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详细内容

徐逸丰 ‖ 地方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以乡土志编纂与利用为例

作者:徐逸丰 来源:四川省青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09 15:57:44 浏览次数: 【字体:

地方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以乡土志编纂与利用为例

徐逸丰

内容摘要:乡村振兴,除了产业要振兴,还要提升乡土文化的内涵,用乡土文化培育乡风文明。乡土文化是根植于古今中外每一个人灵魂深处的印记,不论是外在表象的语音、动作,或是内在蕴含的习惯、观念,都对每一个人有着深刻影响。弘扬发展好乡土文化,挖掘乡土文化优秀基因,建立乡土志编纂、使用体系,构筑起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桥梁,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伟大事业注入新活力的最佳途径。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战略、新目标,是实现农村与城市同步小康,共同进步,科学化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满足广大乡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举措。

振兴乡村必须严格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横向看,乡土文化是现代文明之母;纵向看,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振兴乡土文化,增强乡民文化自信,培育具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时代的新农民,是对标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地方志作为铭记地方发展历程、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好职能优势,活态传承乡土文化,保留乡土文化的魂与根,融入新时代的灵与脉,是我们必须书写好的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章。乡村振兴若没有优秀乡土文化做支撑,即便物质再发达,再丰富,也不过是一个没有内涵,缺乏灵魂的躯壳。笔者在此以清末民初乡土志蓬勃发展的经验为借鉴,探索保护传承、振兴发展乡土文化的新思路和着力点。

一、编修乡土志的意义

(一)修编乡土志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鼓励乡村史志编修”。这对于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因此,修编乡土志不仅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记载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发展变革的重要途径。

编纂乡土志,应与时俱进,激发爱乡、爱国、创业之情,以发展家乡经济建设为目的,激活家乡经济发展潜力,教化人民群众爱国、爱乡,了解本乡本土地情、乡情和文化沿袭,核心是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中国人自古以来乡土观念就很浓厚,爱国精神一直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我国历史上,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更加激发了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浓郁的爱国意识通过乡土教育表达出来,清末乡村志书中大多记载了“宗旨教人,爱国为要。爱国之道,始自一乡”“不知爱家,何以爱乡?不知爱乡,何以爱国”。由此看出乡土意识的培养并不能狭隘地认为是地方主义的滋生,而是契合顺应传统教育中“家国天下”文化精粹的传承方式。

(二)修编乡村史志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乡是国的组成部分,人都是先有爱乡之情,才有爱国之心。要热爱家乡,必须了解家乡。通过深刻认识家乡的风土人情、物产特色、历史风云、独特魅力,把这种传承性的认知逐渐深化为理论性的总结,形成一种思想上的比较优势,产生乡土与乡民、乡民与乡民的思想共鸣,最终融入血脉之,沉淀为深沉、厚重的情感。

编纂乡村史志,可教育引导人们把家乡的发展变化与祖国的繁荣昌盛联系起来,通过对家乡历史与国家发展脉络的梳理,由局部到整体、由过往到未来,明晰家乡历史的沿革发展,使人们深入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祖国。无论是风云激荡时期涌现出勇于牺牲自我的英雄模范,还是日常生活中始终遵循传统美德的人生楷模,他们的行为和事迹中所深刻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例如,对1935年4月红军鏖战摩天岭战役、1949年12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82师550团夜入青川黄土岭,解放青川等,这些发生在家乡、发生在身边家乡历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可让广大人民群众了家乡的历史,感受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作出的卓越贡献,从而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热爱家乡的感情,进一步激发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使命感、责任感。

(三)修编乡土志能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乡土志的最主要作用留住历史文脉,同时引导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凝聚乡土情谊共识。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挖掘本乡本土的历史文化,更要注重挖掘现代中国的共同记忆,记述历史的辉煌,也记录岁月的沧桑。

 乡土志与地方志有不同的地方,虽然都是记载一方水土人物,但地方志是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文献,是地方性的百科全书,主要作用是提供史料,是一种外向型的。但乡土志的作用是内向型的,更注重的是针对本乡本土人的一种情感联结,是凝聚共识爱国爱乡的教科书。有了这种共识,才能形成最基本的基层组织力与向心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组织保障。乡村振兴既包括了乡村经济的振兴,也包含了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一种全方位的提升。

 宏观来讲,文化是一种思想体系,既有思想观念的具体表现,也有传承传播的真实载体,更关键的是能形成独特的文明果实。比如我们传统的礼乐文化和宗法文化,就是这种思想体系的具体阐述,而《齐民要术》《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等书籍,就是农耕文化、中医文化的真实载体,并由此形成独特的语言内容、思想观念,使我们长期领先于世界民族之林。具体来说,文化映射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我们的一言一行,与人交流的模式,处理事务的逻辑,为人处世的范式,都是以文化为基底而不断衍生。

然而,就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来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优秀传统习俗和村落文化渐渐遗失,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物产被人们忘记。比如,提到汉中的“三宝”:“天麻、杜仲、龙须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汉中人都知道,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很多汉中人就不知道。如果具有完善的乡土志体系,就能记录、记载、保存大量珍贵、详细的历史文化、地理物产、生活习俗等资料,起到传承村落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作用。

(四)乡村史志能够体现乡村教化育人作用,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需要以乡村自治和德治传统为基础。

