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成渝双城记>详细内容

“双圈”规划纲要解读①丨一“极”一“源” ,“总施工图”透露出哪些新信号?

来源:川观新闻记者 李欣忆 罗之飏 发布时间:2021-10-20 20:45:35 浏览次数: 【字体:

川观新闻记者 李欣忆 罗之飏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施工图’和‘总任务书’。”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划纲要》。

如今,《规划纲要》向社会公开发布,全文有哪些新亮点?  透露出哪些新信号?记者遍访国家及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专家。

信号一:新地位

一“极”  一“源”,即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有何深意?

《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位描述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怎么理解“一极一源”?新的动力源是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解读说,“一极一源”,既是对成渝地区近年来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包含了未来对成渝地区的高度期许。

在他看来,成渝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联系密切,近年来吸引了大量高端要素,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经济增长速度和开放水平提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有强劲的发展活力和增长动力。

“‘增长极’与‘动力源’互为表里。”史育龙进一步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的快速增长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吸引高端要素形成创新策源地,依托产业集群、产业链组织形成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依托自身强大的产业经济体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承载更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并通过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在与周边地区融合互动过程中,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增长动力源,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一极一源’的表述,是中央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布局。”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宏观经济组副组长丁任重说,这个布局就是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分别打造长三角、粤港澳、成渝、京津冀4个经济发展增长极,共同支撑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

丁任重认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定位,与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形成重要呼应。这既表明中央希望成渝地区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带动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决策初衷,也体现了与现有国家重大区域、流域发展战略的有机衔接。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规划的三大增长极,共同负有带动长江全流域、联动东中西协调发展的战略使命。成渝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而非“强劲活跃”增长极,还内在重申了中央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的重视与关切。

新的动力源如何打造?川渝两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新驱动。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庆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明确,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今年5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40个总投资超千亿元的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刘东认为,这释放出极强的信号:川渝共筑科技创新“一座城”,科技合作将驶入快车道,协同创新将跑出加速度,“创新活力的汇聚,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不竭动力。”

信号二:新格局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双城经济圈之于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

《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三个有利于”的表述,是对建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意义作进一步深入表述。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并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史育龙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接近1亿人,经济总量接近7万亿元,是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的关键地区,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因此,要在促进地区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汤继强注意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不久,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譬如以前以出口贸易为主的格局正在变化。而中央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重大决策部署,可谓‘恰逢其时’。”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成渝地区,正好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展“内循环”的重要力量,成为国内发展的最大回旋空间,这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载的政治使命和战略摆位。“换句话说,正因为有新发展格局,成渝地区才有了更准确的发展定位。”汤继强说,这意味着,川渝两地的发展,今后不能局限于区域思维,要从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高度去设计,比如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重大项目一体化、核心优势产业一体化等。

信号三:新路径

《规划纲要》提出九大重点任务。对比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的路径有何不同?

《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九大任务。在丁任重看来,对比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的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有同有异。

先看相同点。上述4个区域都是跨区域经济区,既然跨区域,就需要协调协同发展,因此中央再三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统一部署、一体化发展,从具体任务安排看,协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4个经济区基本一致,都突出协同。

再说不同点。首先,中央对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3个地区要求“率先”发展,而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加快”发展。“这是因为我们所处发展阶段不一样,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3个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增长动力源,而川渝地区经济总量加起来只占全国的6.8%,比重还很小,双方差距还很大。”丁任重说。

其次,中央对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3个地区强调“国际国内协同发展”,“因为他们国际化程度高。相较而言,对成渝更多强调‘融入国内大市场’,在对外开放方面,主要强调开放“基础设施”建设。”丁任重说,对成渝而言,当务之急是加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与此同时,完成好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具有“本土特色”的任务。

汤继强认为,尽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当前经济实力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差距明显,但近年后发优势明显,依托其综合匹配优势,完全可望释放出我国重要内陆腹地的巨大潜能。“后发优势,可以少走一些别人走过的弯路,在新发展理念下,高质量发展,高起点起步。”汤继强说,《规划纲要》提出的九大重点任务,对唱好双城记、融入双循环来说,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从任务安排来看,川渝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特别是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当务之急,也是唱好双城记的“破冰之举”。

来源: 川观新闻记者 李欣忆 罗之飏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