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抗震救灾志》编写疑难及处理意见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1-07-19 08:28:20 浏览次数: 【字体:

王少卿

    

    《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组织协调工作;二是编纂机构队伍建设;三是编纂方法。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哪一个问题解决不好,都完不成任务,都不能出精品。以下重点谈第三个问题。

    一、总体原则及思路方面

    1.定位。一是志书,志书的目的是资治、教化、存史,还有特定的要求和规范(志书的编纂方法和书写原则);二是记录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的志书,要表现灾害的状况,表现抗震救灾的情况。

    2.原则。一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原则(符合党和国家要求);二是全面、客观、真实、科学原则;三是横分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的编排、编写原则;四是吻合而不矛盾原则(在同一本书里,在同一个地方或同一个行业的同类书里,同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

    3.全面、客观、真实、科学的含义。全面:就是全面系统地反映情况,主要是方位性、整体性,而不是面面俱到。客观:就是编纂者不要夹带个人的主观臆断,要有实事求是的品格从事编纂工作。真实: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科学:编纂方法要科学合理,编修成果具有科学性。

    4.不要把志书完美化和绝对化。地震灾害及抗震救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要想一本志书就解决所有的问题。要重点把握横向轮廓、纵向脉络、性状本质、特色特点、反映规律、经验教训这些方面。

    5.编纂工作步骤。任务分两段完成:一是资料长编,是资料的汇集,作为内部资料管理和使用;二是《抗震救灾志》,这是文献,要公开出版,具有著述性,其严肃性、保密意识等较资料长编要强得多。当前,先编一个资料出来,然后再编一本书出来,最后打造一本志出来。要由粗到细、由细到精。要把握“调整、补充、删除、完善、打造”这几个步骤和环节。调整:就是把资料合理地组合起来,把资料放到应该放到的位置上去,这个环节上不要过多地解决过细的具体问题。补充:看缺什么资料就尽早安排补充资料的工作,不要等到最后才去搜集补充资料。删除:删除无用的资料。完善:对资料进行考究,进行审阅修改,确保资料真实可靠,确保资料全面。打造:用志书的标准严格处理其中的具体问题,精研细磨。由于整个工作安排时间紧张,编辑工作和资料搜集工作现在必须同时进行。

    二、体式体例和框架结构方面

    1.对所编的书要胸有成竹。心里要刻画一本书,要基本明确所编纂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应该有哪些内容,应该表现那些事物,应需要哪些资料,应该怎么样来表述和记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书写……

    2.体式体例。要编纂一本完整的书,而不是无头无尾的书,各类体裁要完备:述、记、志、传、图、表、录都要有。单独出版的书也好,丛书也好,都要合理适当地考虑这个问题,不能叫读者看不到轮廓和全貌。特别是我们市、县这一级,采取丛书的形式不多,更应该如此。

    3.纲目。纲目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是要门类分得科学,领属关系合理;二是要突出重点、特点;三是根据资料来确定和完善纲目。纲目在整个编纂过程中都是一个完善的过程。

    4.图表。图表是文字的补充和说明,要相得益彰;文字是志书的传统形式,也是当代的主要形式,文字比图表显得凝重严肃,图表不能冲淡文字;图表要合理,不要滥用,要有适当比例(建议两项合计不超过20%);注意图表与文字不能简单重复、不要矛盾;选用图照,着眼于历史价值,不能追求图片本身的美观与否,即坚持价值第一,艺术第二;要选择能代表多方面的图片,不要重复使用同类型的图片。

    5.大事记。要特别注意大事记的编写,一是要理解大事记有志书经络之说的含义;二是要注意专志部分与大事记的配合协调;三是目前的有些大事记可以从大事记中降低一个档次,放到专志中去,以保持大事记的“大”。四是要防止把大事记编写为领导日志的倾向。

    6.横向分门。《抗震救灾志》与综合性的市、县志不同,不能按照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式完全罗列,要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把相关事物全面记录即可,没有的事物不能为追求全面而勉强罗列。

