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 10:15:40

200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20060322四川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9-04-29 16:55:18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特别是去年以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要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奋力推进“三个转变”,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圆满完成了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可喜步伐。

(一)过去五年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五年

初步核算,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比2000年增长69.8%,年均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4.1:36.5:39.4调整为20.2:41.6:38.2。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措施,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确保了粮食安全,促进了农民增收。五年间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1246.2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1.6倍。2002年以来,通过取消涉农收费和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减轻农民负担104亿元,人均减负163元。近两年,兑现粮食、良种和农机具三项补贴12.4亿元。在全国率先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3400万吨左右。肉类总产量由2000年的641.3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949.2万吨。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23元,比2000年增加899元。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强工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和营销力度,搞好运行的综合协调,保持了工业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200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比2000年增长1.4倍;预计实现净利润30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30%左右,比2000年增长3.5倍左右。 
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改善基础设施和进入条件,加强旅游精品建设,连续召开三届旅发大会和首届冬旅会,推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支柱产业地位正在形成。2005年旅游总收入721.3亿元,比上年增加155.1亿元,比2000年增加463.2亿元,增长1.8倍。着力培育住房、汽车、文化、体育等新的消费热点,改造提升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大力开拓城乡市场。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比2000年增长78.4%。物价基本平稳,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7%。

加大依法治税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公共财政建设。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8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比2000年同口径增长1.4倍;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8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比2000年增长1.4倍。优化信贷结构,注重风险防范,妥善处理农村合作基金、供销社股金等遗留问题,金融运行基本平稳。2005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905.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1%,比2000年末增长1.2倍;各项贷款余额674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7%,比2000年末增长66.4%。

(二)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

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十五”期间,缴入地方金库的国有土地收益比“九五”时期增长19倍,土地市场、矿业开发秩序明显好转;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5%,比2000年提高13.8个百分点;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实施,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集中精力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加快,破产兼并、主辅分离、军工脱困等项改革初见成效。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初见成效。粮食流通新体制基本形成。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建设稳步推进。政府投资行为进一步规范。金融、价格、流通等项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项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上收县管,在21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培育发展外经贸主体队伍,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11家世界500强企业来川落户,比2000年增加48家。五年实际利用外资51.9亿美元,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816亿元,比“九五”时期分别增长13.4%和7.5倍。出口161.9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3倍。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不断扩大。新增加德、韩、泰、法四国驻蓉领事机构。

(三)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

抓住国家发行国债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62亿元,比上年增长30.7%;五年共完成11647.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1倍。电力装机容量预计达到2300万千瓦,新增600万千瓦。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759公里,新增759公里,完成三州通县油路4276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009公里,新增288公里,干线全部实现电气化。完成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2005年旅客吞吐量达1390万人次。民用航空支线机场达到9个,其中新建九黄等4个,改扩建2个。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瀑布沟水电站实现大江截流,溪洛渡、锦屏一级电站正式开工。实施三州移动通信扶贫工程,民族地区通信条件明显改善。电话普及率由2000年的10%提高到38%,实现了全省乡乡通电话。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城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化率达到33%,比2000年提高5.3个百分点。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6万公里,新增5.5万公里,投资120亿元用于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农村居住、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条件明显改善。

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2153.3万公顷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累计退耕还林87.9万公顷,其中五年来退耕还林67.9万公顷。退牧还草256万公顷,荒山造林169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达到163个,面积占全省幅员的15.7%,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4.23%提高到2005年的28.98%。实施以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治理,整治重点排污企业863个,严肃查处沱江水污染事故,出川水质明显改善。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比2000年提高18.6和8.7个百分点。

