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四川省情>四川统计公报>详细内容
2024-08-14 23:28:56

200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 ( 2001年2月15日)

作者:四川省统计局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4-17 16:07:27 浏览次数: 【字体:

200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

(2001年2月15日)

2000年,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战略,真抓实干,转变观念,开拓进取。继续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调整产业结构,加大企业改革力度。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一、综  合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10.3亿元,比上年增长9.0%,较上年增幅上升3.4个百分点,比全国增幅高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35.2亿元,增长3.1%,较上年增幅回落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710.9亿元,增长11.2%,较上年增幅上升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364.2亿元,增长10.2%,较上年增幅上升0.7个百分点。从生产角度看,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13.8%回落到8.1%,工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3.5%上升到48.4%,建筑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9%上升到9.7%,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8.8%下降到33.8%。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5.3:42.0:32.7调整为23.3:42.7:34.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7和1.3个百分点。

受全省经济形势平稳趋好的影响,市场物价开始步入稳步运行、小幅回升的轨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微升0.1%,其中:城市下降0.3%,农村上涨0.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2.3%,其中:城市下降2.5%,农村下降2.2%;居民生活服务价格上涨19.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8%。

全省宏观经济景气状况转好。2000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6.4点,比上年上升了6.3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02.7点,比上年上升了2.7点,进入景气区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于上年,宏观经济出现了逐渐向好的发展迹象。

纵观全年经济运行情况,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呈恢复性增长。但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质量还不高,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农民增收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二、农  业

全年农业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38亿元,比上年增长3.4%。

2000年,粮食作物面积进一步缩减,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面积继续扩大。尽管粮食种植面积调减幅度较大,但由于单产大幅度提高,全年粮食产量仍达3568.5万吨,比上年减产99.9万吨,减2.7%。全年油菜籽产量137.5万吨,比上年增长25.6%;甘蔗产量166.7万吨,增长3.5%;烤烟产量9.4万吨,增长34.9%;水果产量252.4万吨,增长7.6%;棉花产量5.9万吨,减22.5%;黄红麻产量1万吨,减16.5%;茶叶产量5.5万吨,增长3.0%。

林业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为契机,以增加森林资源为目标,在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同时,全面推进城乡绿化,狠抓工程造林。全年造林面积52.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8.8%。

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节粮型草食牲畜和家禽生产发展快速,牧业效益好转。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39.7万吨,比上年增长5.7%;其中猪牛羊肉产量521.1万吨,增长3.7%;牛奶产量26.9万吨,增长1.2%;禽蛋产量98.9万吨,增长10.7%。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水产品产量继续增加。全年水产品产量51.2万吨,比上年增长9.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6万公顷,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247.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674.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2%;化肥施用量218.4万吨,增长3.8%;农村用电量81.6亿千瓦小时,增长3.5%。

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继续发展。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实现利税总额1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省工业运行状况好转,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逐步改善,国有企业改革与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

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长12.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增长30.3%,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增长33.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38.8%、化学纤维增长35.0%、房间空气调节器增长30.5%、纯碱增长29.8%、机制纸增长14.6%、发电量增长11.8%、天然气增长7.9%、水泥增长6.8%、棉布增长6.0%、白酒增长5.0%、家用电冰箱增长4.9%、生铁增长4.7%、钢增长2.5%、彩色电视机增长0.7%,原煤下降12.7%、硫酸下降3.1%。

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实现利税231.6亿元,增长22.3%,其中,实现税金164.8亿元,增长10.0%;盈利企业盈利额105.1亿元,增长14.4%;亏损企业亏损额38.4亿元,下降26.7%;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66.8亿元,增长6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39.2亿元,增长84.9%。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94.1,比上年提高10.4点;资产贡献率为6.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仍达64.2%,比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2次,比上年加快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4%,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0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全省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7.7亿元,增长3.4%;施工房屋面积10196.7万平方米,增加379.6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5671.1万平方米,增加241.8万平方米;建筑业亏损企业个数539个,比上年减少8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省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63.6亿元,增长19.2%;更新改造投资173.9亿元,增长3.5%;房地产开发投资194.4亿元,增长36.4%;其他投资372.0亿元,增长5.3%。

在投资结构调整中,重点加大了农林、邮电通信、城市基础设施、文教和制造业的投资力度。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22.5亿元,增长1.1倍;邮电通信业投资97.8亿元,增长13.7%;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业投资86.5亿元,增长29.4%;制造业投资131.4亿元,增长28.7%;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投资41.9亿元,增长40.3%;电力工业投资由于受大型项目竣工投产等因素的影响,仅比上年增长了10.8%。

