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成渝双城记>详细内容

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丨川渝“一家亲”合作结硕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乘势跃升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23-06-26 08:33:51 浏览次数: 【字体:

航拍镜头下的川渝高竹新区一角。康建林 摄(C视觉)

四川在线记者 张守帅 高敬

6月24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传递来到山城重庆,以“双城故事”为主题的火炬传递,展现出川渝“一家亲”的浓浓情谊。

今年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四年,四川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重庆将其作为“一号工程”,在两省市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双方战略共识更加凝聚、合作更加紧密、协作更加深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服务国家全局中加快乘势跃升。

联合共建标志性项目加快实施。今年两省市将联合实施重大项目248个,远超2021年的67个和2022年的160个。今年前5月,已累计开工项目230个,完成投资1447.5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42.6%。其中,成达万高铁全线首孔40米预制箱梁成功浇筑,市域(郊)铁路成都至德阳线等项目开工建设,现代基础设施项目对稳定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

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全部获批。3月,川渝两省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和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的两个总体方案,标志着在川渝毗邻地区规划的10个合作平台全部转入加快建设状态,努力为全国跨省域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川渝高竹新区为例,两地税务部门在此推行一个中心统征管、一本规范定口径、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套系统优服务“四个一”工作法,破解税费政策执行口径有差异等问题,打通跨省域办税服务“最后一公里”。

产业抱团形成竞争新优势。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两省市联合打造的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产业等4个万亿级产业去年累计实现产值5.5万亿元。联动实施巴蜀文旅走廊城市旅游提升、旅游精品建设、红色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提升、特色旅游建设“五大工程”,巴蜀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建设进一步提速。联合出台《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实施方案》,确定22项重点合作任务,今年1—4月川渝两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2019年的7.7%提高到今年1—4月的8.7%。

科技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两地协同布局的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设立。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两省市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和金凤实验室启动运行。此外,还建立完善联合攻关机制,实施三批川渝联合研发重点项目114个。

改革开放持续向纵深推进。以推进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开展自贸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两省市形成6个自贸片区引领、23个先行区联动区协同跟进的开放雁阵。以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为重点,持续推进RCEP货物分拨中心等“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项目建设。以中欧班列(成渝)为重点,首创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实现运营标识、基础运价、车辆调拨“三统一”,累计已开行超2万列,占全国比重超过40%。今年1—4月,川渝两省市货物贸易规模达到5463.6亿元,占全国比重从2019年的4%提高到今年1—4月的6%。

共建共享打造民生“幸福圈”。生态保护方面,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跨界河流联防共治,严格环境风险管控,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民生事业方面,持续推进便捷生活行动,先后发布3批次共311项“川渝通办”事项清单,推动同一便民事项在川渝两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行政审批结果互认。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组建跨区域专科联盟90余个。随着川渝电子健康卡扫码互认,累计有60多万人次跨省市用卡。今年1—5月,两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10771人次。

来源: 四川在线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