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旧志校勘初探——以《犍为县志》为例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5-07-09 10:37:42 浏览次数: 【字体:

旧志校勘初探
——以《犍为县志》为例

 

      旧志是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犍为县于2012年启动了旧志整理工作,2013年年底出版了嘉庆《犍为县志》,2015年启动了民国《犍为县志》校勘工作,计划2015年年底付印。

嘉庆县志的校勘


      反复权衡,先期校勘嘉庆《犍为县志》。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有清一代,三度大兴修志之风:康熙时期、乾隆时期、嘉庆时期。《犍为县志》若说内容之丰富,后者更胜一筹。一是卷一图考志,前所未有,所绘河道源流、水利设施及文庙、县署等建筑全貌,不仅具有存史价值,而且绘图精细,可与国画之工笔媲美,插图与文字记述相得益彰,图文并茂。二是卷三建置志,分门别类,全面周到,县内祠庙、寺观、坊表无一遗漏,细到名人墓冢,记载之多,始见此志。史上“金犍为”之得名,缘于产盐,而盐业情况记述之详者,亦唯嘉庆县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三是卷八人物志,入志人物达180有余,论人数之多,众多版本无一能及,即以现代眼光来看,亦不乏为人师表者,嘉庆县志教化育人之功能无可置疑。
      对嘉庆《犍为县志》的校勘,本意力求保存原貌,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对原刊本中段落不明者,结合上下文意并参考有关文献分段或者合并。对于旧志中为避讳,或尊崇历代帝王,而在文字排列方面作抬头处理的,悉予取消,按文意重新编排。断句标点力求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又能准确贴切表达原意,一般先断句,继明理,再标点。用字注意改、补、删,保留繁体字、异体字,不作更改,对于明显的错字、讹文,加注说明并改正。尚有不能肯定者,则保存旧貌,以待识者。对传统年号纪年,一仍其旧,不必注明公元纪年。夹注用“()”,以别于正文。
      不足之处多多,如在尊重原著、保持原貌、修旧如旧方面即是瑕瑜互见。

民国县志的校勘


      今年5月,启动了民国县志校勘工作。具体做法是:
      (一)断句。校订主要是断句加标点。断句力求准确,以不损害原文涵义为红线,同时努力做到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有的本可不加标点,但加了更便于读懂,采取加标点办法。例如,人物志“烈女李氏传”中,有一句话用了3个“夫”字,但字义不同:“夫指驱明义,至死不负其夫,虽谓尚存可也,即谓其夫尚存亦可也。”句首那个“夫”字,应读作“扶”或“乎”,表感叹语气,作语气助词。所以标点为“夫!指驱明义……”。
      对各种名词,按照原版,基本不加括号;但个别地方不加括号怕发生歧义,所以加了括号,比如上司“给以积善成名匾额”“给从一而终匾额”,对“积善成名”“从一而终”加括号,一读就知括号中的字便是匾额上的字。再如“邢綸”这个人“邃于春秋”,春秋,书名,为战国时鲁国编年史,若不加书名号,恐难理解,不但加了书名号,并在“校注”中说明。
      (二)脱漏。一是原文脱漏。比如,“赵少卿墓表”中“公讳时,字□□”,“字”之后脱2字;“□□□出一车”,“出”之前脱3字;“昔班固称□□□□□兒宽”,句中又脱5字。对这样的原文脱漏,考订较难,不过此类情况不多。
      二是古文力求简练,但有的用语过于省略,便显得脱漏。比如“彭列女传”中:“石工某佩刀入室,强逼云:不从,则杀汝……”这“不从”之前缺少主语,劫财或劫色,语焉不详,“不从”什么,让人猜测难解。
      (三)衍文。虽说古文精炼,但衍词衍字也有不少,比如“李列女传”中:“吾已追及二人,为定之期於二月初四日来迎矣,也不必更问妹氏愿否也”。句中“为定之期”,写为“定期”,一样明白。“矣”字是“了”的意思,表已然或必然,既不很妥帖亦显多余。后一句“也不必更问妹氏愿否也”,省去,并不损害全文意思。
      原文中还有诸如“当是时”的“当”、“盖年甫二十有六云”的“盖”“云”、“越明年二月”的“越”等明显多余。
      (四)错讹。一是有的字可能因为校订疏忽而出错。比如“孙甫,邃招易学”,应是“邃於易学”。明孝宗年号“弘治”,多处误为“宏治”。“地方公益名所擘画”,“名”应为“多”。“为之所焉”应为“为之计焉”。
      二是有的字属于使用出错,编者考虑不周。比如“按察史”“布政史”,其中“史”应为“使”,均为官名。民国版和嘉庆版“周正传”中的“游历兵荒”,经查乾隆版,方知应为“洊历兵荒”。“洊”(荐),一再,一次又一次。李元模为乾隆辛丑年进士,却误为“辛未”年,相差30年。
      三是有的词句,编者有随意改动之嫌。比如人物志“王叔倫”条有一句“退而为山颠水涯、娱忧舒乐之言,岂不可感哉”。“娱忧舒乐”,嘉庆版为“娱忧纾悲”,乾隆版为“娱爱悲纾”。后一句“岂不可感哉”,嘉庆版与民国版相同,只有乾隆版为“岂不可憾哉”。各版肯定有对有错,我们加了校注,未加评论。从全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看,似应为“娱忧舒乐之言,岂不可憾哉”。
      四是行文不慎造成错讹。比如人物志(下)33页“本志断至辛亥”,但查民国时期纪年并无“辛亥”年。从该志“后记”时间民国26年推算,下限只能是在此之前,而此前只有民国24年(1935)为“乙亥”年,所以,此处“辛亥”应为“乙亥”才对。
      李锦源的字、号,在文进士名录中为“蓉艭”“仲岷”,而在人物志(下)24页,字、号为“蓉艭”“季莲”,“季莲”为讹。
      对错讹之处,为忠实于原著,都不衬字补句改动原文,只是加注。
      (五)注释。由于文言文语多生僻,且典故不少,读懂多有困难,因此本次校订酌加注释,同时力求简明,一般只注其然,不注其所以然。
      一是对异体字、通假字、少数繁体字加注。异体字如:“艸”即“草”,“繖”即“伞”。通假字如:“讼”通“颂”,“反”通“返”,“傅”通“附”,“岂弟”通“恺悌”。繁体字如:“鬭”即“斗”,“籲”即“吁”。
      二是对生僻字加注。如“鹺”:盐曰咸鹺;“痁”(山),疟疾;“矧”,作“况”字解;“赑屃”(币戏),即“蠵龟”,碑下的石座习惯雕作“赑屃”的形状。
      三是对典故加注。在物产与经济志中有许多书名,原文说得不全,此次都一一加注。例如“本草”,是说详见《本草纲目》;“说文”,是《说文解字》一书的简称;“尔雅”,书名,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广雅”,书名,为研究古代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资料;其他诸如“禽经”“禹贡”“六书”“群芳谱”“太平广记”“扬子方言”等,都一一予以加注。
      人物典故如“孙甫”条中有“值宸濠叛”一句,校注:“宸濠,明太祖子,宁王权之后,弘治中,袭封宁王。正德己卯年,据江西南昌举兵造反,后为王守仁战败,被擒,诛于通州。”
       余光祖赞陈天佑诗中一句“则史迁所传鲁仲连不肯帝秦”,加注:“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善于计谋划策,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秦军围赵都邯郸,曾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
      “夷齐”,指伯夷、叔齐兄弟,商朝孤竹军的儿子。周武王灭商后,兄弟2人逃避到了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所有注释,力求抓住要领、关键,意在起到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的作用。


