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四川省情>四川统计公报>详细内容
2024-08-14 23:28:56

2001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 (2002年2月8日)

作者:四川省统计局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4-17 16:12:49 浏览次数: 【字体:

2001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

(2002年2月8日)

2001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第二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切实抓住机遇,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继续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21.8亿元,比上年增长9.2%,较上年增幅上升0.2个百分点,比全国增幅高1.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81.7亿元,增长2.4%,较上年增幅回落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756.9亿元,增长12.3%,较上年增幅上升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683.2亿元,增长10.2%,增幅与上年持平。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8.1%回落到6.1%,第二产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58.1%下降到52.8%,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3.8%上升到41.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的23.6:39.4:37.0调整为22.2 :39.7 :38.1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 0.3和1.1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总水平止跌趋稳,并呈现全面回升势头。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1%。其中,城市上升1.8%,农村上升2.7 %。商品零售价格上升0.8%。其中,城市下降0.3%,农村上升1.5%。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2%,比上年降幅减缓1.3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5%,原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0.4%。工业产品购销价格指数的倒挂,对部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

宏观经济健康发展,景气状况继续好转。2001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1.6点,比上年上升15.2点。表明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明显增强。企业景气指数为109.4点,比上年上升6.7点。

全省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还存在国有和集体工业增长不快、亏损企业亏损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善等矛盾和问题。

二、农 业

全年农业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40.9亿元,比上年增长2.6%。

2001年,全省遭受了多年罕见的自然灾害,但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除种植业外,林、牧、渔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根据全面统计,全年粮食产量3056.5万吨,比上年减14.4%。全年油菜籽产量133.9万吨,减2.6%;甘蔗产量155.7万吨,减6.6%;烤烟产量6.6万吨,减30.0%;棉花产量3.0万吨,减49.4%;黄红麻产量0.8万吨,减21.8%;茶叶产量5.5万吨,增长1.6%;水果产量269.4万吨,增长6.7%。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林业生产得到较好发展。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2.3万公顷;成片造林49.3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52.6%和0.9%。

养殖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生猪生产保持稳定,草食牲畜和家禽快速发展,水产品稳定增长。全年猪牛羊肉产量546.4万吨,增长4.5%;禽肉产量120.7万吨,增长10.1%;禽蛋产量107.7万吨,增长8.0%;水产品产量57.1万吨,增长11.3%。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积极推进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加紧修复水毁工程,939座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努力扩大灌溉面积。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8万公顷,累计有效灌溉面积24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9%;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732.2万千瓦,增长3.1%;农村用电量87.6亿千瓦小时,增长5.7%。

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继续发展。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981.3亿元,增长16.3%;净利润109.9亿元,增长18.3%;税金总额91.8亿元,增长12.8%;出口产品交货值31.2亿元,增长18.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356.9亿元,增长8.9%;重工业增加值419.2亿元,增长16.6%。

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机制纸增长16.8%、钢增长15.5%、房间空气调节器增长15.3%、发电量增长15.1%、纯碱增长13.7%、化学纤维增长11.5%、生铁增长10.2%、天然气增长6.5%、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5.4%、水泥增长2.9%、棉布增长1.2%、家用电冰箱下降25.8%、白酒下降6.7%、彩色电视机下降5.9%。

经济效益稳定提高。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实现利税251亿元,增长7.7%,其中,实现税金167亿元,增长3.1%。盈利企业盈利额121亿元,增长13.6%;亏损企业亏损额36亿元,上升4.3%;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85亿元,增长18.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46亿元,增长8.1%。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0.2,比上年提高6.2点;资产贡献率6.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6%,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次,与上年持平;成本费用利润率3.9%,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省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3122个,比上年减少183个。其中,亏损企业548个,减少71个;单位工程施工个数43717个,减少565个。实现利税总额36.1亿元,增长13.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350.9万平方米,增加758.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047.5万平方米,增加208.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力度加大,投资结构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41.0亿元,增长11.6%;更新改造投资197.7亿元,增长13.7%;房地产开发投资266.2亿元,增长35.8%。从投资主体来看,国有单位投资759.9亿元,增长12.1%;非国有单位投资813.9亿元,增长12.1%。

