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严谨治史与精品志书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1-07-20 08:28:20 浏览次数: 【字体:

黄友良

 

一、严谨治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地方志即是中国伟大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编纂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延续两千多年的优良文化传统。自宋大观九年(1107)朝廷设立九域图志局,国家正式确立官修志书制度以来,历代政府都把修志作为一种官职、官责,并由国家颁布政令统一修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1957年,国务院将新编地方志工作纳入国家12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草案)。1958年,中央在成都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在成都会议期间调阅了大量的四川、成都地方志,并从中节选了部分内容,印发给与会的中央及地方领导,要求多读地方志,熟悉地方情况,作好工作,同时号召编修新方志。会后,国务院成立中国地方志指导组,周恩来总理亲自兼任组长。1960年,中共四川省委决定成立四川省志编辑委员会,省长李大章兼任主任,开始新方志编修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地方志编修工作被迫中断。1980年代初,地方志编修重新启动。成都市于1982年成立市志编委会,开始第一轮新方志编修工作。截至2005年,全国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编纂六千余部,已出版五千余部。

    地方志工作是国家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惠泽后世的公益性基础文化事业,现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系统工程。地方志成果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等多方面功能,已经并将长期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进步、公民教育、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67号令,公布施行《地方志工作条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式颁行的第一个关于编修地方志的行政法规,是新中国地方志工作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国务院颁行《地方志工作条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关于“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和“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立法工作”的精神,对正在开展的第二轮修志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将为地方志事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作用,并长期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成都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廪赋,历代精品志书不绝如缕

    蜀人好治史,特别好治地方史志,历代不乏精品之作,是蜀地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从古至今都是精品志书之乡,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廪赋和编纂精品志书的历史文化传统。

    秦汉三国时期最为有名的是蜀汉时期譙周的《蜀本纪》、《巴蜀异物志》、《益州志》等地方史志,从不同方面记述了成都以及西南地区的历史、风土、人物、地产等。

    西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陈寿著有《蜀书》(《三国志》之一)、《益部耆旧传》等,对成都的史实记载甚详;蜀郡江原县(今崇州市境)人常璩著有《蜀李书》、《汉之书》等蜀地史书,但最为有名的是他编纂的《华阳国志》,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地方志。它记载了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成都以及西南、西北等地的历史、地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史籍。尤其重要的是,它开创了新的地方志体例,对中国历代地方志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历代的战乱和灾祸频繁,中国历史上能保存至今的地方志很少,像《华阳国志》这样保存完整、地位重要的地方志是十分罕见的。

    南北朝隋唐时期,蜀地的地方史志编纂繁盛,有一大批记载蜀地风土人物的著作,最有名的是萧梁时期的李膺所著的《益州记》,主要记载了当时成都地区的地理和政治、人文情况。中国著名地记性著作《太平寰宇记》曾大量引用《益州记》,可惜宋以后亡佚。

    宋代四川、成都的史学、地方志编纂空前繁荣,举凡舆图、疆域、山川、名胜、建置、物产、乡里、人物、艺文、灾异都有专门记载。可惜的是,由于宋末战乱频仍,大多亡佚。仅见于记载的有北宋官修《益州路图经》、南宋四川制置使袁说友纂修的《成都志》、《梁益志》、《青城山方物志》、《蜀人物志》、《锦里耆旧续传》、《华阳记》、杜光庭《续成都记》、赵抃《成都古今集记》、范成大《成都古今丙记》等,保留至今的有郭允蹈的《蜀鉴》、张唐英《蜀槄扤》、勾延庆《锦里耆旧传》、宋祁《益部方略记》等。著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在《华西大学图书馆四川方志目录》中认为:“两宋之世,史学特盛,超越汉唐。蜀中史著之多,方志之富,更为特出。”虽然《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没有著录有成于宋代的成都地方志,但从今天能见到的全国性总志如《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等古籍中仍能考见成都地方志的部分状况。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地方志走向成熟的阶段,借助这一时期统一强盛的中央王朝的威权,成都成就了“盛世修志”的壮举,出现了一批重要著述和人物,最重要的是费著和他的著作。费著,四川广都(今双流)人,进士,博学多识,著作等身。曾为元至正三年(1343)纂修的《成都府志》作序;现存的九篇关于唐宋时期四川、成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情况的重要地方文献《岁华纪丽谱》、《笺纸谱》、《禇币谱》、《氏族谱》、《钱币谱》、《蜀名画记》、《蜀锦谱》、《成都周公礼殿圣贤图考》、《器物谱》等均为其参与考订、撰写。《岁华纪丽谱》记述宋代成都地区民间游乐风俗,是了解古代成都文化传统、社会风俗和历史地理变迁的珍贵资料;《笺纸谱》、《蜀锦谱》对古代成都最负盛名的蜀锦、蜀纸的制造工艺、源流变迁有系统详尽的记述。“二谱”被选录入《四库全书》,并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得到极高评价。

    清代,中央王朝曾三次诏令全国编修地方志,地方由此大量编修方志。清代四川方志著录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有416种,与成都有关的约占十分之一。民国时期,地方仍然大量编修地方志,各县均有新志存世。其中私人撰修的地方文献较多,最为有名的是成都人傅崇榘所撰《成都通览》。据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编《四川省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载,现省内保存的清代、民国时期成都地方志及地方文献种类共计130种,计有府志3种;县志、乡土志等127种。

