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近1年半 川渝两地探索出了啥?
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耗时15分钟,便在重庆渝北区办理完户口迁出手续。11月19日,在重庆工作的广元人赵天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数年前,曾有老乡办理同样事项,前后耗时近三个月。
去年7月,川渝两省市签订《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合作协议》,并发布两批合计210项“川渝通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根据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统计,迄今,已共有208项达成跨省通办目标。
原有的行政区划藩篱与壁垒的不断消融,让真实可感的场景与冰冷的数字有了真正的连接点。那么,过去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川渝两地究竟是如何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的?
破冰:
紧扣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实际需求,不仅能“跨省通办”还能“办得快”
统计显示,从去年7月22日发布第一批“川渝通办”95项事项到最终全部实现,川渝两省市耗时不到半年。而今年3月发布的第二批115个事项中,也只有两项还未完全实现。
推进速度为何这么快?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是:中央有部署,川渝有需求。
先看中央部署。 去年初,中央研究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便提出,要“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跨省便捷办理政务服务正是“一体化”的题中之意。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政务服务跨省办理的大幕。
再看川渝之间的需求。眼下,长期在重庆生活的四川户籍人员达到120万。每年光是异地办理临时身份证的需求就达数千人次。但在传统的行政区划下和规章制度下,部分政府服务事项“回家办理”或“长跑”是常态。
以跨省迁移户口为例,按照传统方式,至少要经3个环节——首先是在迁入地取得《准迁证》;然后回迁出地取得《迁移证》;最后回到迁入地上户口。如此,办理人至少跑两个来回。
去年初开始,重庆、四川两省市建立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商议通办事项,研究解决卡点问题。在渝梳理出频度最高的业和群众异地办理事项清单后,列出“跨省通办”事项132项和川渝地方特色事项78项。
“跨省办理”如何“办得好”?
从去年至今,川渝两地的业务部门纷纷建立对口建立协作机制,着手推进事项办理标准统一、受理流程统一、办事指南统一,推进同一事项两省市“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在“应减尽减”之后,列入清单的事项中,累计减少办理环节327个、减少办理时间569天、减少申请材料232份。而首批发布的95项事项中,均已实现“不见面审批”或“最多跑一次”。
放大:
把川渝经验扩展至西南五省区 不断扩大跨省通办“朋友圈”
目前,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重庆“渝快办”和四川“天府通办”已实现互联互通和统一身份认证,并开设“川渝通办”线上政务服务专区作为总入口。
那么,川渝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威力有多大?
统计显示,今年1月1日至14日,两周时间内,两省市就完成50余万件“川渝通办”事项办理。其中:医保电子凭证下载43万余件,正常退休提取住房公积金近2万件,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18000多件。而今年以来,重庆、四川两省市各级“川渝通办”窗口办件量超过391万件。
尝到甜头后,四川和重庆正在积极扩大“朋友圈”。
此前,川渝两省市已与贵州、云南、西藏三省区衔接,复制推广“川渝通办”经验做法,尝试延伸“跨省通办”服务触角。
今年4月,川渝黔滇藏五省区市共同签署协同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从建立省级协作机制、市县级互信机制、统一政务服务标准、推进线上才“一网通办”、推行线下异地办理、加强数据共享等6个方面推进“跨省通办”。
目前,西南五省区已联合发布通办事项清单148项,明确市县级以上政务服务大厅设置通办窗口,用于开展异地视频会商和“收、寄、转、办”等事项。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