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记】川观新闻: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新空间
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新空间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丽萍 周明华 邓也 余姝满
一
2025年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5周岁。
5年前,站在历史、时代和未来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用大战略运筹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在关键处落子,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国西南区域发展开始提速。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嘱托: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从2020年的6.6万亿元到2023年突破8万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到全国6.5%。2024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分别比全国、西部地区高0.8个、0.7个百分点。双城经济圈增长极和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
研究时间的学者把未来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5年,恰巧是一个典型的远期未来的长度,足够看清过往脉络,望见前方远景。在这个5年的重要节点,我们认真凝视并展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新空间。
二
早上重庆吃小面,中午成都太古里喝茶,高铁公交化让成渝双城最快交通时间减至62分钟;成都重庆,你方“红”过我登场,持续吸引国内外游客;四川造电池装在重庆产新能源汽车上,奔向全球……5年,成都向东,重庆向西,互联互通格局已现,协同发展动能澎湃。
先看有形之路。已建成6条铁路、16条高速公路,在建、改扩建的8条高速,川渝陆路交通加密;长江上游铁公水联运枢纽港口体系基本成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实现“两场一体”高质量运营,出川大通道增至48条,基本建成的全国交通第四极,支撑着人流、物流在川渝之间提速,又畅通流向川渝之外。
路,是物理通道,也是发展之道。
继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后,2024年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也成功入选。川渝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形成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共同推动成渝“地标”在全球产业版图上崛起。
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西部科学城加快成势,双城经济圈成为全国首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3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产出重大成果。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以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为牵引,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和权限;推进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税费征管服务一体化,统一部分政策执行口径、征管服务措施;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4批次355项川渝通办事项,让两地群众不再“两头跑”。
产业联动发展,科技协同创新,“一体化”改革探索……一条条越来越清晰的路在延伸、汇聚,两地联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也越走越宽阔。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崛起,“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新经济格局正逐渐形成。
毫无疑问,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新空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于中国最深层的意义。
2024年9月29日,渝昆高铁川渝段开通。
三
翻开中国地图,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地区,正好位于东南北西四个方向,东部三大城市群连起来呈现出“弓型格局”,长江经济带如同待射之箭,成渝处在箭羽部分。
箭羽在增加射击力量的同时也保持箭的平衡。中国经济之箭要飞得更稳更远,既要弓拉得满,也要箭羽得力,这就是成渝的作用。中国经济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相较于其他三个区域,成渝明显较弱。
恩格斯曾经预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够使工业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必然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成渝地区恰恰是这样的地区。
基础条件来看,18.5万平方公里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人口近亿,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地理位势来看,两省市地处长江上游,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成渝地区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交汇于此。更何况,川渝两省市从古至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共生关系,兄弟齐心,其利可断金。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要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必须以资源的集聚和辐射立足。但如果单四川或者重庆单打独斗,实难撑起“一极”的国家战略。
正是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两地合体发展拥有的巨大想象空间,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
五年成势,双城经济圈区域位势能级稳步提升,追赶发展步伐加快,与三大经济区的差距持续缩小;但在整体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先进产业密集度等方面,都还有一定距离。四川,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仍是发展的主要问题。
光荣使命,从来伴随艰巨挑战;正确道路,往往充满荆棘艰难。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新空间,四川如何通关?
截至2024年11月,中欧班列(成渝)已开行3.6万列(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四
2024年末,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成都举行。成都4万余块户外显示屏齐亮,光影璀璨点亮夜空。
兴起于三线建设时期的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型显示产业“鲜花”,“成都造”屏幕已占全球高端柔性屏近半壁江山。这正是成渝地区重塑产业结构的一个案例。
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新空间,必须重塑川渝经济地理,迭代升级“四梁八柱”,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方向加速演进。
重塑,需要产业新结构。构建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川必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竞速争先,在传统产业改造上构筑先发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发展新质生产力,现在是竞速抢位期,也是“换道超车”的时间窗口期,必须拿出新解法,找到杀手锏。
重塑,需要创新新观念。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牵引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重塑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拥有众多科研院所高校的成渝具备良好基础,但院所多并不代表实力强,实力强也不代表转化成果多,转化成果多也不代表在本区域创造价值,关键在于提升“本土转化率”。
重塑,需要改革开放新格局。新征程新赛道新挑战,必须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攻坚破难、闯关突围。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关键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速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关键是扩大高水平开放。
重塑,需要区域发展新思维。区域发展不是核心城市的单极增长,倘若圈内区域存在“塌陷”,则会制约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一方面继续做强做大极核,发挥核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及在城市群中的溢出效应;一方面促进圈内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协调发展,关键在于深化“大产业、细分工”。
某种意义上,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本身就是冲破行政框架配置资源的探索实验——打造一个市场圈,通过打破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高效配置的障碍,把这个圈做大做强。
由此,成渝必须在构建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构建共同体意识,有非一般的创新力度,在领导统筹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考核政策等现实层面进行更多试点探索。
如果说,战略上,成渝合体是重塑中国经济新空间布局的关键;那么战术上,能否相向而行就是成渝合体成败的关键。
2024年12月19日,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成都开幕(华小峰摄)
五
巴蜀一家亲,川渝一盘棋。5年来,从高铁、机场群、航运的交通基建到“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的新质“基建”,从“川渝通办”的便利共享到推开“玻璃门”加快打破区域市场壁垒,从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到长达1854公里川渝边界线,从平均每5到10分钟开出一列的成渝城际“复兴号”到联合招商一起“闯世界”,两地正以看得见的加速度,双向奔赴。
与相向而行同频,5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从夯基垒台、重点突破,迈向全面提速、整体成势,如今正进入聚力推进、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相向而行,行向更深处,就是“相互赋能、深度融合”。这不是一道轻松题。成渝“极核”与周边关联城市间怎样形成产业分工体系和发展链条,跨省市区域跨行政层级协作的制度性壁垒如何进一步破解,城市群内部的功能分工、产业布局、要素流动、协同创新如何取得突破等,每一个都是硬骨头,需要更多的解题办法。
相向而行不是没有竞争,而是不能只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内卷式恶性竞争,要在良性竞争中实现协同发展。“要发挥比较优势”,这就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竞合的关键。
相向而行,才能顶峰相见。就在刚过去的2024年末,贵州省遵义市携特色优势制造业,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做强成渝内部,带动广袤西部,服务全国大局,这就是双城经济圈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新空间的意义。
俯瞰川渝高竹新区(广安市委区域协调发展办公室供图)
来源:川观新闻
作者: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丽萍 周明华 邓也 余姝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