中国是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农村现有的道德传承、风俗习惯、文化娱乐,都为乡土文化发展和乡村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德治土壤。每一个村落或村庄从始至今产生过名人,他们或以学文学识、或以道德品行、或以治家爱国、或以忠勇救国、或以创业奋斗等而闻名。这些人最容易引起当地民众的认同感,引起人们的效仿,增强地方社会的凝聚力。这就是名人效应。他们以其特有的身份、地位维持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教化乡里,造福一方百姓。

人的思想品行总是有差异的,有的人热心助人,助危扶困;有的人勤俭持家,有的人洁身自好,有的人却好逸恶劳、自甘堕落,为害乡里;我们把那些先进事迹、高尚品德记录下来,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让人们明事理、辨是非善恶。

二、乡土文化与乡土史志的关系

(一)乡土文化与乡土志

乡土文化是一种传统的地域性文化,是乡土最真实的表达。每一方土地孕育每一方的人,所产生的文化都有各自最独特的符号与烙印。它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村落、古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家谱、传统技艺、古树木等。

 乡土志是对一个村落发展历史的总结,它记载着一个乡村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物产状况、人物传记等方面内容,它能让村民全方位了解村史村情、民俗乡风,能倡导村民“诚信、务实、崇学、向善”的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繁荣农村文化,提高村民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因此,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振兴是关键的一环。它既能凝聚共识,也能改变思路,移风易俗,变换乡民观念,注入时代基因。

(二)乡土文化的保护思路

 首先,正确认识乡土文化的积极作用,树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念,强化乡土文化的教育、保护意识。我们要把保护乡土文化这一观念融入到日常素质教育中,特别是学校教育,在校本课程中增设乡土文化教育内容,在学生中普及乡土文化知识。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我们都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方面,也要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的的乡土文化,也就是说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其次,各个自然村落要根据本村实际,制定一些基本的保护规划和规则。要根据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合理地使用和改造。比如,哪些传统文化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哪些传统文化是需要有选择的挖掘其精华内容进行保护和传承。根据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要把对乡土文化的这种建设权交给乡土民众,让村民根据自己的精神追求,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只有这样,才能使乡土文化植根于民众,在当今社会中发展,并得以保护和传承。

 第三,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乡土文化包含农业文化、民间信仰、道德系统、风俗习惯、娱乐方式、地方戏剧、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内容,也包括蕴含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精神内容。比如,尊老爱幼、守望相助、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乡风传统,既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资源。一种手艺、一个传说、一个故事,这些手艺、故事、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财富,我们应该去记录它,传承它,发扬它。整理出传统村落本土手工艺开发的着力点和方向,把非物质遗产文化、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科技研究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得以创新,这正是乡土史志作用的真正体现。

三、用乡土志发掘乡土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一)乡土志是构建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桥梁

乡土志是反映一个地方自然地理、人文物产等概况的一种志书,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教育人们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它是一种普及性的教科书,对人们起着教化作用,而乡土文化在教化中又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 :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由此看出,乡村要振兴,首先要做到乡村文化振兴,做到乡村文化自信,发展好属于本乡本土的文化。建设乡风文明,把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修身养性、耕读传家、邻里和睦、勤劳节俭、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 正是乡土史志的功用之一。

(二)乡土志是乡土文化书面化的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产生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农村是由一个个比较分散的自然村落组成的,每个村落都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习俗和一些传统技艺,限于文化知识,这些文化、技艺的传承,有的依靠代代口头相传,有的是依靠老一辈手把手的传授,被传承人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这种传承属于记忆传承。记忆传承有许多弊端,比如:容易产生断代性的遗失,造成传统文化习俗和传统技艺消失;容易出现记忆错误,造成以讹传讹;不利于不同地域间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之间交流,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发展、创新带来困难。而用文字记载,以乡土志形式记录的这些传统文化和技艺,属于文字传承、史志传承。史志传承能避免口授传承的不足,同时在传播时可以更多更快地将它们传承给下一代,也便于各个地方进行文化交流,促进这些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到更好的教化作用。所以说,乡土志是传承村落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活态传承乡村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乡土社会各类元素的最好办法。

(三)乡土志是乡土文化精神内核的通俗体现

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文化属性必然深刻影响个人的思想。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加强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才能强“根”固“魂”,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随着移民搬迁政策的落实,许多传统乡村、古村落不断消失,它们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文化信息、传统文化信息也在不断消亡,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也在不断流失。如何既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又保证传统文化和历史信息不流失,作为全面系统记述一定地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资料性文献,乡土志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乡土志记录的家乡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承担着对村民行为的引导、规训与教育功能。它以民俗习惯、地方经验、村落舆论、村规民约,用潜移默化的形式不断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并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准则。其所倡导的修身养性、耕读传家、邻里和睦、勤劳节俭、扶危济困等价值理念,都是中华传统美德,不仅维护了中国古代农村的良好社会秩序,也和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总之,乡土志编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记载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变革的重要途径。促进修志、读志、用志向乡村、向最基层单位延伸,可充分发挥乡土教材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夯实文化基础,增强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识,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叶长青:《弘扬乡村史志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宁夏日报。

2.吴建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贵州民族报。

3.王海波,《莎车府乡土志述略》,安徽文学。

4.胡彬彬:《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

5.朱启臻:《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智慧》,光明日报。

6.李云才:《如何在乡村振兴中保护农耕文化》,湖南日报。

7.周其森:《以“思想强农”助推乡村振兴》,大众日报。

8.刘郁廷 刘彦东:《以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光明日报。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徐逸丰(四川省青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青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