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四川省旧志整理出版与利用情况述略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5-05-22 17:15:15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省旧志整理出版与利用情况述略

□ 马小彬   朱  丹

    四川旧志资源概况

    四川志书编纂历史源远流长,自东晋即有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市)人常璩所撰《华阳国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志”为书名的史地典籍,也是现今尚能完整保存下来的记载四川及其周围地域形势等最早的一部书。此后历经无数次修志活动,累计修成千余种旧志。《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录志书8246种,按地域统计,其数量以四川为最多,仅在清代四川所修各类志书即达400多部。另据《四川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四川旧志现存约620种(不含重庆市所辖地区),四川省方志馆馆藏旧志400余种,约占50%

    总的说来,四川旧志资源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跨度时间长。《华阳国志》因初具后世方志规制,被学界普遍认为是最古的方志。汉晋以降迄民国时期,一大批志书纷纷涌现。二是体量大。自汉至宋代的四川各种方志类著作约290种,元代3部,明代22部,清代477种,民国164种,总计约900余种,总量居全国之首。而清代及民国时期,四川各地编修志书的数量也分别居同时期全国之首。三是地域广。《华阳国志》所载内容,不仅限于四川,还包括了今重庆绝大部分地区和陕西、甘肃、贵州、云南等省部分地区。民国时所修志书,也包含了今重庆和西藏部分地区的内容。四是质量较高。常璩《华阳国志》体例融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于一体,为后世方志编纂起了指导性作用。萧梁时期李膺《益州记》主要记述益州地区地理、掌故,影响较大。明正德时期熊相纂《四川总志》37卷,开总志编纂之先河。清嘉庆《四川通志》篇幅较大、内容丰富、体例完善,影响深远。清代段玉裁、李芝合纂乾隆《富顺县志》,张珽修、侯国栋等合纂乾隆《汉州志》,李调元所纂嘉庆《罗江县志》等皆名噪一时,成为后世方志纂修的典范之作。

    因种种历史原因,目前四川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旧志约600多种,其中约20%散存在省外,少数甚至仅存于海外。在省内的也分散在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社科研究机构图书馆,许多仍以手抄本、稿本或胶卷的形式存在,孤本甚至残本不在少数。就种类卷帙而言,以清代为最,民国、明代次之。以地域而言,以成都、绵阳、内江、乐山地区较多,川西如西昌、攀枝花、甘孜、阿坝、雅安一带则较少。个别偏僻地区,如普格县,则从未修纂志乘。

    纵观四川旧志资源整体情况,虽数量较大,但版本、收藏等情况较为复杂。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和整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旧志将会逐步散失甚至湮灭,必将给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抢救保护和搜集整理旧志资源刻不容缓。

    四川旧志整理出版与利用情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地方志编纂工作以来,在完成新修地方志书之余,四川各地志办对少数价值较高的旧志进行了标点、注释、校订和翻译工作,总计数十种。但限于资金和水平,多数系内部铅印,出版水平不高,甚至错讹之处甚多。又由于无系统规划,必然呈现零散、无系统性的缺陷。2009年,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志编委”)正式组织实施旧志的抢救保护和整理开发工作。

    (一)四川旧志整理出版情况

    2009年初,省志编委下发《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开展旧志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当年6月完成省内收藏四川旧志的普查,以便准确掌握旧志保存保护现状。同时,起草《四川省旧志整理工作方案》,提出全省开展旧志整理的指导思想、任务和整理标准、工作目标、方法步骤,组织、人员、经费的保障等。一是开展旧志普查,摸清家底,并做好登记、建立数据库和保护技术培训等工作。二是先后制定《全省旧志抢救保护整理出版规范》《旧志数字化处理及数据库建设规范》等规范,指导工作开展。三是积极组织有关单位专家学者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分期分批次地开展缩微影印、版本著录、鉴定、定级、数字化处理等工作,建立全省旧志目录及全文数据库。四是开发旧志资源,加强旧志出版工作。

    四川省委、省政府对此非常重视。2010年,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第一批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要求各地政府、各部门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在这批名录中,包括有近20余部志书。2010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其史部拟目也将方志类作为一个重要栏目。

    经过几年努力,四川旧志的搜集整理与出版发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14月,《四川历代旧志目录》(内部刊印)编纂出版,为下一步旧志整理工作打下了基础。201212月《四川历代旧志提要》正式出版。目前,《四川历代旧志集成》(第一辑、第二辑)即将正式影印出版;《西康通志稿》也已完成点校工作。

    (二)四川旧志的利用情况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许逊《曲沃志叙》中说:“今之志,古之史也。俗风观于斯,政治污隆具于斯,学校、人文关于斯,赋役备于斯,疆域、封守、山川、物产载于斯。故观志者,可以知土地之宜,可以识时务之趋,可以设教,可以崇化,可以通变以宜民……”可见,志书的价值,远非只是“存史”,还有着它独特的“资政、教化”等经世致用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随着四川历代旧志整理工作的逐步推进,旧志的价值也不断得到体现。例如,北川地区自古便是羌汉聚居区,《北川县志》载:开坪牛王庙碑记有羌·汉原以治城卷洞桥为界,“桥北概系羌番”之说。羌汉两种形式建筑的规模在历史上的北川,是大体相当而且长期并存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北川等羌族地区灾后重建的重点就在于如何让民族地区的建筑文化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又适应现代人生活的需求;如何在传统文化几近丧失殆尽的环境中,实现民族传统的回归……一部《北川县志》,启迪了今人的智慧,也激发了今人的创造力。

    《四川历代旧志提要》的价值

    《四川历代旧志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共50余万字,收录明清两代、民国时期四川(含重庆)旧志六百余种,收录时限上起明正德十三年(1518),下迄194912月,范围包括国内外现存四川省历代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乡镇志、卫所志等。另具有方志初稿性质的志稿、采访册、调查记等资料也在《提要》著录范围内。《提要》按照其历史本来面貌,收录四川以及现属于重庆市的各市县方志。每部旧志提要按目录学要求,用精确、简明文字介绍方志概貌,并注明版本收藏情况。

   《提要》具有开创意义地、首次全面系统总结了四川历代方志成就,填补了省内地方文化研究空白,弥补了海内外有关四川方志目录本籍收录不全、遗漏多、精审不够、著录要素不齐等缺憾,有不少突破和创新之处:

    全面性。凡属明清以来的四川地方志(包括孤本、手抄本),凡能搜罗的或知其大略的,都编写提要,不以版本优劣妄加取舍。故《提要》所录四川历代旧志比较齐全。

    客观性。每部方志的作者署名一律从所据版本。提要力求忠实原作,客观介绍编纂过程,尽量引用序跋原文,并指出方志中所存的罕见史料,著名方志或珍稀方志标列全书纲目。这种保持原生态性的史料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准确性。本书所用材料,基本为第一手,对不得不利用的第二手资料,则作认真考订。有的方志作者、编纂过程、版本流传情况是据大量史料考证而来,实属具有可靠性创造。

    科学性。从编纂体例、自然资源、经济特点、社会风俗、著名人物、罕见材料等方面对全书内容作介绍,并对每部地方志的得失、版本优劣、历史地位作评述。

    实用性。作为工具书,为便于翻检,书末附有《四川历代旧志书名索引》《纂修人姓名索引》。

《提要》清晰系统地展现了四川地方志发展历史脉络,为地方志和地方史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了翔实珍贵的史料,不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实用价值、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促进四川旧志的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