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试谈方志续修的重要环节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1-07-22 15:24:59 浏览次数: 【字体:

    

 

    任何工作的开展,事业的进步,都把质量看成工作和事业的生命线,地方志编纂工作更不例外。《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编纂地方志应当做到存真求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对编纂地方志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所给予地方志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和重托,也无非是“质量”二字。可以说,如何确保方志续修的质量,是目前省、市、县级续修工作所面临的最现实的实践课题,急需我们修志工作者及时探索并做出实际可行的回答。按我个人的理解,解决续修工作的质量问题,应有多种答案、多种角度。本文拟结合自己续修县志的实践,从方志续修的重要工作环节入手,试从编纂主体与编纂业务角度,略陈管见。

    一、抓好纲目制定和完善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方志续修工作也是如此,事前如果没有计划、构想、设计,必然陷入心中无底、盲目无序的状况,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所以,续修工作启动之初,有必要认真抓好准备、策划这一环节的工作,在研读前志、制定编纂方案、组织落实队伍、发凡起例、初拟纲目等工作中,突出抓好续修方志纲目的制定和完善,以保证紧张有序地推进工作顺利进行。搞好这一工作,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方志续修定位

    《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地方志做出明确的科学定性,指明了编纂地方志保证质量的努力方向、职责和途径,是依法开展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重要法规依据。在理解和落实《条例》中,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从思想认识和业务运作上予以解决。

    一是要充分认识方志续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地方文化工程。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续修地方志,系统、全面地综合记载特定时间、地域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历史和现状,当代人修“当代史”,具有“时近迹真,地近易核”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图书类型不能替代的地情资料信息总汇,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等多种功用,对于现实和未来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价值。

    二是对地方志“官修”(今天叫“政府主持”)的文化传统要有足够的重视。地方志编纂“官修”,有利于广泛地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修志,有利于整合来自各方面的地方资料信息资源,有利于保证志书的资料性、权威性、真实性、可靠性、地域性,有利于发挥志书的功用,体现志书的价值。志随政出,志书续修要体现同级党委、政府的认知水平和施政能力,要千方百计保证其质量,编纂成信史、良志,信今传后。“众手成志”是志书编纂的突出特点,需要党政领导机关高度重视,运用组织、管理、协调手段以加强领导,需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通力合作,需要树立整体观念、形成团队精神,营造务实、和谐的工作氛围。

    三是明确方志续修业务定位。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首先明确。续修,是在上一轮修志的基础上,为保持修志工作的连续性而继续开展的地方志编纂工作。地方志续修的编纂思路应该是切合续修的思路。要充分重视与上轮修志的有机衔接,解决好“续、创、纠、补”的问题。

    (二)发凡起例,选择恰当的志书体式

    地方志编纂是中国特有的优良文化传统之一,源远流长,业已形成不同于其他著述的特点。比如,取法史体而不同于史体,史纵志横的传统结构特色,还有地方性、资料性等等。这些特色都是我们在续修当中应当予以重视的问题。志书结构体式,不排除选择章节体或类目(门目、条目)体,亦可采用现代著述章节体和传统志书类目(条目)体相结合的体式,横排纵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体裁,应坚持记、志、传、述、录、考、表、图等多种体裁并存互补、分布得体、相得益彰的传统,做到体例完备。层次清晰、适中,最多不超过“篇、章、节、目”四个层次。

(三)设计“蓝图”,纲举目张

充分认识方志续修纲目“纲举目张”的作用将会伴随续修工作的始终,在修志工作全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蓝图”作用。对于续修工作的启动,它是计划、选题依据。对于资料收集整理,它是具体的资料采集提要。对于志稿的编写,它是写作提纲。对于出版的志书,它又―变而为目录,体现出志书的间架结构,成为阅读的检索工具。因此,纲目的拟订和修改,是随着续修工作的不断推进而逐步完善的,在续修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

    无论采用章节体还是采用类目体,制定和修订方志续修纲目,都要注意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科学分类、合理设篇立目,系统完整而又凸现时代精神、地方特色。地方志续修有特定的时空范围和限定,不能“上犯旁侵”,而应该认真梳理一个地方的历史和现状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简言之,就是要弄清地情,拟出符合地情实际的纲目。注意按“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的要求,谋划分类科学、领属合理、篇目设置符合实际、层次清晰的志书构架。拟订纲目标题,要力求准确、概括、规范、简洁,风格平实。

    二、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

    俗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翔实的资料是志书编纂重要基础,是志书质量的基本保证。按个人的体会,这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重要工作环节。与具体的编纂工作相比,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可以说,资料占七分,编纂占三分。为此,在方志续修的工作中要下大力组织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盛举,以实事求是为核心,扎扎实实做好广泛、深入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个人以为,应侧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广征博采,搜罗无遗

    要突出“广”、“博”二字。在内容方面,认真收集涉及本地区或本单位、本行业各门类的资料,努力做到全面、完整、系统。凡是相关资料,包括参考资料、背景资料,尤其是直接资料,都应努力搜集,尽力避免遗漏,“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在资料类型方面,举凡档案、文献、实物、图片、口碑等各种形态、载体的资料,类型尽可能齐备,注意一、二手资料的搜集,也不忽略三手资料。每件资料务必注明出处、来源,努力减少“孤证”的频率,力求事事有数件资料相印证。

    (二)按图索骥,合理分类

    注意避免搜集整理资料的盲目性,切忌“漫天过海”、“茫茫无际”。结合纲目的进一步修订,“按图索骥”,以纲目为依据,对资料分门别类地进行分类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选择基本的、重要的、有价值、有特色的资料,合理归属,适得其所。

