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共生 凝聚力怎么来? ——成渝向“三极”学什么(下)
本报“行走三极成渝问道”全媒系列报道版面截图。
顶层设计
●规划纲要是区域协同发展最重要的“指挥棒”,各项工作需要在纲要的指导下,有序推进
区域协同
●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三极”的协同发展,都采取了分领域、分阶段的方式推进,并制定了相关领域、阶段的目标
产业协作
●随着区域发展的升级,城市与城市之间需要相互合作、相互补位,共同支撑产业集群发展
“‘十三五’规划期间所有京津冀干线公路对接路全部完成路线方案对接。”
“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跨上新台阶。”“产业对接协作开创新局面。”到京津冀地区采访,正值一个特殊的时间——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中期目标正是到2020年。《纲要》规划了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需要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7月底,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中期主要目标将如期实现。
提升区域发展中协同共进的凝聚力——这是“三极”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值得借鉴的经验。□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国平袁城霖刘付诗晨吴忧
顶层设计
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非常期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采访时,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以及四川各级干部群众都表达了类似期待。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说,规划纲要是区域协同发展最重要的“指挥棒”,各项工作需要在纲要的指导下,有序推进。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魏陆进一步解释,当长三角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有些层面,特别是因为行政区划等原因,对产业层面一体化发展形成掣肘。要继续往前走,就必须冲破这些藩篱。”
2003年国家编制“十一五”规划时,便提出了成渝经济区的概念。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参与到国家“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的课题研究,说当时两地还在为叫“成渝”还是“渝蓉”进行争论。
多位专家表示,顶层设计的引导,能够使区域之间的协作更顺畅更深入,也更易形成发展的凝聚力。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区域治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首席专家叶堂林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说,除了国家层面的规划引领,在实际执行层面,三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协同发展意见、专业领域协作框架等政策文件具体指导实践。这些专项规划,保证了纲要的落实和实施。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定是跨地域、跨行政区的,城市定位做得不好,协同发展的难度就会加大。”蔡之兵说。
目前,重庆和四川已经先期对各自辖区内的城市定位进行了明确。
在魏陆看来,城市群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间的城市格局、经济基础、协作程度虽不同,但也有可复制的经验可循。特别是涉及跨省协同发展,没有清晰的思路和规划,后面无法压茬推进。
区域协同
构建统筹协调机制
河北和天津签订了生态补偿协议,重新构建上游保护地区和下游受益地区之间的关系,解决长期存在的“环京津贫困带”问题。这是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的一个缩影。
长三角地区也明确了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报道组在采访中发现,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三极”的协同发展,都采取了分领域、分阶段的方式推进,并制定了相关领域、阶段的目标。“分领域、分阶段进行,能够让这件‘很大的事情’有一个个看得见的抓手,通过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达到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广东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陈鸿宇说。
类似的思路,在成渝的一些领域已经开始探索。遂宁和重庆潼南区,正在制订遂潼两地水生态补偿具体实施方案;四川安岳县和重庆大足区,合作探索石窟保护,等等。
“在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磨合交流创新,对更大‘硬骨头’的解决也有促进作用。”魏陆说。
对于跨区域合作来说,其中一块“硬骨头”就是如何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北京的通州城市副中心,和接壤的河北“北三县”开展“四统”探索,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旨在探索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做出示范。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的深汕合作区则探索“飞地”治理模式。
目前川渝之间也在做类似探索。泸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高水平规划建设泸东新城,推进与重庆永川区建设川渝融合发展示范区。
达州也在加快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达州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形成了《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战略研究》等3个研究报告。同时还成立了达州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领导小组。“我们将重点协同万州、开州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深化经济、财税体制等重要领域改革。”达州发改委上述负责人说。
不久前,四川派出51名干部赴重庆,重庆也派出50名干部来四川,开始为期一年的挂职或顶岗锻炼。“互派干部挂职是深化川渝协作,加强两地战略协同、政策衔接和工作对接的重要载体,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的干部保障。”四川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协作
重构成渝双核的产业体系
河北沧州,根据其自身条件,全力承接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生产原料药。截至目前,签约落户渤海新区的药企项目共有151个,与北京药企总部形成深度产业协作。
在粤港澳,已经形成了广、深、港做研发,东莞做转化的产业路径。
区域协作的重要支点,就是产业协同。川渝两地产业如何协同?在两地目前业已出台的相关文件表述中,都赋予极大期待。
由于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的近似性及历史原因,面对趋同性极强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各方大胆猜想,成渝两地极可能出现世界级的万亿产业集群。
但现实挑战同样存在。“竞争依旧大于协作。”一位负责招商的人士说。
对此,叶堂林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单打独斗”能够激发各个单元的积极性,但随着区域发展的升级,城市与城市之间需要相互合作、相互补位,共同支撑产业集群发展。
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和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平也注意到,与长三角等区域相比,成渝地区在经济规模、产业层次、城市竞争力、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市场化水平、一体化发展程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从短期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重点突破一些难题:一是如何促进成渝双核良性互动。重构成渝双核的产业体系、分工格局、空间网络,形成两地分工协作、有序竞合的关系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如何发挥好市场主体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作用。
目前,一些领域的协作已经开始。显著一例,就是四川资阳和重庆潼南区、大足区,联手打造中国柠檬品牌。
乐山也在行动。乐山市发改委主任许天毅表示,正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与重庆对接,以期在更多的领域形成配套和上下游协作。
政策一体化也被认为是推进产业一体化的重要一环。因为“取消不同区域间政策落差,才能让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正是秉持这样的思路,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制定了等价化政策,改变原来互相“杀价”的模式,将选择权交给市场主体,并将此举称“政策融通”。
对于此举,蔡之兵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虽然晚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这三大区域,但在一些领域上,成渝地区有机会“率先一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