基础设施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较快发展。总投资60多亿元的紫坪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农网改造步伐加快,成效明显。全年农网改造投资40.9亿元,建成11万伏及以上的变电站11台,容量31万千伏安,输电线路287公里;3.5万伏的变电站96台,容量33.4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576公里。交通方面,重点抓了高速公路和机场建设,成灌、隆纳、广邻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广元盘龙机场正式投入运营,绵阳南郊机场主体工程已完工。

房地产开发再掀高潮,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成都花园、万科城市花园、成都八里东晖花园和战旗小区等一批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建成投产项目399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1.5%;新增固定资产532.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63.6%。基本建设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15万吨,天然气开采3.2亿立方米,发电机组容量69.9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的变电设备356.1万千伏安,新建公路40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3公里。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增长较快。2000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49.4亿元,增长9.9%。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9.1万公里,比上年末净增1557公里。在通车里程中,高速公路达1000公里;一、二级公路里程8357公里。全省公路、水运、铁路、航空运输发展较快,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公路232.0亿吨公里、铁路354.5亿吨公里、水运11.5亿吨公里、航空2.1亿吨公里;完成旅客周转量:公路410.2亿人公里、铁路101.5亿人公里、水运3.3亿人公里、航空88.2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新增光缆3123皮长公里,光缆长度达到51943皮长公里;新增长途业务电路6万路,达到18.9万路;新增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100万门,达到670万门。以“天府热线”为品牌的全省邮电公众信息互联网络,用户上网访问次数累计达5949万余次,增加3324万次。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62亿元,增长51.2%;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到823万户,其中:市话用户409万户,农话用户15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63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9.8%,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46.7%。

六、省内市场

全年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较快增长,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23.7亿元,增长10.2%。分城乡看,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13.1亿元,增长9.0%,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为810.6亿元,增长11%。按经济类型观察,国有经济虽有所好转,但经营仍然困难,零售市场销售额继续下降,全年消费品零售176.8亿元,下降3.9%,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由于经营灵活,适应性强而发展较快,全年实现零售额1346.9亿元,增长12.4%,所占比重由上年的86.7%提高到88.4%,尤其是个体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增势明显,一些外资商业、餐饮业如家乐福、麦当劳等世界知名企业的加盟,促进了全省商业、饮食业的发展,全年个体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零售额分别增长16.5%和50.4%。

从热销商品看,由于价格走低,更新换代,致使家电产品如彩电、冰箱、空调销势看好。全年家电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1%。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通讯器材全年销售额达2.4亿元,增长97%,移动通信增长首次超过固定电话。信贷消费的推行,使家用汽车销势趋旺,全年零售额达15.9亿元。

“五一”“十一”假期,带动了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经济被激活。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48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3亿元。

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85.3亿元,增长11.6%;餐饮业零售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增幅达21.0%。

七、对外经济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2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出口总额13.9亿美元,增长22.5%;进口总额11.5亿美元,下降13.5%。外贸顺差2.4亿美元。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9.9亿美元,下降36.9%;实际利用外资9.6亿美元,下降10.6%;通过西部论坛,与70家世界500强企业、107家世界知名企业、126家港澳台企业和31个国家的外交使节进行了广泛交流。利用外资的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1.6亿美元,由都江堰市与法国拉法基公司合资建设的120万吨水泥项目开工以来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6024万美元。乐山—菲尼克斯半导体公司累计完成投资1.5亿美元,占总投资的52%。四川旅行车厂与丰田公司投资近亿美元合作生产中型客车已经下线。法国通用水务——日本丸红联合体全额投资1亿美元的成都自来水六厂四期BOT项目,已到位资金7000万美元。成南高速公路已利用亚行贷款资金8000万美元,工程进展较快。对外新签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200个,合同总金额5.7亿美元,增长49%,实际完成营业额3.5亿美元。同时,省际间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达成国内经济技术协作项目5640项,其中,到位资金224.2亿元,增长1.3倍。

国际旅游又有新的发展。全年接待来川访问和旅游的外国朋友及华侨、港澳台同胞4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7%;旅游外汇收入1.2亿美元,增长25.3%。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秩序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200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513.2亿元,比年初增长15.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373.1亿元,比年初增长17.5%;各项贷款余额4053.5亿元,比年初增长11.9%。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余额2385.3亿元,比年初增长10.5%,中长期贷款余额1217.8 亿元,比年初增长12.8%。