(四)过去五年是社会全面进步的五年

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加快发展卫生、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十五”期间财政对社会事业投入1684.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6倍。取得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74项,专利申请36279项。驰名商标达到23件。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德阳重大装备基地和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2005年,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7.7%,比2000年提高4.7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78.3万人、高校在校生105.1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24.4万人、57.1万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有效防控了非典、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五年共安排建设2596个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工作有所加强。对327825人次农村扶助对象实行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比2000年下降2.2个千分点。建成了沫若艺术院、巴金文学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大熊猫被选定为北京奥运吉祥物。文物保护得到加强,“太阳神鸟”被确立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4%和96.7%。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地方志、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果。完成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得到加强。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重点打击抢劫、抢夺和盗窃活动,有效遏制刑事犯罪多发势头。坚决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等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认真落实。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双拥、优抚和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开展食品、药品、农资等专项整治和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中介欺诈等行为,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加强审计和质量技术监督,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

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创建活动,狠抓责任、机构、人员、经费、措施“五落实”,关停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和小煤窑,严肃查处重特大事故,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五)过去五年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五年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2.8元,比上年增长8.6%,比2000年增长4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86元,比上年增长8.8%,比2000年增长42.3%。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

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抓好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十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229.7万人,151.2万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6%。巩固“两个确保”,搞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养老、医疗、失业及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扩大,保障能力增强。各级财政共筹集低保资金39.7亿元,158.5万城市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在134个县实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城乡医疗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工作得到加强。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23.1亿元。

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实施“万村扶贫”规划,深入推进“五大扶贫工程”。五年中央和省共投入扶贫资金147.1亿元,解决了124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安排各类救灾资金26亿元,重建倒塌房屋75万间。实施农村人饮工程和红层找水打井,解决了583.6万人的饮水问题。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等重大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我们审时度势,妥善应对,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牢牢把握主动权,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取得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川部队、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有以下几点深切的体会: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使政府工作充分体现时代的要求和全省各族人民的愿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始终坚持跨越式发展不动摇,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增长才能一年比一年快,近三年经济总量才能一年上一个千亿元台阶。三是始终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不动摇,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通过“三个转变”实现资源变资本,全省上下才像今天这样充满生机和活力。四是始终坚持把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不动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才像今天这样不断高涨。五是始终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不动摇,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搞好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增强执行力,才形成了风正人和事业兴的可喜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还是低水平上的快速增长,发展不足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亟待转变。一是工业化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城镇化水平不高,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化解乡村债务的任务艰巨。三是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煤电油气运偏紧,土地和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四是人口和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部分群众生活面临不少困难。五是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还存在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六是政府工作方式方法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少数干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比较严重,腐败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较为突出,有的工作抓落实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省政府将在各位代表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十一五”目标要求

“十五”的辉煌成就,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外资西移、内资西进”,为我们拓展资源配置空间、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契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生态、基础设施、“三农”和产业并重的新阶段,对四川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省发挥科技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省仍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陆续上马,持续发展的后劲增强;各地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争创一流的氛围更加浓厚;广大群众创新创业、发家致富、建设小康的热情不断高涨。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意义十分重大。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组织力量,抓紧起草了《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提交本次人民代表大会,请连同《政府工作报告》一并审查。省政府将根据大会通过的《纲要》,认真组织实施。

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法治四川、和谐四川、开放四川、生态四川的要求,今后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10年达到1.2万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万元以上,提前实现翻番。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财政收入增速略高于生产总值增速。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5.5∶44.5∶40.0。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50%以上。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万亿元左右。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到位国内省外资金3500亿元,2010年出口达到100亿美元。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6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4‰以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破除。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进一步加大,信息化进程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程度显著提高,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完成上述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六个方面的关系,即加快发展速度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关系,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的关系,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经济调节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确保稳定的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体现以下原则要求:

--坚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增强对发展不足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继续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立足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充分发挥工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全面繁荣。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深入实施“三个转变”,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不断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活力。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进我省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

--坚持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社会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三、2006年工作

安排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初步安排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5%和3.6‰以内。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中央支持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做到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3400万吨以上,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0元以上。