    7.纵向列目。层次过多有可能把完整的事物切割零碎,要注意记述事物的完整性,一般不要超过六个层次。

    8.记述单元。一般以节和目为记述单元,设置节和目,要考虑记述单元相应的独立性、整体性,同时还要考虑资料的完整程度。

    9.专记。对于一些大的事件、突出典型、突出措施、有重大影响的事物,或者重要而又无相对应的纲目的事物,或者不综合记述不能说明问题的事物,可以采取专记的办法。

    三、高度重视资料工作

    1.资料是基石,也是志书的定义,即志书是“资料性文献”。

    2.资料的全面、客观、真实、科学性问题。要动脑筋去分析和筛选资料和衡量资料,要用亲自经历的事实和感受去审查资料,凡是不符合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的记述,都要慎重,都要多一个问号。

    3.要熟悉收到的资料,要掌握资料情况,以便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编排。

    4.要研究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要主动搜集,不能被动地等资料,要注意根据知晓的事件、政策、措施、典型去搜集和完善资料。

    5.资料搜集工作宜早不宜迟,要有预见性地及早安排,不要临近结束时再去大量地搜集资料,必然影响进度。

    四、当前志稿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建议

    1.资料堆砌。零碎、散乱、没梳理。一大堆具体事例,一大堆数据、表格。解决方法:一是把各种资料归结到相应的纲目里去。二是处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宏观解决的问题是:展开全形大势,沟通纵横关系,理清脉络,清晰轮廓,明确事物兴衰起伏变化的过程,要展现“森林”。微观解决的问题是:证实和突出宏观,突出特色、重点、亮点,达到具体、生动、鲜活,注重细节、典型事例,说明组成森林的具体的大量的“树木”,以说明这片森林组成的本质特点。三是强化综合性记述、概括概述的编写意识。四是要注意资料的排列和内在联系。

    2.资料不全。解决方法:一是督促各责任单位补充。二是从其他方面获得(已经编辑出来的各种书籍、报刊、新闻媒体报道等)。三是想办法直接进行搜集。四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对一些重点地方、方面、事件等进行搜集。五是甚至可以采取必要的有偿征集。

    资料要素不全:一是人员伤亡和建筑物及基础设施等破坏有资料,但产业、事业受损失就没有。二是事件记述中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必要过程等要素不全。这些问题要努力去弥补。

    背景状况或背景条件以及事物发生的原因等资料要作适当交代。比如:根据上级的什么决策、决定而实施了某项工作。

    3.流水帐。流水帐现象:时间加数字(事件、领导活动)串联性记述。解决方法:改为综合性记述。

    4.平面化。就是记录显得平淡无奇,没有立体感,没有跌宕起伏,不生动,不鲜活,不感人。解决方法:一是突出典型、特色、亮点记述。二是要有抓重点的意识,地震亲历者应该知道哪些是重点。三是有则记,没有就不记,不要面面俱到,样样俱全。四是加强动态记述,比较记述,如地震前后的情况比较。

    5.填装式记载。就是观点加例证,一个观点下面堆砌一大堆具体事例的现象,缺乏宏观性、逻辑性,不能浑然一体。解决方法:增强综合记述、事物关联记述、内在联系记述。

    6.高度不够,部门痕迹明显。一是没有站到全市、或全县的高度,没有站到整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高度去看问题。二是部门提供的稿件总是站在部门角度,没有把部门看成是政府的职能机构,部门的行为没有上升至政府在某一方面的作为。三是深度不够,在把握、揭示本质、规律等方面显得肤浅。解决的方法:一是站在历史的高度、自然界的角度、整个社会大场面去看待事物。二是要把部门搁置在党政机构之中,从党政这个高度和角度去记述单位的工作,加强综合记述。

    7.客观真实问题。首先,真实是一个相对概念,既有客观标准,也有相对统一的问题。不同资料对同一个事物记录不一致,要统一。解决方法:一是进一步核实,二是看权威部门的公布情况,三是认真分析研究其真实性,四是也不要把真实绝对化而无法操作。

