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7-08 15:41:10

【家风家训】四川南溪西城曾氏家风故事‖黄川模

作者:黄川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14 10:29:48 浏览次数:1084 【字体:

四川南溪西城曾氏家风故事

黄川模

对于清末民初四川南溪县城的名门望族,民间有“曾、包、郭、董、黄”之说。此间,南溪西城曾氏涌现了进士、解元、举人、贡生、监生数人,名列民国《南溪县志》。所撰《官箴》蕴含现实借鉴意义。曾氏“大夫第”“进士第”遗迹犹存。本文记述本支曾氏的源流世系、家风故事及老宅遗迹。

民国《南溪县志》“科举-封荫“曾氏部分书影

源流世系

曾成周(1731—1801),生于清雍正九年辛亥十月十九日广东梅州兴宁县南厢,殁于嘉庆六年辛酉五月十一日四川叙州南溪县西城家里。妻张氏(1751—1821),生于乾隆十六年辛未冬月二十六日,殁于道光元年辛巳冬,伴夫合葬,共生四子:荣开、荣芳、荣辅、荣华(迁至云南)。其传承字辈部分为“成荣廷龄继,万世永兴昌,国正传家远,清勋绍遂长”。

乾隆十年(1745),14岁的曾成周由粤入川,定居叙州南溪县西城,成为本支曾氏始祖。初始以小贩维生。至其长子曾荣开主事时代,曾氏家族开始发家,所经营的糖霜产业远销至云南镇雄。本支曾氏第三代曾廷璋、曾廷玉善于经营,家族商号的规模已经扩展为南溪城内的首位,曾廷玉还捐得直隶州闲职,为子孙转型为仕宦打下基础。曾廷玉之后,曾氏家族在南溪县城政商两界所取得的成就,已使其跻身于“南溪城五大家族”之首(民间有“曾、包、郭、董、黄”之说)。

曾荣开,字翊之,配伍氏,生子廷璋。续娶胡氏,生子廷枢、廷杨、廷标,后三子均在云南镇雄立业。廷璋,字达士,生子锡龄、松龄、桂龄。锡龄,字寿山,生子继光、继唐、继辉。松龄(繁昌),字伯乔,生子继勋、继培。桂龄,字云乔(云樵),生子继霖、继旭、继畅。继光,字镜秋,生子万彝。继勋,字克成,生子万轼、万轩、万辂、万轺。继霖,字德施,生子万让(次廉)。

曾荣芳,字春辅,生子廷玉、廷兰、廷忠、廷仕。廷玉,字温加,号蕴辉,生于道光元年辛巳(1821)二月二十七日。配萧氏,生于嘉庆丁丑年(1817)十月二十五日,生子鹤龄(鸣皋)。鹤龄,生子继祖、继瀛、凤喈、春喈。凤喈,生子孟良(万钖)、仲良、叔良、季良。

家风故事

《南溪曾氏族谱》载有《祖训十则》,其中“慎官守”云:“幸登仕籍,须慎官箴。清洁为民,三省思深。勤慎廉洁,四言谨记。正君在身,泽民在心。孟尝还珠,杨震却金。勉尔后生,贪取谁钦?”南溪本支曾氏自觉继承其远祖“宗圣”曾参的“修齐治平”儒学思想,努力弘扬忠信、勤敏、慎独的“三省”家风(“吾日三省吾身”),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良师,留下了清正为官、良善为民的家风故事。

曾鹤龄(1839—1915),字鸣皋,举人,户部郎中。父亲曾廷玉,由经商致富。鹤龄从小聪明出众,跟从舅舅萧颖塾师读书。他认真学习八股文、诗赋和骈文,学习周礼中的各种经典,学问和修养相当优秀。清光绪丙子年(1876)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不第,乃捐任户部郎中。阎敬铭为户部尚书时,需编定户部贺表录。鹤龄所撰文因有“安不忘危、外宁内忧”等语入选。在京城清廉为官十余载。1890年,鹤龄含泪叹道:养亲大事也,名位虚器也。父母养子为何?怎忍违背初衷?倘若身为独子而不幸未为双亲养老,那可是罪不可恕的。因此于当年弃官归隐。取狄仁杰“白云亲舍”之意,自号“云白子”。之后在县内奎峰书院、龙腾书院任主讲。他爱学生如自己的晚辈。他培养出来的读书人,不仅有堂弟曾繁昌、堂侄曾继光,还有何棫、钟朝煦、高僖(此五人皆为举人)等。“故邦人士,沐浴教泽者,多有闻于时”。1902年在县城西郊铁柱山川主寺侧修筑“息园”,取“休息”之意,撰有《息园记》存世。园中水池、房舍和竹木都很漂亮。