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大公司、大集团,力争在优质畜牧、粮油、果蔬、药材、茶叶等的精深加工上取得重大突破。搞好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培育打造农产品优质品牌。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金土地工程”,抓好“五良配套”,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公顷以上。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定农资价格。完善农技推广和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搞好农业普查。认真实施“劳务品牌工程”,加强技能培训,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确保全年劳务输出170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750亿元左右。

在农民生活上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整村扶贫,新解决1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每个县(市、区)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做好五保对象供养工作。搞好乡村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重点解决人畜混居、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

在乡村面貌上呈现新变化。以解决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和发展沼气为重点,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成通乡通村公路6000公里,新建和改造乡镇客运站(点)350个。坚持科学找水、安全饮水、节约用水,解决260万人的饮水问题。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努力使每一个学龄儿童都能受到基础教育。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搞好73个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结合规模化养殖,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40万口。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和太阳能。坚持调改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继续搞好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改善农村通信条件。

在乡风民俗上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移风易俗,树立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乡镇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在乡村治理上健全新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继续推行村务公开,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为农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二)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认真开展“工业年”活动,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搞好煤电油气运和资金等的综合协调。确保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润增长“双十五”,力争“双二十”。

把创新作为工业强省的关键。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瞄准国际技术标准,突出自身比较优势,依靠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重点企业在自主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集团。加强专利保护,多创优质品牌。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创办领办科技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

把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工业强省的支撑。突出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信息产业。以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协作配套,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以产业基础、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特色工业基地。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把抓大项目作为实施工业强省的突破口。科学论证选项目,创造条件引项目,求真务实干项目。加快建设80万吨乙烯等重大工业项目。重点抓好300个技术改造项目、100个技术创新项目,完成工业技改和技术创新投资845亿元左右。

(三)加大科教兴川工作力度

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努力建设创新型四川。抓紧编制和认真实施《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加强信息、生物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德阳重大装备基地、省级重点开发区和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理论创新。建成四川科技馆。切实加强科普工作,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

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巩固发展义务教育,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同步享受当地农村“两免一补”政策。突出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支持民办教育稳步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精心组织好高考自主命题考试。坚决制止学校乱收费。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推进“三个转变”,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继续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主辅分离、分离办社会职能和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等项工作。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完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提高经营效益。依法推进土地流转,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及供销社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项改革,推动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和民营企业权益,改进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政策和市场环境。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用世界眼光审视省情,不断增强全民开放意识,着力提高开放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争取实际利用外资11.9亿美元,到位国内省外资金550亿元。密切泛珠三角和川渝等区域合作。加强出口企业、出口基地和出口品牌建设,确保出口52.6亿美元,增长12%。支持和鼓励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办好中国-欧盟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七届西博会等经贸活动。做好口岸、外事和港澳侨台工作。

(五)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从加强生态建设、挖掘文化内涵、改善交通条件入手,着力打造旅游精品。进一步搞好五大旅游区建设,加快西环线、三国文化旅游线、川南旅游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和攀西旅游开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抓好红色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和工业旅游。积极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创新旅游发展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坚持依法治旅,强化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快旅游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搞好优质服务。开展军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景区活动。办好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第四届旅发大会和第二届冬旅会。力争全年旅游总收入突破800亿元。

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延伸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支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改造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社区商业。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做大做强川菜产业。

继续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整治食品、药品和矿产开发等市场,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商业贿赂、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规范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努力建设诚信四川。

(六)加快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

按照循序渐进、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原则,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城镇规划,优化城镇结构和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培育产业支撑。延续历史,传承文化,突出特色,搞好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旧城改造。搞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整治市容市貌,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按照区域统筹、优势互补、协作互助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在成都经济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攀西经济区逐步形成水电、特种钢和钒、钛、稀土等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建设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积极发展阳光旅游。在川南经济区着力发展能源、化工、机械、建材、食品工业和特色农业、旅游业。在川东北经济区积极发展天然气化工,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在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加大水能、旅游和矿产等优势资源开发,积极发展生态能源、生态旅游和生态农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一批经济强县。

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继续支持民族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对民族地区农牧民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弘扬民族文化,办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