    8.统计数据问题。数据问题是一个全国反映的难题,要注意:不要追求数据的绝对化,任何的绝对都要犯错误,也不可操作。一是重要的、已经确定的基础数字;二是要统一到权威发布数字上去(合理认定权威发布数字);三是合计与分项、上级与下级、官方与民间、公布与言传等数据的处理合理;横分是否到底值得研究,可以留一个余地、出口。四是要注意某一事件的数据一定要和基础数据对照。

    五、灵活运用地方志编纂规范

规范是针对一般情况而定的带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是从实践当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主观理论性东西,而实际客观情况错综复杂并不断变化着,所以,规范也无力准确覆盖现实集合。规范是为了实现宗旨而订立的,应该低于宗旨,从属宗旨,服务宗旨。既要遵循原则,又必须灵活。

1.关于述而不论。记述而不评论是编写志书的核心法则,其目的是确保记录的客观真实,避免编纂者的主观评价,因为主观评价既有个人臆断,又有局限性。但要注意:一是可以发表议论的地方是述体,即总述、综述、概述(包括无题概述)、序言,但议论一定要适当。二是确实需要评价性的语言,要使用权威发布的评语。三是要严格区分对事物的定性和对事物的主观评价,这应该是两回事,前者是对事物性质状态的确定,是可以的,后者一般是不允许的。四是不要把志书的思想性和评论对立起来,思想性不一定非要评论才能获得,可以通过记录的事物本身去实现。

    2.关于越境不书。抗震救灾涉及面非常宽广,往往救援来自国内各地甚至外国,也有当地驰援外地的情况。假如在境域之外的某些事情是专门为救援当地而做的,就应该记述。总之,和当地抗震救灾有关的事情都应该适当交代,以保证事物的完整性。

    3.关于横分到边,纵向到底。编纂的是灾害专志,不是一般性的综合志书,要坚持有(事物)则立门目,没有就不立。纵向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以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做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做到一般意义上的门类俱全。

    4.关于不存疑。地震灾害本身还有很多疑问,有很多情况是现代科技难以确定的东西,一些“异常现象”是否就与地震有必然联系,也有很多的议论说法,等等,遇到这类问题,可以采取多说并存的方法。现代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让后人去解释。

    5.关于公文性的套话与背景资料介绍。公文性套话往往是空洞的,务虚性的,思想意识方面的。而背景介绍是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条件、前提、来龙去脉,是比较实在的,是整体事物的一部分。

    六、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

    1.第一稿尽量保留资料,可留可不留的资料一定要保留,同时,保留有关资料出处的说明,以备查用。

    2.县区(乡镇)顺序。按照极重灾区、重灾区、一般灾区顺序,要依据国家文件去排序。

    3.内容要素。时间、地点、涉及单位(人员)、过程始末等。

    4.要突出“之最”也要慎用“之最”。之最往往能说明一些事物的状态。没有准确把握的最好不要冠“之最”的提法。

    5.要注意处理好专门记述人的章节和以事系人的书写方式方法的不同。什么是以事系人,是以记述事物为主而带出的人物。

    6.注重已经“喊响”(受到肯定和高度赞扬)的一些政策、措施、口号、典型事例等的记述问题。特别是在总述和概述中一定要注意把这些编写进去。

    7.把握关键性和敏感性问题。领导记述及其平衡、决策、典型及其敏感事件、问题记述(要取好角度)、重要数据、已经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大要事项、很多稿件容易忽略的现象(避灾场景和状况)。

    8.高度重视概述。一是概括全形大势,沟通纵横关系,理清脉络,定性(定量)。同时还概括属下并列章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补充无法载入已定纲目的重要内容。二是有题概述和无题概述都要强化。很多问题都需要概述和综合记述来解决。

