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省委信息>详细内容

光明日报聚焦四川:四川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晓东 周洪双 等 来源:光明日报20190731 发布时间:2019-07-31 09:44:38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天(2019年7月3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刊登题为《四川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文章,同时在6版-7版聚焦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在攻坚克难中创造的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文章全文如下:

四川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GDP首次在半年报中突破2万亿元——四川省政府新闻办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四川GDP达到20517.2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

四川省统计局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熊建中表示,总体来看,上半年四川省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好于年初预期目标。

此前,在北京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表示,我们要切实做好稳增长工作,保持适当增长速度,这对于相对后发展、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不光看增长速度,还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持以创新培育动能,坚持以协调增添后劲,坚持以绿色夯实本底,坚持以开放拓展空间,坚持以共享释放红利,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四川有科研院所270家,普通高校126所、在校大学生156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40多万人,创新创业活力迸发。2018年,全省新增专利授权量8.7万多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首次突破千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

四川提出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作为全省“主干”的成都,在加速发展的同时,还与省内其他市州积极互动,引领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干支联动、竞相发展局面正在加快形成。

四川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扎实担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全省87个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同比上升了14.9个百分点,沱江16个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同比上升了56.3个百分点。

四川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今年1至5月,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增长了11.7%,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增长了21.7%,与欧洲国家的进出口增长了46%,四川从典型的内陆腹地,走到了开放前沿。

四川努力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已从2013年的625万减少至2018年底的71万,平均每年减少110多万,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到1.1%,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 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的过程,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过程,这是我国发展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大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四川视察指导,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做好四川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步伐,初步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四川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实体经济,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立身之本。“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就在四川布局了一大批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奠定了四川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我们把建设制造强省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为支柱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的“5+1”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一批万亿集群、千亿企业;构建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和现代种业、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烘干冷链物流为重点的“10+3”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体旅游为支撑打造现代服务业体系,培育壮大一批成长型服务业,加快形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40678.1亿元,增长8%;三次产业结构为10.9:37.7:51.4,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50%,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点在创新驱动,坚持以改革创新强动力增活力。四川科技创新资源十分富集,我们始终把创新摆在全局重要位置来抓,突出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平台“三个重点”,提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三个能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三个通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结出硕果,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75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6%,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成色越来越足。立足四川实际,推出电力体制改革16条、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条等一大批含金量高的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在区域协同,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实际。我们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支持成都加快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去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经济增速分别达8.2%、8.4%、8.4%,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发展特色鲜明。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干支联动、竞相发展局面正在加快形成。扎实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夯实“一干多支”的底部基础。切实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五大振兴”,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去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3%,“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正逐步形成。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在对外开放,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四川不沿边不靠海,对外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聚焦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以高铁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四向八廊五枢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进出川大通道31条,从成都开行的中欧班列超过3800列,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线118条,天府国际机场加快建设。加强与俄罗斯、荷兰、德国、以色列和日本、韩国等重点国家的交流合作,加大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力度,中德、中法、中意、中韩、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和中国—欧洲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川商发展大会等重大展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友城及友好合作关系达288对,驻川领馆增至17家,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47家,去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29.2%,今年上半年增长21.9%,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在于造福人民,始终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去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216元、13331元,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55倍、239倍。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锁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发力,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3年年底的625万减少至去年年底的71万,贫困发生率从9.6%降到1.1%。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做好农民工工作,出台农民工服务保障16条措施和推进返乡下乡创业22条措施,让全省2500万外出务工人员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抓好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三条底线”,着力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实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五大行动”,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加优美,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殷实、越过越安逸。

伴随着“中国号”巨轮破浪远航,四川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川流不息

成都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图为从成都金融城高处远眺,交子公园如一片“绿毯”延绵开去。郝飞摄/光明图片

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的南溪仙源长江大桥于2015年开工建设,2019年1月30日建成通车。南溪仙源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结束了当地群众依靠摆渡过江的历史,方便了两岸居民来往出行,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新华社发

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创建了世界最大的人工大熊猫圈养种群。截至2018年年底,该中心圈养大熊猫种群已达到285只,占全世界圈养大熊猫种群的近60%。图为该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熊猫幼儿园”内的大熊猫。新华社发