(七)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鼓励民间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优化投资结构,加大产业和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投入,抑制国家控制行业投资。

加强重点建设,确保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等60个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建设溪洛渡电站等90个项目,争取开工兰渝铁路等60个项目,抓紧做好毗河引水工程等90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到业主、资金、土地、时间、监管五个落实,搞好环保、安全、稳定三项评估,确保重点项目早日立项、顺利实施、按期竣工。

实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投资失误责任追究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八)积极发展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加强重点疾病、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推进医德医风建设,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稳定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

整合文化资源,繁荣文学艺术,壮大文化产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省第十届运动会。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建好“万村书库”,实施“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继续抓好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建成四川博物馆。搞好世界遗产、文物、档案的保护和利用。重视统计工作。做好测绘和志编工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搞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视宗教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认真实施新“两纲”,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老龄和残疾人工作。

(九)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做好节水工作,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和保护。

牢固树立抓环境保护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意识,全面启动生态四川建设。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和草原保护等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积极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坚持整治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农村污染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突出抓好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流域和邛海以及32条重点小流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开展重点城市大气污染和噪声扰民专项整治行动。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0平方公里。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成17个污水处理厂和45个垃圾处理场。建设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工程建设“三同时”制度。

(十)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大力培植税源,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加大农业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增加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投入。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丘陵地区等困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27.5亿元,增长10%;一般预算支出安排895.2亿元,增长6.1%。严禁新增并积极化解乡村债务。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服务。办好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来川设立分支机构。规范发展保险、证券业。协调银政银企关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十一)切实关心群众生活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

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落实政策,加强培训,搞好服务,力争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4万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等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低保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做好城镇“三无”对象供养工作。建立健全城乡救助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大力发展廉租房。认真做好征地拆迁、工程移民补偿安置,继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政府拖欠工程款问题。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和地质灾害等的预测预报,搞好防灾减灾救灾。 

(十二)确保社会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强和谐四川建设。做好信访工作,变上访为下访,及时了解和回应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增强应急反应能力,积极预防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打牢维稳工作基础。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大力推动禁毒工作。重视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重基层、打基础、强监管、抓排查、除隐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道路、矿山等安全事故多发领域的专项整治,搞好消防和危险化学品管理,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依法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加强后备力量建设。重视支持武警部队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和“双争”、“双评”活动。做好征兵、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和伤残军人优抚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四、政府自身建设

       过去五年,我们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上下功夫,认真解决政府机关存在的突出问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重视发挥省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坚持联系人大代表“三项制度”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约见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省市县乡党政群机关行政编制精简20.5%。政府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较好落实。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12项,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行政行为逐步规范。加强调查研究和统计工作,实行听证、公示等制度,发挥政府参事和研究咨询机构作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有所提高。建立完善了《四川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49个部门预案。加强行政监察,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认真清理并集中统一管理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完善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清理整顿部门账户,廉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我们深知,政府自身建设与全省人民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将牢记“两个务必”,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政资、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府。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加强公务员培训,提高公务员素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正确把握新时期政府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保障公共安全、处理复杂矛盾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努力建设创新型政府。推进观念创新,使政府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推进体制创新,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解决“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推进方法创新,善于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调控经济社会事务,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努力建设法治型政府。认真实施依法治省方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制意识,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快建设法治四川。认真实施《公务员法》,严把公务员入口,坚持凡进必考,严禁超编进人。正确履行义务,保障合法权益,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继续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和行政赔偿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服务人民是政府的天职。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衙门作风,积极开展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办好政务服务中心,着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行政透明度。主动为基层搞好服务,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主动为群众多办实事,营造良好的办事环境。
 
       努力建设廉洁型政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抓住最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努力铲除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注重发挥监察、审计的职能作用,严厉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腐败案件,坚决惩治腐败分子。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精简会议、文件,加强公车管理,以节约型政府带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各位代表,2004年我们隆重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活动。今年是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我们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川视察时的重要指示,“把朱德故居保护好、把朱德故里建设好”,并精心组织好纪念活动。认真学习朱德同志的崇高风范,永远铭记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把对朱德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转化为加快四川发展的强大动力!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十一五”和2006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奋发进取,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名词解释和说明
 