他作诗学习白居易,作骈文学习徐庚。著有《瓣香堂诗集》二卷,自序云“诗虽小道,然工叶极难……积久成帙,计若千首……大率古以排奡胜,律以工致胜,绝以生动胜,虽不能至,窃心向往之……”从其《龙腾山》二首,可见其诗清新幽雅的特色:

好鸟枝头唤,遽然晓梦惊。

市声疑近郭,江气讶连城。

钓艇鱼呼卖,农家犊叱耕。

晨炊尤未熟,日影下窗明。

渐觉群嚣息,书灯一点明。

树深多鸟宿,草密只虫鸣。

月喜穿云出,风疑夹雨行。

倦来方倚枕,能否梦青城?

民国成立后,他改穿道袍。四川战乱不止,人民遭受苦难。只要跟人谈到这些,就会伤心落泪:“政教弛矣,其何能国?”虽归隐居家,犹自心系君国,对不堪的时局愈益感愤。1915年冬天,滇军在泸州和宜宾一带混战时,他伤心得吐了很多血,身体枯瘦如柴而去世,终年76岁。墓在仙临场石公石母附近。其子继祖,字绳武,廪贡生,任什邡县教谕。

曾锡龄(?—1895),字寿山,才识高迈,博通经史。师从侯植三学医,故精通中医。因父亲早逝,故友爱诸弟,将几岁的小弟松龄、桂龄抚育成人。其子曾继光考中光绪庚寅进士后,分发广西任知县。为让儿子做个好官,曾锡龄专门为其写下《官箴》。梁启超曰:“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曾氏此文却强调一个“诚”字,至今蕴含现实借鉴意义,全文如下:

一日居官,则竭一日之心。要术无多,第于所谓诚者,勉之又勉之而已。

爱百姓如赤子,防胥吏若鬼蜮。毋假意于左右,毋邀誉于流俗。毋取人以辞色,必求其实;毋任情为喜怒,必得其当。外揆于人,内度诸心,可质鬼神,可对君父,则表里洞达,而诚之德充矣!

惟俭可以养廉,惟勤可以生明。勤则事无滞留,廉则无不可对。人之钱,第于勤敏之中,当寓节宣之意。

亟要务,略细微;戒冗语,损闲气。劳而不疲,乃可任繁剧。不然,丛迫无节,必生烦恼。烦恼不已,遂成躁率。既伤于性情,必有害于公事。特忙中不察耳!

大抵事变无常。以诚为主宰,以从容为节度,以安定为统摄。其中高下轻重,随时可以权衡也。

执法者,失之固。通情者,易于流;气勇者,必拗;心杂者,多为人所乘。既欲自立,必求取法古人,勿私心自用,则得云。

曾继光(1871—1941),字镜秋,解元,进士,知县。光绪戊子(1888)乡试解元,庚寅(1890年)三甲第91名进士,任广西灵川县知县,署理桂林府警务。

灵川县地瘠民贫,曾继光到任后以清官自励,不贪不贿,不惧权势,为民做主。当地商帮送上白银万两,归新官作为调剂,这是清代公开行贿、相沿成习的陋规,故称“规银”,一般认为是“取不伤廉”的财源,但继光对此一概拒收。为防属吏暗通关节,继光事必躬亲,官防大印随身带。他审判一桩抢劫案后,父亲对他说:“此案,你断得好!”他顿疑父亲受了贿,又将此案重审另判。

