蜀两地儿女既迥异又互补的性格。如今,在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中,川渝两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变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