【记者观察】

大山耸峙、大江奔流,高原湖泽、平坝浅丘,孕育了长江,留住了黄河——这就是四川。以秦岭为界,它是南方,其又在长江之北,集南北之利。地理上的西部,又与“胡焕庸线”擦肩而过,故衔接西东,这样的地域特征成就了四川的丰富。历来川流奔涌,也呈现发展的两极,快慢不均。

世人称四川“安逸”,这是对四川风物的肯定,也是对川人生活态度的赞誉。多姿多彩伴生多灾多难,这片屡屡穿越灾难的土地造就了川人特有的生存观、生活观——乐观豁达、坚忍不屈。四川,也是一片充满红色印记的革命热土,长征、抗战等在这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关键时刻是民族崛起的大后方。这些影响深入川人的血脉,生生不息。

创新的基因

形容四川人,用“敢想敢干”最为精炼。韧劲十足的四川人不管遇到何种境遇,都愈挫愈勇,相信生活在前,需要自己去创造,因而从不循规蹈矩。

风云人物刘永好的发家始于卖鹌鹑蛋。从农村改革开始,四川始终未曾停顿脚步,在时代之潮中不断转型提升,从积弱积贫到位居全国经济发展前列。去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

从抗战时期的工业后迁到“三线”建设,四川无沿边沿海的优势,凭借微薄的工业积累,逐步建立起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居于潮头,居安思危,四川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川酒、川茶等香飘万里,电子信息等全省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已超过3万亿元,数字经济总量超1万亿元。这里已经是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和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歼-20、华龙一号、风洞等国之重器在这里诞生。

在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的过程中,创新一直是四川崛起的利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5万亿元,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400多亿元,一年新增市场主体105万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四川大地蓬勃兴起。

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四川开启的是高质量的创新发展之路。

发展的印记

2019年,广袤的四川藏区将整体告别绝对贫困,这是藏区的千年巨变。与此同时,深度贫困地区凉山彝区正快马加鞭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连续五年每年减少贫困人口一百万以上,是四川为解决发展不平衡而交出的答卷。

多样的四川,发展不平衡并非新课题。川西平原发展一马当先,盆周山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1100多万农民工在外打拼。面对这种历史、自然等交织的困境,四川老问题用新办法,成都作为龙头努力前行,“五区协同”构建起区域发展新格局。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断改善民生成为四川最鲜明的发展印记。

脱贫攻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窗口。四川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使足了“绣花”功夫。省内对口帮扶、派驻综合帮扶队等独创性措施既凸显了战略定力,也展现了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近3年累计完成50个贫困县摘帽、9719个贫困村退出,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减至71万。

民生领域里,最长远、最关键的是教育。本不富裕的四川已经连续实施了两届藏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创造性地开展了“9+3”免费职业教育、创设一村一幼、推行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这些措施,不仅是为提升四川的竞争力,更关乎民族团结、国家的长治久安。回望70年,结绳记事的雪山草地已经与现代接轨,与发展同步。

以人民为中心,四川9000多万群众有了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开放的姿态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从古至今人们对四川的刻板印象。当高铁时代来临,川江号子的吼声仍然在耳畔响起,借此警醒四川,向外,向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成为新选择。

四川,每时每刻都在努力从内陆奔向世界。四川从来不封闭、不排外,锁住四川的是山川、是江河。“砸锅卖铁也要把交通搞上去”成为四川的新吼声。

穿越山川,跨越江河。不断延伸的水道、公路、铁路,劈开巴蜀的关隘,让四川与外部快速相连。

明年,天府国际机场将投入使用,省会成都将成为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成都已开通国际航线上百条,航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

成都也正改变两山夹一城的城市形态,不断向东,按照公园城市的期盼,将龙泉山作为城市之心,希冀在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走出盆地,成都的梦想彰显四川的雄心,而这一开放的努力坚持了70年。

每天,叫醒成都青白江区的,是轰鸣的中欧班列的汽笛声。从成都开行的中欧班列已超过3500列,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国各城市前列。各类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等遍及蜀中。