继光任职期间,父母均死在广西任所。继光清贫,只得挪用少数库银将灵柩运回南溪,之后又无力偿还,终以族叔鹤龄相助代偿,方才了之。

灵川当地豪绅横行乡里,尤其以岑氏家族最为嚣张,全省侧目。某日岑氏之子在长街跑马,采翻小贩货摊,竟头也不回,扬长而去,受害商民赴警局喊冤,继光自掏腰包,以补助商民损失了事。不久,岑子又跑马伤人踹摊,继光立即杀马以警主,民心大快,而岑子却怀恨在心。灵川大旱之年,饥民成群结队,请求赈济。继光本着以民为本,来不及上奏,就打开粮仓放粮救济,民情因此平息。而岑氏因宿怨,谎奏朝廷,说继光擅自打开粮仓收买民心,试图从中捞好处。朝廷竟然对其罢官,抄家追赃。抄家时,他在南溪草市街的“进士宅第”,除书籍外,别无长物,证实借赈贪污实系仇家中伤。

罢官回南溪后,继光不屑插手地方政事以渔利,以清廷孤臣遗老、清流名士自居,固留长发,号“佗发舟子”,言行怪异,家境越发贫穷,聊以诗文自娱。被百姓尊称“解元公”,也戏称“曾疯子”。

民国初,泸州观察使ZJ慕继光之名,延请入幕赞襄政事。继光目睹其枉法贪赃多事,甚鄙其人,意欲离去。时值其母七十寿辰,嘱继光代撰寿文。继光曰:“尔母寿,我无关,不能昧心吐寿字,为尔歌功颂德!”竟拂袖归家。袁世凯称帝,北洋军入川,终遭惨败,退却时四处劫掠。继光为此撰联曰:“大军过后狸终毙;亡国山河鼠亦妖。”

继光早年致力于经史,古诗文功底深厚,“川南文豪”钟致和也自叹不如。其诗《夜渡廖家庄》云:“日入犹未息,行行君子乡。暗惊山木合,时有野梅香。远火双溪路,危桥独夜霜。须臾三十里,犬吠识村庄。”他平时多有讽时泄愤的诗联作品流传民间。1901年,南溪知事延请继光做龙腾书院主讲。

1941年继光病死,南溪士绅为他举行追悼会。宜宾专员冷薰南也送来挽联致哀。

“儒生、诗人、名士、清室孤臣的曾继光,自清代灭亡,历旧民主主义革命,而至抗战时期,他仍坦然以孤臣遗老自居,逆时代潮流而行。就其本人而言,实在是令人不可怜的一幕历史性悲剧。但作为一个儒生,当官不贪污,不畏权贵;居乡能安贫,敢于抨击不法官吏,又确有可贵的现实进步意义。”南溪进步人士邓雪晴如此评价曾继光,较为客观准确。

曾繁昌(1851—1923),谱名松龄,字伯乔。七岁而孤,育于兄锡龄。端谨纯笃,默识多闻,研习古文用力尤深。尝抄书三十册,墨无潦草。虽贵为光绪癸巳(1893)举人,但1895年“自桂林奉兄嫂丧归,淡于仕宦”。后任县高等小学教员十余载,为教学名师。逝后县人公葬。墓在城西十五里棬子湾。

南溪光绪举人曾繁昌的笔迹印鉴

其子曾继勋,以文学见长,撰有《云白子传》存世。直率任情,不随流俗。师从堂伯父曾鹤龄读书于龙腾书院。三次乡试均落榜。科举废除后,乃取《左传》《国语》《史记》《汉书》朝夕钻研,不近俗事。其文“刻画事理如鉴取形”,又十分谦逊,如其文获人指正,则大喜致谢。晚年定稿文章二十篇,请同乡孙炳文(著名革命烈士)为其印行,但值孙游学欧洲,继勋即病逝。

曾云樵(1855—1933),谱名桂龄,字云乔,著名中医师。秀才出身。毕生行医,自甘清淡,自食其力,开办“寿康药号”。其子德施,传其医术,人称“曾八老师”。

幼时,父亲曾达士经常生病,母亲生下云樵三天就离世。后来曾云樵两次去省城考试,也因考前患病,未入考场。于是放弃功名,师从侯植三专攻医术。

民国初年,朱德驻节南溪时,家属陈玉珍因误服毒药,到泸州医治不见效,后接曾云樵到泸州,仅服了几剂药,就逐渐康复了。朱德离开南溪时,送过曾云樵两罐猪油、一根手杖、一副眼镜(现仅存镜盒)。

