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11:21:51

【党史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24)|追循“两弹一星”轨迹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作者:张兆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6-11 15:25:32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地方志全面记述包括党史在内的一方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深挖蕴含在地方志书中的红色资源,组织办机关及四川年鉴社党员干部撰写“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系列文章,助力全省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24)

追循“两弹一星”轨迹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张兆法

20世纪50年代起,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应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核威胁、核讹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作出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决定(以下简称“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两弹一星成功研发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确保了国家的尊严和独立,让中华民族挺直脊梁,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上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妄图扼杀新中国,除对新中国进行各种封锁外,在抗美援朝期间和1958年炮击金门时,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多次扬言对中国动用核打击,对新中国发出“核威胁”“核讹诈”。上世纪60年代,英国也制定了对中国的核打击计划,并进行相应的准备训练。在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为保证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胜利成果,1956年春,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的战略决策。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新中国从此开始了“两弹一星”研发的艰辛历程。

(一)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破,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对新中国的核威胁、核垄断,中国人挺直了脊梁

自1956年春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的战略决策后,无数顶尖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职工、部队指战员,脚踏荒原,在青海开启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传奇之路。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核武器技术的国家。

在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领头人程开甲激动地说: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我们为核武器事业而献身,为的就是让我们的祖国能硬邦邦地站立于世界。我们做到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自此,中国再也没有遭受到被核讹诈的屈辱,中国人在欧美面前挺直了腰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同时也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不是弱者,中国不再惧怕任何大国的核威慑。

(二)氢弹的成功爆破,标志着新中国有了完整的核武器,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核大国,中国有了维护国家主权和保护人民利益的大国重器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中国白手起家的、当量为330万吨级的第一颗氢弹在距地面2900米处空爆试验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多时间,以最快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中国的氢弹结构稳定,日常维护简单,中国得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有氢弹战备的国家。1976年,中国又成功试爆了当量400万吨级的氢弹。这次成功爆炸,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又一个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向全世界表明,新中国拥有了完整的、守护国土安全的核心装备——“两弹”。

“两弹”的成功爆破,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综合国力,捍卫了国家主权,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自此,国家和人民从根本上不再遭受帝国主义的威胁、讹诈,中国拥有了保证和平的有力柱石,有利于国际和平。

(三)“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标志着新中国进入航天时代,它与“两弹”的成功爆破,组成共和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华章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一号”不仅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而且质量173千克,比前4个国家发射的第1颗卫星质量总和还多29.8千克(其中,苏联卫星83.6千克、美国卫星8.2千克、法国卫星42千克、日本卫星9.4千克)。同时,在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领域,“东方红一号”也都超过上述国家第1颗卫星的水平。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拉开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表明中国多级火箭技术取得研制和试验方面的突破,“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展示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二、两弹一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策群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体现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新中国的决策者、管理层、科技人员和工程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发挥聪明才智,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结果。“两弹一星”的成功,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向世界展现了新中国的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新中国的国际影响显著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成功,有赖于一批领军人才,也有赖于我国强有力的组织系统。”为解决理论研究、实验和研制的难题,国家先后组织中国科学院、国防科研机构、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五个方面的科研力量,共同参加,协同作战。据统计,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攻关会战。原子弹研制中的“九次计算”“草原大会战”,氢弹原理突破中的“群众大讨论”“上海百日攻坚战”,小型化研究中的“五朵金花”“多种外源”方案等,都充分显示了群策群力、集体攻关的威力。在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时,动用了全国近60%的通信线路,从试验场区到各个观察测控站,仅守卫通信线路的群众就多达60万人。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规模空前、高度综合的科技工程,体系庞大、关涉众多。“两弹一星”的研制与试验,是一项规模大、技术复杂、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涉及研究、生产、试验、使用和保障等部门。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创造“两弹一星”伟业的广大建设者和创业者的科学态度,也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分工负责、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科研攻关协作网、大型试验协作网、物资材料协作网,以最大限度调动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集中力量、形成拳头,重点工程重点突破。他们无私崇高,为研制“两弹一星”,许多人扎根大漠,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连家人都不了解他们具体从事的工作,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自力更生,从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以超常的毅力和投入向世界宣告:“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钱学森曾深有感触地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我们体会,中国在那样一个工业、技术都很薄弱的情况下搞‘两弹’,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行的。”

试验基地建设时,数以万计的朝鲜归国志愿军、大学毕业生、工人和技术人员,陆续来到一片戈壁大沙漠上安营扎寨。他们放下枪支和笔杆,扛起镢头和铁锹,在沙碛地上支起帐篷、搭起锅台;冒着炎热的高温,顶着扑面的沙尘,打井开荒,经过两年多苦战,原来空荡荡的大戈壁滩上,矗立起星罗棋布的建筑:飞机场、发射阵地、技术区、发电厂、铁路、公路、医院、礼堂、通讯设施,以及大片的生活区。导弹试验基地奇迹般地建了起来。在导弹和核武器两个试验基地,有数千名职工,他们不仅自己在戈壁沙漠工作了一辈子,许多人的第二代、第三代至今仍留在那里。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三、“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要科学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蕴,使之焕发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于20世纪50至70年代,是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在自主完成“两弹一星”过程中,自觉培育践行的一种崇高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突出体现。2011年1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看望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院士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有利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两弹一星”精神是我们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考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在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时,重温这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更要深刻领悟并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最高追求,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精神动力。

“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①|弘扬红船精神 践行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②|新四军精神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③|长征精神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④|弘扬五四精神 彰显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⑤|井冈山精神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⑥|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真理的高贵品质——古田会议精神形成过程中革命前辈的人格风范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⑦|汲取苏区精神营养 积极投身四川地方志事业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⑧|弘扬老区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⑨|勇往直前 生生不息——北京奥运精神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⑩|韶山精神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⑪|白山黑水间筑起血肉长城——抗联精神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⑫|“小岗精神——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⑬|弘扬劳模精神 做新时代追梦人

●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⑭|仰望星空逐梦九天 脚踏实地奋斗不止——从航天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⑮|弘扬大别山精神 做新时代奋斗者

●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

●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⑰|老西藏精神

●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⑱|雷锋精神:全国人民心中的精神丰碑

●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⑲|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

●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⑳|太行精神

●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21)|抗大精神

●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22)|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推进新时代伟大事业

●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23)|弘扬特区精神 勇担时代使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兆法(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志工作处)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