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中心两地”为支撑 推动国家战略落地落实
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定位。其中,“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是在当前“十四五”规划窗口期这一关键节点对成渝以及西部地区未来发展的总体指向,是面对动荡国际形势临危而变的谋远之举。把握“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深刻要义,关系到准确抓住成渝地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准确确定区域社会经济未来发展路径。□韩文丽
“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是着眼于“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
“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是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成渝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任务的基本判断,体现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
回顾我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路,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的国际经济规则和框架下,依托较低劳动成本比较优势,自东向西渐进式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为我国迅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也越来越面临国际和国内形势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经济复苏缓慢,“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我国受到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双重挤压,尤其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形成的冲击更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环境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人口红利下降,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压力加剧,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鸿沟依然存在。区域开放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内陆尤其是西部地区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短板。然而,短板是压力,也是机遇和潜力。西部内陆地区广阔的腹地和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回旋余地和弹性空间,将发展的目光更多地转移到西部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打造新的开放支点和发展引擎,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必然选择。可以说,“两中心两地”发展定位将新时期国家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重要支撑的历史重担,赋予了成渝地区。
“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是基于成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考量
四川因水得名,域内水系发达、阡陌纵横,最后大都汇入长江,在这些江河汇流处则诞生成渝地区大大小小的城市,巴山蜀水的城市通过水系血脉相联、文化相通,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有机整体。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空间上涵盖了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主要城市,区域城市常住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均在7%左右。但由于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的差异,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就四川省讲,2019年成都GDP总额为1.7万亿元,川内其它城市均未达到成都的零头,在产业结构、城镇化率、科技创新水平、交通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各方面成都与其它城市的差距更为明显。重庆虽然名为市,实则是“大城市+大农村”的行政格局,重庆市2019年GDP超过2.3万亿,其中9个主城区的GDP占了全市38个区县的40%以上,和四川一样,重庆也面临不同区县之间发展极不均衡的矛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目标相距甚远,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与扶贫攻坚、保护脆弱生态区、消除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等任务并存。
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增长极相比,成渝地区在城市分布密度、城市等级、层次结构和功能联系上均有显著差距,不具备像三大湾区那样,以城市群整体框架齐头并进,通过分工深化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从目前成渝地区发展基本态势来看,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向中心地集聚的趋势短期内不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而且还会进一步加强。因此,“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基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指明了更客观、更符合现实逻辑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从城市开放和创新功能角度切入,做大、做强“双城”,通过双城效能提升增强双核对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和社会保障能力,打破边界效应,最大限度拉动广泛区域和覆盖众多人口,使之能够成为助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
“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是放眼未来对成渝地区全面创新发展的期望
“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实质上是发展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目标,是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具体体现和基础,没有相对宏大的经济影响力,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无从谈起。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路径和重要支撑。“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所蕴含的“一中心三支撑”深刻内涵,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要走一条以科技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生态宜居成为普遍形态、改革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新型发展道路。从这个角度来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四川和重庆实现赶超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和战略动能,但与此同时,更是体现着国家对成渝地区未来发展高标准的要求和期望。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体现着满足经济发展新动能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双重要求。面对快速变革的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成渝地区作为我国国家安全的战略大后方和未来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既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和产业主阵地,着力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通过不断强化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转化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又要围绕基础前沿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巩固新时代国家战略大后方技术屏障。
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体现着在新一轮改革开放探索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成渝地区地处内陆,开放发展起步较晚。然而,“一带一路”建设将成渝地区以前的空间劣势转为优势,为其组织西南、贯通内陆、充分利用泛欧泛亚腹地价值、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甚至进一步增强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充足的环境可能性。从长远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要成为带动和引领西部发展的增长极,还要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发展的支点和西向开放战略前沿。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体现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宜居是社会主义中国经济社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追求,也是吸引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集聚的必备条件。同时,成渝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不仅是增强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