曾云樵行医重医德,他曾经结合所医病例,告诫药店同仁说,凡处方用药,既要治其现今之病,还要考虑今后的演变;只知追求速效,过分用发散表邪的药治现在的病,病虽治好了,由于过分伤动元气,难免会导致患病的人今后气血虚弱。

曾孟良(1898—1952),谱名曾万钖,四川法政学校毕业。1923年夏至1925年夏,任南溪县立高小校长。聘请董燧蒸、王雨村、万梓咸、高蝶仙、包伯绅、陈润余等大量优秀教员,改进教学方法和各项管理制度,注重职业教育,增设劳技课,吸引了包括朱德旅长的侄子朱礼书、外甥许明扬,以及自贡王家、屏山聂家等豪商巨族子弟前来就读。原县立高小只招男生,曾孟良认为女孩也应受教育,于是主动上门动员亲友,如曾万镶、曾万锵、高秀云等女孩报名读书,该校女1班终于办起了,他的女儿曾世馨便是女7班学生。这一时期毕业生能升入江安省立三中、宜宾叙属联中的特别多。1926年春,南溪县立初级中学成立,曾孟良任事务主任,校舍改造,师生食宿,教学用具及图书仪器添置等,1927年还兼任简易师范班的公民课,任务非常繁重,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时任教务主任的吴季昌(遂宁人)就曾当众称许他是颇具办事才干的能人。

1927年暑期,由重庆中法大学回县的胡明鑫、廖时勉、吴淡斋等,在县立初中成立学术研究会,宣传马列主义,会员多是初中班和师范班的进步学生。会上,学校领导吴晓坡、叶幼裴、曾孟良都讲了话。次年一些会员参加南溪农民暴动,事情失败,吴、叶被迫离县。曾孟良涉嫌,被列入黑名单,知将被搜捕,乃深夜从姻亲萧独青家出走。后以诗记此事,其中有两句“任他谄媚学澹台,耿介谁知种祸胎”。

1929—1931年,出任南溪县教育局局长,革除南溪教育界过去的许多陋习,如在新办的教育刊物上公开教育局经手的钱粮和开支经费情况;鉴于当时小学都集中在县城和场镇上,乡村学生上学极其不便,私塾教学内容陈旧,于是在石鹅寺、桂溪寺、登高坪增办了三所初级小学,家长们无不拍手称颂。

曾孟良主持教育行政期间,收到前任温汝航拨款向上海书局购置的《万有文库》和《四部丛刊》各一套,由邹绍谦、高望衡等几人,按册清点,分橱陈放,布置成临时的书报阅览室,从此每天前来阅读者络绎不绝,这是受到县人欢迎的又一件好事。

老宅遗迹

曾鹤龄于光绪二年中举后入京任户部郎中,其祖荣芳、其父延玉、其叔廷兰廷忠廷仕,五人皆因鹤龄尊贵而被封为中宪大夫(正四品文官散阶),故于县城广福街住宅加挂“大夫第”匾额。

南溪西城曾氏“大夫第”“进士第”匾额

曾鹤龄的族侄曾继光于光绪十六年考中进士,族人在县城草市街住宅加挂“进士第”匾额。

南溪西城曾氏“进士第”老宅现状(部分)

两处府第位置相近。“进士第”西侧与南溪朱德旧居后院接壤,现为“三线”国企南山厂的废弃库房,其布局与古雅犹存。此老宅主体建筑为传统木架构四合院,坐南向北,灰砖青瓦硬山顶,左右厢房,中天井,前后两排各五开间,九柱落地进深,前排右开门,柱础石刻、后排台阶石雕多为“松鹤延年、福寿双全、富贵平安”等吉祥图案,月梁、撑拱、门雕尚存,并配以牡丹、葵花、云纹等雕饰,彰显古雅韵味,具有一定文史价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黄川模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