旧志校勘的体会


      (一)人才共享方为上策。整理旧志,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人才;出版旧志,也需要专业审稿和编辑人员。从旧志整理工作的内容来看,旧志整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文史知识,了解和掌握相关古籍的历史背景、有关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等情况,甚至包括古籍装帧等相关门类的知识,并具备较为丰富的古籍整理经验;必须力求正确理解古籍,仔细推敲,尽量使整理后的旧志与原志表意一致,以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旧志整理要求高,标准严,而方志部门专门人才凤毛麟角,稀缺之至,甚至到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地步,所以资源共享、人尽其才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二)以古为镜裨益良多。从整理旧志中,我们看到旧志对政情,特别是地情,记载相当详细;人文古迹搜罗甚广,内容丰富;可读性、资料性,无可置疑。因此,出版旧志,不仅有利于宣传犍为,进一步提升知名度、美誉度,而且利用遗产资源服务于现代经济建设,发挥的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
      (三)曲径通幽甘苦备尝。旧志均为文言写作,又不加标点,若照版翻印,虽然能够保存原貌,但能够断句读懂的人不是很多。读不懂就影响利用,这就有违出版旧志的初衷。整理嘉庆县志时,考虑到精通古文之人奇缺,所以趋易避难,只是作断句加标点,但仍然在标点和字义的校订上出现一些失误。这让我们感觉到今后更要慎之又慎,需要严格考察,高标准严要求,并加强审稿环节,努力避免或减少硬伤和差错。
      整理出版民国旧志时,在作断句加标点的基础上,酌情增添注释,力所能及的帮助读者了解内容,借此机会传播国学,弘扬历史文化,对县志办的工作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尝试。
      由于犍为历史悠久,资料浩繁,加之记载歧异,见仁见智,往往真假难辨,莫衷一是。这就需要对这些资料做一番认真细致的考订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相关历史资料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保持历史资料的原貌。
      (四)领导重视仍是关键。整理出版旧志实为细致艰苦的工作,耗时费力,整理过程、印刷出版,尤需经费保障。犍为县因为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关心,经费保证了需要,工作方能顺利开展。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