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简报第9期
编者按:2023年4月17日至21日,省地方志办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办机关及四川年鉴社处级以上党员、干部紧紧锚定主题教育目标任务,扎实开展专题学习。4月21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专题研讨会上,办班子成员围绕学习主题谈认识体会,重点讲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收获体会,讲破解难题、推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举措,对抓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现将办班子成员发言内容刊载如下,请结合实际认真对照落实。
学习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内涵 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邓 瑜
按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经过集中学习,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学习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我认为首先要弄清楚创新、理论创新的含义以及党的创新理论发展,这样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准确理解并用于指导工作。
一、创新的含义
一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二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还包含首先的意思。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或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简单地说,就是对原有理论体系或框架的新突破,对原有理论和方法的新修正新发展,以及对理论禁区和未知领域的新探索。理论创新不仅要有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还必须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只有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实践中求创新,才能使理论创新既有坚实的基础,又能与时俱进。
二、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这两个讲话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我们党的诞生就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当时的世界大势。我们党从这个世界大势中产生,走在了时代前列。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出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最终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也是顺应时代大潮的产物。那时,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出现了‘东风压倒西风’的气象,新中国就是沐浴着这个东风诞生并站住了脚的。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也是基于我们党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当时,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我国发展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党对世界大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下决心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一往无前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
这些都深刻阐明了党的理论顺应历史发展而不断完善丰富、与时俱进。理论指导实践,正是因为我们党的理论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不断创新,才“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三、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党的创新理论内容丰富,讲的是全面和大局,站在了历史、民族和国家的高度。具体到地方志行业,就要以创新理论为指导,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方志贡献。
一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文化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的独有文化形式,历来有“官书”之称。既是“官书”,首先必须站稳的就是政治立场。因此在记录历史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的很多志书被世界各国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收藏,这是地方志人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国理念,讲述中国故事。编纂地方志书,立场、观点很重要,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切实履行好“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历史使命。
二要坚持做好守正。守正创新,我理解地方志事业的“正”就是高质量的志鉴成果。2018年,省地方志办印发了《关于实施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质量是志书的生命。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以“堪存堪鉴”为标准,不断增强“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使命感,始终把提高质量贯穿于地方志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意见》对全省地方志系统工作质量提升行动主要从哪些方面开展作出了具体安排,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认真贯彻落实。这个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如果能得到很好实施,四川地方志事业的“正”就实现了坚守,而且是发展中的坚守,提升中的坚守。高质量的志鉴成果出自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因此,要守好“正”,锻造一支政治坚定、勤奋敬业、团结协作、廉洁高效、风清气正的方志队伍就尤为重要。
三要努力实现创新。创新一定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全盘抛弃、另起炉灶。在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本”的同时,如何让它发扬光大,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手段。人们一提起地方志,就与大部头、厚重、古老等词联系在一起,其实地方志里有很多大众感兴趣的内容,但被淹没在了厚厚的书页里。近几年,办党组坚持修志编鉴与开发利用同推进、留存历史与服务当代相结合,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搭建起方志四川“两微十一号一网一台一刊一店一馆”新媒体矩阵,广泛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会议精神,宣传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实践、伟大成就,宣传四川发展、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四川文化。我们与成都广播电视台合作,将富有四川特色的地方志书制作成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官方电台播放,让更多人了解四川,从地方志的角度宣传四川。同时,我们在线下推进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史志阅览室建设,扩大文化阵地。下一步,我们还将制作精美的短视频,以更直观、大众更喜欢的方式来宣传四川文化。
四川地方志工作正在守正创新中发展。我们每名干部都身在其中,应该做到认识到位、行动到位、工作到位。“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每个人都勤于思考,认真履职,爱岗敬业,地方志在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过程中的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好、更充分。
请点击查看原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