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家风家训】无言教诲 心灵洗礼——再读周恩来家风故事||高潞西

作者:高潞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08 15:31:42 浏览次数: 【字体:

无言教诲 心灵洗礼

——再读周恩来家风故事

高潞西

周恩来总理传承优良家风,又立下“十条家规”,严于律己,严管家人,其高风亮节影响深远,泽被后世。

周恩来的家训渊源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是挂在周恩来故居堂屋的一副对联。周家长辈们懂得“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善教也”的道理,告诫周家儿孙知足常乐、无欲则刚,达到“不知求”的境界。

周恩来祖居堂屋对联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年轻时考中秀才,是“国学生”(清政府规定的最高学位)、“主事衔”(官阶正六品),其慈祥、宽厚、诚实等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恩来。生母万氏,大家闺秀,豁达开朗,办事精明干练,识大体、顾大局,善调解矛盾纠纷,幼年周恩来常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学到许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嗣母陈氏因年轻守寡,深居简出,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过继并一起生活的周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教他认方块字,背唐诗宋词,给他讲故事,引导周恩来从梁红玉、文天祥、关天培、岳飞等故事中受到爱国主义、品行操节等方面的教益和启迪。乳母蒋江氏家境贫寒,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经常教周恩来种瓜种菜,用自己的言行向他传输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诚实朴素的优秀品质,教会了他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农家知识,增加了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的感性认识。

周恩来在青少年读书时代,就在家中大立镜旁贴着他手书的警句:“面必净,发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正;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周家先祖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周氏各地后人总结出治家报国的《周氏家训》,虽字句长短不一,但基本内容皆为尊先祖祖训——“出污泥而不染”,而“诚”“俭”“忍”三字,是《周氏家训》的内核,也是传承周氏爱莲家风的三要诀,更是周恩来严格家风的渊源所在。周恩来曾说:“小时候读书,就被敦颐公《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诗深深吸引,它用清新美好的形象和简约的语言,教给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

少年周恩来

周恩来的十条家规

周恩来曾多次谆谆教导晚辈:“要否定封建的亲属关系,要有自信力和自信心,要不靠关系自奋起,做人生之路的开拓者。”他还特别叮嘱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所以,在周恩来的侄子辈以及第三代的登记表里,都找不到与周恩来的“关系”。周恩来还吩咐晚辈要将“不靠关系自奋起”这个准则代代相传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要给弟弟周恩寿分配工作,周恩来专门交代:“他是我的亲弟弟,分配他的工作应该职务要低,待遇要少。因为我们是共产党,不能像旧社会那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不能像国民党那样追求高官厚禄。”侄女周秉德回忆:“当了27年总理,他一共只买过两双皮鞋和一双皮凉鞋。皮鞋中的一双,还是出访外国前,秘书怕太热,就买了双大一号的皮鞋,并且都是有重要活动或者出访、接待外宾才穿皮鞋,日常都是穿布鞋,包括到基层调研也是经常穿布鞋。吃饭一荤一素一汤,每次吃饭自己去盛,吃完饭把碗筷送回厨房然后再离开,有米粒掉了都要捡起来。”

1958年,周恩来乘火车到成都参会,途经内江时,还留下了一段买蜜饯的感人故事。在内江站,由于第一次亲眼见到周总理,售货员周义路激动万分,慌乱中将满满一秤盘蜜饯打翻在地,顿时不知所措。周总理却面带微笑:“撒在地上的也都给我。”每当谈起这件事,周义路都感慨:总理这样大的官,还自己掏钱买蜜饯,掉在地上的蜜饯也一并称走,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做到。

周家晚辈后来根据周恩来平时对他们的教育总结出来十条家规:

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

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

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这十条家规周恩来没有写在纸上,而是写进了后辈们心中。

从远祖周敦颐的《爱莲说》到周氏家训,再到十条家规,它们一脉相承,却又不断充盈。

周恩来对家人的严格要求,邓颖超体会更深。她曾感慨地说:“当总理的夫人其实很难的。”

周恩来和邓颖超共同生活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一辈子,他们曾有过“一同上断头台”的英勇誓言,也有过“望你珍摄,吻你万千”的缱绻思念。他们结婚后曾经协商,两人可以在一个地方或一个机关工作,但不要在一个具体部门共事。几十年间,他们都遵守了这个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许多人对周恩来说:根据邓颖超的资历和她对革命的贡献,应该在政府里担任一个部长职务。周恩来坚决不同意:“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在政府任职。”不仅如此,周恩来还多次在任职、调级等问题上尽量“压低”她。对周恩来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邓颖超将其看作是一种严格的家风,体现的是党的优良传统。她毫无怨言:“恩来这样做,我很理解。”

西花厅前周恩来邓颖超结婚25周年纪念照

“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三天后,长安街上人潮涌动,百万民众含泪送别,他们从天南海北奔赴而来,缠黑纱、戴白花,流着泪、踮着脚,只为送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最后一程。

百万群众送别周总理

每当提起周总理,我们总会感到温暖和自豪,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一个不朽的名字。

周恩来爱莲,也爱海棠,他的一生便如莲一般高雅纯净,亦如海棠一样温和坚韧。他没有房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住在西花厅;没有存款,请客常常要花邓颖超的钱,并将一生的积蓄全都交了党费;没有遗产,死后将骨灰撒到了祖国的山川湖海;没有墓碑,却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古有云:“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谈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周恩来没有自己的子女,把侄子侄女当作子女,但爱而不溺爱。他教育孩子们,节省再节省,留给孩子们的遗物没有一件是新衣服,都是补丁叠补丁。他要求孩子们,自强且自立,不能因为伯伯是总理而有任何特殊。

周恩来家风的时代价值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灵魂,是留给后辈最宝贵的财富,是无言的教诲,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觉接受监督,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拒腐蚀、永不沾,决不搞特权,决不以权谋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是的,周恩来用他的一生塑造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共产党人形象,对于怎样认识权力、为谁用权、怎样用权提供了示范。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指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党员干部要严格家教家风,既要自己以身作则,又要对亲属子女看得紧一点、管得勤一点,坚决防止他们打着自己的旗号搞特权、谋私利,坚决防止他们被“围猎”、被利用。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第八条就是“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生活纪律”第150条至154条中,明确列举了几种违反生活纪律的行为,其中就有“党员领导干部不注重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错把溺爱当疼爱,亲情观念错位,从近年来查处的“夫妻档”“父子档”“兄弟档”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深渊”的重要原因,更是造成一个又一个家庭悲剧的源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活着的人可以在活着的人心中死去,而逝去的人也可以在活着的人心中永远地活着。周总理是一个将伟大与平凡结合得最完美的人,他的严格家风,他一生中的所言所行,体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道德情操和他特有的人格魅力,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斯人已逝,海棠依旧。周总理虽然离开我们48个年头了,但他的精神和风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高潞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党史研究科)

图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