    自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地方志开始为海外关注并大量收藏。据朱士嘉先生所编《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地方志目录》,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成都明清两代旧志共计39种,其中有珍贵的明天启《成都府志》、清乾隆《灌县志》、乾隆《崇庆州志》等。

    1980年代初开始的成都市第一轮新方志编修工作,至20世纪末基本完成,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十余年间编纂完成、正式出版的地方志和地方文献共达1330种,其中:《成都市志》1种,67册;区级志书5种;县级志书13种;市、区、县各部门编纂完成、出版的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名胜志等1245种,数量、种类超过历代编修地方文献的总和。其中《郫县志》、《崇庆县志》、《成都市志·水利志》、《成都市志·园林志》、《成都市志·川剧志》、《成都市志·教育志》等一大批优秀精品志书获得全国、省、市级奖励,得到各方好评。这些地方文献,涵盖了自清中叶以来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填补了成都150年的地方历史文献编纂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当代成都文化建设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记录历史,编纂当代的精品志书,担当起传承文化的责任,是当代地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光荣职责。

    三、严谨治史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必然要求和需要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一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刻地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使中华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

    2009年12月21日闭幕的成都市委工作会议,正式确立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新定位,并提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三步走”战略步骤。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未来的成都将是一座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城乡繁荣、产业发达、居民幸福、环境优美、文化多样、特色鲜明、独具魅力。

    现代化的田园城市,不仅需要经济繁荣,更需要社会和谐、生态优美、文化多样,必须在城乡文化风貌中得到体现。更为重要的是,生活在现代化田园城市的成都人,在思想观念、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是勇于创新而不是因循守旧。营造优良的城市文化环境、文化氛围,铸造具有成都特色的精品文化工程,是着力培育和形成全球最具开放魅力的内陆城市的需要,应是成都未来城市发展定位的若干核心目标之一。

    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努力构建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用心血铸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文化产品,是当代地方志工作的必有之义。编纂精品志书、铸造精品文化工程与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和试验区建设的实践、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定位亦是高度一致,是理性思考之后的逻辑结果,与成都历史文化传承的历史高度契合,与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完全一致,同时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路径之一。

    四、精品志书需要准确定义

    精品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自然物质中最纯粹的部分,经过加工、提炼出来的物件,等级,性质。表现为外形的精致、精美;品质的精度。

    2.人类精神产品中精心创作的作品;上乘的作品;表现为品味、气质、精神方面的一种愉悦的感受。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最有价值的、最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和理论。

    由此可推知,精品志书就是经过历史鉴别、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志书”。是古今各个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为世人所公认的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创新性、奠基性意义的著作。精品志书是在精神纬度上能直指人心的作品,是寄寓了时代意义、人文关怀和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产品。

五、严谨治史需要树立精品意识   

严谨治史,编纂精品志书,首先需要树立精品意识。

    精品源于创新。精品意识是一种有开阔视野和宏大胸襟的、兼具历史传承和时代新锐的思维方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地方志事业的生存之本、胜利之基。倘若在观念上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在成绩上自我陶醉、满足现状,在战略上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必会落后于时代而日趋式微。所以,精品意识是时代要求、事业需要。

    精品意识,是一种对工作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工作作风,是一种不甘平庸、奋勇争先的创新精神,是一种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业绩的好坏,事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业者的责任心,关键在于要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强烈的责任感,具备做事必成、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精品意识是一种善于学习、敢闯敢干、不断推陈出新的创造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不畏艰难、直面挑战,才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唯此才能拥有竞争的底气和实力,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工作中,永葆昂扬的激情,书写辉煌的篇章。

    精品意识是一种责任,应该将其贯穿于地方志事业各方面管理工作之中。精品意识就是一套管理体系,同时又是一种责任管理策略。用好会干事的人,谋好应当干的事,出好把事情干好的法子,营造能干好事的环境,就是精品意识的具体体现。

    编纂精品志书同时又是建设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必须是组织体系健全、各部分协调运作、高效有序的。实践证明,要出精品志书,必须有一套健全的保障机制,有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有一支精干有力的工作团队,同时,还要营建一种相互激励、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氛围。

    出精品志书是一种承诺,而兑现承诺则需要底气,需要与出精品相适应的过硬素质,打造一支技术、作风双过硬的团队,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作风作支撑。

    出精品志书需要实事求是、淡泊名利、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出精品还是一种心血和汗水的付出,有时还要牺牲个人利益。有了这种奉献的精神,才能在收获事业成功的同时,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创修精品志书,肯吃苦是前提。精品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付出大量辛苦的汗水和心血。没有事业心、责任感,害怕吃苦受累,干的只能是一般工作。只有瞄准精品,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的各种成果,不怕艰辛、埋头苦干,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出精品志书,善于学习是根本。编纂精品志书不可凭空虚构,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掌握渊博的知识,具有能适应工作需要的本领,才能在工作中不走老套、不拾人牙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编纂精品志书,需要大力提倡一种进取精神、一种创新精神、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地方志工作机构的每个部门、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应该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让精品意识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理念,成为一种追求,贯穿于每一项工作的始终,干一项工作创一个精品,完成一项编纂任务形成一个精品工程。在编纂精品志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完成任务的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地方志事业建设的水准和层次,为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世界田园城市的宏伟目标,贡献我们的力量!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