    (三)核实考定,研究资料

    郭沫若先生说:“无论任何研究工作,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考证清楚,那比缺材料更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结论更加有害”。(郭沫若《十批判书》)郭老强调材料真伪的鉴别、考证是很有道理的。这是我们在地方志续修的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务必从具体的资料出发,对资料加以核实考证和分析研究,理清本地区或本行业发展脉络,着力挖掘反映不同发展阶段变化的资料,彰显亮点,凸现价值。注意采用排比资料、比较分析、发现矛盾(资料自身矛盾、彼此矛盾)、去伪存真的方法,以判断是非真伪,求取准确可靠的结论,鉴别资料的价值,明白取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书证”(即以文献证文献,把同一问题的资料加以比较对照,求得准确或接近准确的意见或解释,注意孤证不取)、“物证”(即以实物资料证文献资料)、“人证”(即以活资料证文献资料,注意分析可信度,不要轻易以“活资料”否定“死资料”)、“理证”(即运用常理,进行逻辑推理,以判断资料的是非、真伪,注意谨慎从事,不要鲁莽判断、轻率结论,要留有余地)等具体考证方法,以求资料考证研究工作扎实推进。

    三、统分结合、实事求是、撰写初稿

    初稿编写是续修工作的关键环节,事关续修方志文本质量高低,是续修成果的初步显现,需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来认真、细致、科学、严谨地完成的工作环节。个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编”与“写”的关ˇ系,求真务实,探索方志著述与其它著述的区别,探索方志著述中各种体裁的特点、规律和写作要求,按地方志编写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来编写初稿。关于创新,这是地方志编纂题中应有之义,个人认为创新是在区分传统的是非、优劣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有理性,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更不能遮蔽常识,以无知冒充“创新”。比如,编史修志“述而不作”,“秉笔直书”、“实录”的传统,横排纵述的传统结构手法,多体并存的传统表达手段,都是我们今天修志不能轻率否定的传统,不容遮蔽的修志常识。上一轮新修地方志突出“三新”(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三性”(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探索实践值得进―步总结,作为地方志续修的创新资源。关于“编”与“写”的关系,在我看来,“方志编纂”实际上包含了方志的编辑、写作两大因素。志书是编纂者的著述与资料的完整统一体,志书既不是立一家之言的“纯著述”,也不是罗列、编排原始资料的汇编、选编一类的资料书,志书是著述与资料有机结合的结晶。

    二是要弘扬“秉笔直书”、“实录”的史志传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个地方、一定时期的历史和现状。古人早就说过,“修辞立其诚”(《易·乾》),真实是方志的生命和价值所在。

    三是“言之有物”、“言有伦序”,按照反复修改的纲目实实在在地编写,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地编写,不枝不蔓,“越境不书”,杜绝“上犯旁侵”等问题出现。

    四是要言不繁、文约事丰,行文准确、简洁、规范、流畅。诚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说:“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史通·叙事》)方志行文也是如此,“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宋李之仪《跋山谷书摩诘诗》)。

    五是要有文体意识。地方志记、志、传、述、录、考、表、图等多种体裁并存互补,其中记、志、传、述、考等是编纂者必须具体从事写作的体裁。体不同则写法有别,呈现出不同的样态,编纂者务必悉心体察。

    六是充分认识地方志编纂“众手成志”实际,既要有总体规划、要求,又要有具体分工。撰稿务必要有整体观念、系统意识,认真体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总统分、以分促总、总分结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不枝不蔓地处理好各有关部分的稿件编写问题。

    四、完善审稿制度,建立志稿评议和修改机制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说“志乃一方之全史”,足见方志续修在一个地方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对一个地方的历史和现实负责,是每一个修志者的职业道德。为了保证质量,除了编纂者要有高度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之外,志稿评议、修改、审稿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形成,又是保证续修地方志质量的重要环节。个人认为,应侧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基本评价体系

    质量评价体系,我认为可概括为四个基本项目。

    1.内容。信史——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内容完整、系统,经验与教训同在,成就与失误共存,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地方特色,特别是上限至下限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转折的特点、亮点、出彩点。

    2.结构体例。结构,横陈门类(横不缺主项),纵述发展(纵不断主线),归属合理,条理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特点彰显。体例,志为主体,多体并存,不同文体的写作符合相应的规范,图、表、文并茂。

    3.行文风格。志贵信实平易、述而不作,行文准确、简洁、生动、流畅,文约事丰,符合现代汉语规范;数据准确,统计图表设计科学、合理。

    4.编辑装帧。正文、辅文、地图照片、统计表格等齐全完整,编排次序井然,文、图、表互相照应补充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封面设计庄重大方。

    (二)健全审稿制度

    可以进一步总结完善上一轮新修地方志的经验,继续实行以下制度,给续修地方志文本质量以制度保障。

    一是实行总(主)编室内部三审(简称“内三审”)制度。即责编初审、副总(主)编复审、总(主)编定审,均要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提交《审读报告》。

    二是执行上报三审批复(简称“外三审”)制度。即总(主)编室完成“内三审”后,按稿件“清、定、齐”的要求报同级党委、政府组织初审和复审;复审终结并按复审要求修改后,按稿件“清、定、齐”的要求,报上级政府和方志编委会实施终审。

    三是广泛听取意见、开展志稿评议,严把质量关的制度。一方面吸收本行政区域内各级领导、专家、知情者开展评议,重点把好史实关、思想关、政治关、保密关、专业关。一方面虚心听取上级有关领导、专家、修志同行的评议意见,重点把好编纂工作的体例关、文字关、编辑关等。

    (三)审改结合,确保质量

    一是初稿编写与修改要同步跟进;二是评议与修改要同步跟进;三是初审、复审、终审同评议、修改要结合进行,及时跟进,以此推进续修工作环环相扣,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