四川的开放姿态,吸引着世界眼光——来这里看“大熊猫”,来领略不一样的巴山蜀水风貌和人文风情。“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大九寨、大峨眉、大贡嘎、大蜀道等世界级文化精品建设如火如荼。红军长征路和川藏公路黄金线等日益深入人心,四川文化旅游的千年积淀更加彰显独特价值,文旅产业跨上万亿级台阶。

不断对外开放让四川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47家,居西部第一。有17个国家在四川设立领事馆,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增至288对。

现在,四川正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重大机遇,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世界。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名家看四川】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

作者:戴宾

四川地处我国中深远内陆,既不靠海、也不沿边,四周又为高山大川所围绕,是我国最为典型的内陆省区。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成为我国内地现代工业建设的主要省区,经过“一五”“二五”“三五”,特别是“三线”建设,四川建立起了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地处内陆的四川在经济发展上陷入了一个困境。工业革命以来,依托海洋空间开展生产和交换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内陆国家和内陆地区的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四川深处内陆,远离海洋,对外运输距离长、物流成本高、人员流动不便,在吸纳全球资源要素、开拓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等方面面临极大障碍。不沿边也使四川在开拓邻国市场和融入全球经济方面处于劣势。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能否走出内陆省区的发展困境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直面的重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一直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突破内陆省区的发展困境。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指示精神,及时抓住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现代航空、高速铁路发展红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推动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突出南向,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南亚和东南亚开放合作;提升东向,对接先进生产力,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美日韩等产业转移;深化西向、扩大北向,提升中欧班列(蓉欧快铁)运营效能和服务水平,推进对欧高端合作,主动参与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四川对外开放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8年,四川进出口总额达到5947.9亿元,位居全国第10位,名列中西部省区第一;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47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244家,均居中西部省区之首。驻川外国领事机构达17家,仅次于上海、广东。中欧班列(蓉欧快铁)新开通“蓉欧+”东盟铁海联运班列和铁路班列,国际班列通达24个海外城市,是目前国内开行数量最多、开行频率最稳定的中欧国际快速铁路货运直达班列。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国际(地区)航线达到110多条,获得对部分外国人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2018年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5295万人次,其中国际(地区)旅客599.8万人次,位居全球最繁忙机场第26位。四川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开始凸显,已经由过去的内陆腹地蜕变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作者:戴宾,系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农村实现突破性发展

作者:郭晓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一张张巨变的图景中,四川“三农”的沧桑巨变是其中尤为生动亮丽的名片。

通过70年的不懈努力,四川农村面貌总体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到美丽宜居的重大改变,路、水、电、气、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拥有青山绿水和传统文化的“幸福美丽新村”在四川大地遍地开花;四川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产业融合创新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突破;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31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39倍,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增长105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3年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8年年底的71万,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至1.1%。

70年来四川“三农”发生的巨大变迁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于始终坚持和发扬了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坚持以深化改革获得发展动能和释放发展红利。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四川农村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不少重要改革经验已经成为全国样板。

四川农村发展之所以能够稳步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效,其最重要的成功之处就是始终坚持保护和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推行家庭承包制,还是此后的税费制度改革,以及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经营方式改革等,每一次改革都是赋权于民、让利于民、还利于民的过程,从而有效保护了农民利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响应和支持。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最重要的利益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确保农村改革与发展能否顺利的首要条件。不论是早期推行家庭承包制,还是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四川都高度重视以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首创精神为基本前提,通过制定一系列惠民政策充分激发广大农民追求自身利益和改善农村面貌的积极性,通过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推动农业农村不断实现突破性发展。

四川始终高度重视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中合理界定政府的作用空间,把建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多元化培育市场主体放在重要位置,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构建以市场为基础的新的农业发展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的市场化进程。

在推进农业农村发展中,高度重视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尤其是针对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然突出的现状,四川以成都市为引领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实现了许多重要领域的重大突破,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的成功经验。新形势下,四川更加重视以城乡融合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有效激活城乡资源,创新性地探索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

(作者:郭晓鸣,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 光明日报20190731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