    9.不要滥用数据和表格。一大堆数据往往说明不了问题,特别是程度,性状的文字记述也很重要。有些大量的表格可以几句话去概括,有些大量的文字可以表格去简略。既要注意“一表顶万言”,也要注意“一言顶万表”。

    10.要注意“先出来的明星遮盖后起之秀”的问题。因为地震灾害初期工作的局限,调查和掌握的情况有可能不全面,后来详细调查又有了新发现。

    11.要加强对地震初期的灾难状况和避灾状况的记述,人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人们的心理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一些观念的转变等等。这是很大一个场面,反映了灾害的突然与威胁,这个方面普遍记述不好,但作为亲身经历过的人应该容易弥补。

    12.对山体崩塌、建筑损毁的环境条件及其原因可作恰当记录,但一定要慎重。

    13.注释。一般采用随文括注的方式,多次出现时,可在第一次出现时进行括注。引文的出处,原则上采用当页脚注的方式,但要考虑电脑排版后始终保留在同一页的问题。

    14.保密问题。资料具有保密性,不要流失,未经许可不接受采访,不在网上出现,慎重管理。

    七、关于难点问题的编写意见

    1.怎样科学合理地分类梳理资料。首先要做到两个熟悉,一是要熟悉纲目,二是要熟悉资料,这两个方面熟悉了,就各进各的门类(纲目)。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现资料和纲目并非完全对应,有可能是过去纲目制订的不合理,就要适当调整纲目,增加或删减门类。其次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典型的、但有可能是同类型的资料要考虑使用在不同的地方,充分合理发挥作用。

    2.怎样突出重点。一是我们都是地震灾害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也是参与救灾工作的人,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通过工作、生活以及所见所闻,应该对抗震救灾有总体印象,我们的记录要和总体印象基本吻合。二是注重收集重点单位的资料,比如:交通、国土、建设、水利、电力、援助省市等等资料,对这些单位的稿件要认真研究,要收齐整,并且要保留以便今后查找、考究。三是要重视灾害严重地方的记述,要罗列出来,心中有数,必要时可以考虑单独设章节。四是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救援活动等。

    3.怎样突出特色、亮点。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事物。一是要认真思考当地的特色在哪些方面,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建筑结构、生活生产方式和条件等实际情况来思考。二是注意媒体报道的典型事例和国家表彰的先进典型,在这些先进典型的背后一般都有鲜活的事例。要注意典型事例的搁置位置,有些典型在这里不是典型,放到另外章节就是鲜明的典型。四是被肯定和推广的当地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和办法。

    4.怎样加强综合记述。综合是相对于分散而言,加强综合记述,目的是解决稿件中存在的零碎、散乱、缺乏整体感的问题,以增强“成片森林”感观。一是要提升编纂人员的境界。境界是指高度、广度、深度,有立体色彩,往往与阅历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经历过层面高、综合性强的环境的人比较宏观一些,同时,要注意任何职业都有该职业的局限。我们在遴选人员以及稿件审阅、修改等方面要注意这些问题,假如开始没有做好,后来要尽量弥补。二是纲目设置时就贯穿综合性,要有地方进行综合性记述。三是要学习和熟练运用归纳、概括、简化以及关联的具体编写方法。四是加强概述(包括无题概述)的份额。五是把握事物本质、熟悉资料,善于提炼本质、规律性的东西。

    5.关于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的编写问题。志书是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记录。志书记录社会方面的情况就是要尽量地消除主观因素,但又要反映其社会营运的规律,原则是要把握党和国家的总体方向性要求。记录自然界的书籍相对较少,专业性和科学性也较强,往往后世更为需要,影响编纂工作的因素相对较少,比较容易做到客观真实,但难以获得广大读者、特别是当代读者的兴趣。这两方面的内容记述都要重视,不可偏废,特别是自然部分要记载准确,要努力为人类生存服务,留下珍贵遗产。

    6.关于资料内容空乏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知道应该记录什么,但具体资料不够,资料搜集的不理想,没有达到纲目的需要,只有补充搜集资料,别无他法。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