2000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10713.1亿元,累计现金支出10665.5亿元,收支相抵累计净回笼现金47.6亿元。

至2000年末,四川已有上市公司57家,其中,A股54家,H股3家,本年度内新上市企业2家。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和发行股票,全年共募集资金38.5亿元。省内已有证券公司3家,证券经营机构129个,从业人员近3000人。全年证券交易量达5025亿元,比上年增长77%,日均交易量达22.8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保险收入大幅度提高,保险公司发展到8家,保险险种增加。2000年,保费收入59.7亿元,增长21.6%。其中,财产险收入26.7亿元,增长22.4%,寿险收入27.1亿元,增长18.0%。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额26.7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9.4亿元,增长28%,寿险给付金额7.0亿元(含退保金额),增长12.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继续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全年取得自然科学重大研究成果502项,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98项,获国家各种奖励项目1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76项。

全年安排科技成果推广和“星火计划”项目42项,新列“火炬计划”项目60项,实现“千亿工程”项目6000余项,实现产值1204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科技增粮工作成效显著。全年育成农畜新品种76个,科技增粮工程重点示范水稻、小麦、玉米等500万亩,推广水稻旱育秧(抛秧)100万亩;为老、少、边、穷地区推荐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185项。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全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8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500亿元,创利税80亿元。全省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4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企业技术中心91家。

技术市场平稳发展。全年认定技术交易合同3441项,合同金额10.4亿元,组织参加国际、国内技术交易会30次,参展项目1033项,成交金额84.1亿元。申请专利4096件,专利授权3218件,立案处理专利纠纷58件,审理结案53件,结案率91.4%。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尤为迅速。200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四川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填补了我省没有政法院校的空白;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强强合并;西南科技大学的组建,为我省高校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高校扩招工作继续推进,规模稳步扩大。全省普通高校42所,招生数9.6万人,在校本(专)科学生23.6万人,比上年增加5.5万人,增长30.6%;毕业生4.0万人。年内招收研究生6611人,增长50.7%;在校研究生14489人,增长41.2%,毕业研究生2288人,增长1.5%。

2000学年初,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10.2万所,在校学生2095.3万人;教职工84.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8.5万人。

基础教育在大力加强教育质量的同时,继续狠抓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全省扫除文盲16.8万人。2000年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县(市、区)已达134个,占全省的73.5%,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已达7747万人,覆盖率达到93.2%。全省小学校4.3万所,招生数125.7万人,小学在校生802.7万人,减3.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1%,比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为0.9%,下降0.2个百分点。普通中学校4321所,招生数152.8万人,在校学生392.0万人,初中辍学率为2.1%。

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职高、普通中专)532所(不含技工校),招生数13.4万人,在校学生38.4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0.6%。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96所,在校学生23.3万人。

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23.0万人,增长61.7%;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14.8万人,减少18.5%;成人中学在校学生1.1万人;成人初等学校在校学生40.2万人;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567.3万人。全年参加自学考试人数50.0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0年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推出了一系列的特别节目和专题报道,充分发挥了舆论导向作用。文艺作品获全国性大奖22项,获奖总数居全国前列。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99个,公共图书馆129个,文化馆172个,博物馆50个。2000年全省档案工作重点抓了村级建档、土地承包档案、小城镇建设、农村科技档案网络等工作的指导。全省有档案馆245个,其中有专门档案馆18个,依法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329.9万卷。加大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发展步伐,有无线广播电台18座,节目64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8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2.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电视台23座,节目43套,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334座,其中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3.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年内摄制电影故事片2 部。全省地方报纸出版86种,出版量14.9亿份;杂志出版324种,出版量4685万册;图书出版4345种,出版量25948万册;出版音像制品365种,电子出版物51种。有17种音像制品获第二届“全国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

卫生工作突出抓好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卫生法制建设和行风建设等重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省有卫生机构33351个,床位19.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5.3万人。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18个,卫生技术人员0.9万人;有妇幼卫生机构200个,卫生技术人员0.7万人。乡(镇)共有卫生院6765个。新增省级卫生县城5个,新增省、市、县三级卫生村575个,其中,省级卫生村54个。