       1.“三个转变”:即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2.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指对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时鲜瓜果、新鲜蔬菜、活家禽、家畜、水产品等)的营运货车(以道路运输证为准),通过省内所有公路收费站(包括高速公路)一律免收过路、过桥和过隧道费。目前,我省还与重庆、贵州、广西互相开通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是一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指在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组织协调,公安机关发挥骨干作用,整合全社会的治安防范资源,建立专群结合、动静结合、全天候的防控体系。
 
       4.“两个确保”: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5.“三条保障线”: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6.“五大扶贫工程”:指新村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和牧区扶贫。
 
       7.“金土地工程”:即专项土地整理,指在现有农地范围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条件,新增有效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8.“五良配套”:指良壤、良种、良灌、良制、良法配套。
 
       9.“劳务品牌工程”:指通过对劳务进行系列化开发、技能化包装、市场化营销、产业化打造,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川妹子”、“川建工”、“川保安”、“川厨师”等系列品牌,建立有品牌标识、品牌质量标准、品牌认证、品牌包装、品牌营销的劳务品牌培训、输出、管理、服务体系和网络。
 
       10.五大旅游区:指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
 
       1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2005年在全国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到乡镇和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在把工业品送下乡的同时,疏通农产品进城渠道。我省力争在三年内,在120个试点县建成200个县(市、区)连锁配送中心(店),3000个乡镇连锁配送超市,7000个村社便民连锁“农家店”。
 
       12.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民族地区教育基本状况、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及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主要目标:从2001年起到2010年,我省民族地区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建立基本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需要、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民族地区教育体系,在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使教育更直接地为群众脱贫致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措施: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在10年内投入30亿元;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以卫星电视教学为重点的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双语教学;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13.“万村书库”:1995年,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全国文化扶贫委员会、农业部、团中央、新闻出版总署、农民日报社六家联合倡导,在全国农村开展建设村图书室、向农民送书、引导农民读书,解决农民读书难的活动。
 
        14.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广电总局为进一步解决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而实施的一项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西新工程”原指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2000年底扩大到我省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的木里县。
 
        15.新“两纲”:指《四川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和《四川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16.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指污染治理设施与建设项目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17.2006年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一是解决12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红层丘陵地区找水打井40万口(其中,示范井2.6万口,规划井37.4万口),解决140万人饮水困难。二是实施土地专项整理“金土地”工程,开发整理土地100万亩,实现新增耕地10万亩。三是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4万人,其中,“4050”等困难对象再就业7万人;确保全省现有“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四是把符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镇居民全部纳入低保,全省累计月人均补差不少于61元,实现应保尽保;在每个县(市、区)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把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做到供养金按月足额发放。五是进一步加强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综合治理,完成139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限期治理任务(其中25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作为省政府挂牌督办企业);依法全面划定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已划定的保护区加强控制和保护。六是搞好73个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覆盖农业人口3500万人。七是解决15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50万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八是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40万口。九是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建成通乡通村公路6000公里,新建和改造乡镇客运站(点)350个。十是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同步享受当地农村“两免一补”政策。
 
       18.城镇“三无”对象:指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城市贫困居民。
 
       19.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经省委同意,从2005年起,在全省广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平安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在全省创建一批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社会政治持续稳定,治安防控能力明显提高、社会治安保持平稳,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社会环境和谐安宁的县(市、区)以及基层乡镇(街道)、单位,为建设法治四川、和谐四川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20.“双争”、“双评”活动:即争创“五好”人武部(役团),争当“五好”人武部(役团)主官,评选党管武装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杰”人物的活动。
 
       21.联系人大代表“三项制度”:指省政府确定的联系人大代表的走访、办事和通报制度。


       (来源:20060322四川人大网

来源: 20060322四川人大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