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体育事业逐步迈向社会化。全省共建设健身场馆项目33个,全民健身路径102条。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农村体育、民族体育、老年人体育和残疾人体育。全省有16个县(区)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10个乡(镇)被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年世界级比赛获金牌1枚,银牌2枚。亚洲级比赛获金牌4枚,银牌8枚。全国比赛获金牌17枚,银牌27枚,铜牌36枚。全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全省的施行面达到100%,达标率提高到96.6%。初步形成了以体育彩票发行为支柱,体育场馆经营为基础,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为突破口,三者共同发展的基本框架,并取得了明显效益。2000年,发行电脑型体育彩票102期,销售额16.2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有力地支持了四川承办大型国际国内赛事和各地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救灾救济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各类福利院床位数6.1万张,福利院收养人数4.1万人。全省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6.9万人,年支出保障金11336万元;全省建立了农村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数有1448个;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9330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34个。全省得到社会保障救济人数为231.1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5万人,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5900万元。

十一、劳动就业

2000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448万人,比上年减少34.4万人,下降0.8%,其中,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数52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7.2万人,下降5.0%;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118.0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下降4.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000年,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征缴率不断提高。2000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410.5万人,当年扩面新增参保职工3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470.2万人,当年扩面新增参保职工44.9万人。全年养老保险费征缴率达91.9%;失业保险费征缴率达95%以上。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数年末达到146万人,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4.4%,较上年增加48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2000年末,全省已有18个市(州)、115个县(市、区)正式启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到208.8万人;工伤、生育保险工作在全省进一步展开,到2000年末,开展了工伤保险的县(市、区)已有166个,参保职工220万人;实施了生育保险的县(市、区)有135个,参保职工190万人。

十二、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000年,全省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8.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130元,增长12.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4 元,比上年增加416元,扣除物价下降因素,实际增长7.9%;人均消费性支出4856元,比上年增加357元,实际增长8.3%。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食品消费占41.5%,较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占9.6%,较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消费占6.3%,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教育消费占7.6%,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用品及其他消费占3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15元,增长3.9%,扣除物价下降因素,实际增长5.2%。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490元,增长4.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811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59.0%下降到54.4%。

200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93.2亿元,比年初增长12.9%。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56.0亿元,比年初增长15.8%;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7.2亿元,增长4.5%。

2000年,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狠抓“一控双达标”,大力开展污染防治,积极争取和推进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和建设,全年环保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52个,环境监测人员1717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16979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4779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407.1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3.0%,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72.1%,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率达到46%,分别比上年提高0.6、0.2和2.3个百分点。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本年竣工1181个,完成投资8.4亿元。全省实施绿色工程规划项目已竣工88项,完成投资3.6亿元。全省烟尘控制区达到135个,面积达到724.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达124个,面积达到713.3平方公里。全省自然保护区90个(其中,当年新建自然保护区15个),面积达到5.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0.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十三、民族自治地区经济

2000年民族自治地区在大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00年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3.7亿元,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76.4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64.8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72.5亿元,增长10.1%。民族自治地区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发展最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比第一、二产业的贡献率分别高27.5和12.0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由于退耕还林,尽管耕地面积减少5.7%,民族自治地区仍保持了农牧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2.2亿元,增长4.2%;粮食总产量222.7万吨,下降1.1%;油料产量1.7万吨,增长8.7%;甘蔗产量60.8万吨,下降2.1%;猪牛羊肉产量40.3万吨,增长6.5%;年末大牲畜存栏661.5万头,增长1.0%;生猪存栏453.8万头,增长2.0%;羊存栏742.6万只,增长2.0%。

民族自治地区工业已逐步摆脱了对森林工业的依赖,步入了平稳增长的轨道。全年民族自治地区全部工业总产值115.4亿元,增长8.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扭转停滞局面,加速发展,实现产值33.1亿元,增长10.6%,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重工业稳定发展,实现产值82.3亿元,增长7.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投资规模扩大,消费平稳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族自治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2亿元,增长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8亿元,增长8.3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35.3亿元,增长6.9%;餐饮业7.5亿元,增长2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5.5亿元,增长12.1%;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9.8亿元,增长11.4%。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四川统计年鉴—2001》为准。人口数据待人口普查汇总完毕后公布。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企业景气指数:是通过抽中企业家们对企业的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来编制的,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一种指数,其值处于[0,200],100为临界点,大于100时表示景气,小于100时表示不景气,且指数越大越景气。

4、企业家信心指数:是通过抽中企业家们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来编制的,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状态的指数,其值处于[0,200],100为临界点,大于100时表示有信心,小于100时表示缺乏信心,且指数越大信心越高。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来源: 四川省统计局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