继续加大了邮电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等行业的投资力度。在国有和其他经济投资中(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邮电通信业投资119.1亿元,增长20.5%;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业投资120.5亿元,增长41.7%;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投资6.1亿元,增长22.6%;原材料工业投资56.1亿元,增长57.6%;轻纺工业投资48.7亿元,增长22.7%。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绵阳南郊机场、成都绕城高速公路等工程已竣工并投入营运。重点加快了成南高速公路、绵广高速公路、成都市三环路、内宜铁路电气化工程、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九寨黄龙机场、鹧鸪山隧道等续建项目的建设。达渝路三期、广南高速公路、成都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四川福堂水电站、南充青居电站等已正式开工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三州”交通建设大会战已正式开始,总里程达4500公里的民族地区通县公路全面开工。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项目中,施工项目7430个,比上年减少31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578个,减少266个。建成投产项目4011个,项目建成投产率54.0%,新增固定资产625.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66.6%。基本建设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天然气开采8.9亿立方米,发电机组容量38.5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713.6公里,变电设备359.6万千伏安。新建公路72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2公里。

五、国内贸易

积极开拓城乡市场,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0.4亿元,增长10.3%。其中,农村消费品市场逐渐好转,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89.7亿元,增长9.8%;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90.7亿元,增长10.9%。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仅占22.1%,比上年又下降2.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则以其先进的管理和灵活的经营迅速占领市场,全年实现零售额1309.0亿元,增长14.1%,所占比重由上年的75.3%提高到77.9%,尤其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股份制经济增势强劲,其零售额分别增长27.4%和28.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76.4亿元,增长10.3%,其中,大中型企业零售额190.8亿元,增长9.8%;餐饮业继续走旺,实现零售额262.0亿元,增长17.8%。

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015亿元,增长10.0%。

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0.1亿元,增长38.3%。通讯电脑类、住房汽车类市场发展迅速,通讯器材类销售额3亿元,增长23.4%。信贷消费的推行,刺激了房产和汽车市场的发展。全年居民购买住房115.4亿元,汽车零售额2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7%和31.8%。

六、对外经济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31.0亿美元,增长21.8%。其中,出口总额15.8亿美元,增长13.5%;进口总额15.2亿美元,增长31.8%。

在外贸出口总额中,国有企业出口11.9亿美元,占出口比重的75.3%,增长10.2%;“三资”企业出口2.4亿美元,所占比重15.2%,下降2.1%。机电产品出口比重27.2%,增长14.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6.6%,增长40.5%。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壳牌、雀巢、斯耐克玛等相继落户四川,美国安森美公司把在马来西亚的10条生产线迁到乐山,乐山成为世界最大的集成电路片式器件制造基地。在川的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已达73家。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增长14.5%。积极开拓南亚、西亚和中东对外承包市场,建立了在国内首创的外派劳务基地县和专业外派劳务培训基地,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额6.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4亿美元,增长26.0%;外派劳务1.3万人次,增长13.8%。对内开放取得新进展,全年引进省外资金127.9亿元,增长6.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313.8亿元,增长 10.3%。

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9.2万公里,比上年末净增1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52公里,一、二级公路8807公里。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公路234.8亿吨公里,增长2.7%,铁路399.9亿吨公里,增长13.0%;航空2.1亿吨公里,增长4.5%。完成旅客周转量:公路428.1亿人公里,增长5.8%;铁路103.6亿人公里,增长2.1%;航空96.4亿人公里,增长9.3%。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新增光缆0.6万皮长公里,光缆长度达到12.2万皮长公里;新增长途业务电路6.2万路,达到15万路;新增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116万门,达到1013万门。互联网络注册户数125万户,增长1.5倍。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94.3亿元,增长20.5%。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到682.6万户。其中,市话用户481.4万户,农话用户20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92.1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15.5%。其中,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2.3%。

旅游业快速发展,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同步增长。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7.5万人次,增长24.4%,外汇收入1.7亿美元,增长36.0%;接待国内旅游者6334.7万人次,增长17.3%,国内旅游收入300.2亿元,增长21.0%。

成功举办了2001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首届南国冰雪节、瓦屋山杜鹃节、龙泉国际桃花节等重大活动。打造了九寨沟、三星堆、大熊猫三个品牌,推出了精品旅游线路,旅游品牌形象逐渐显现。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200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56.8亿元,比年初增长16.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53.2亿元,比年初增长13.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498.6亿元,比年初增长11.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544.8亿元,比年初增长10.0%;中长期贷款余额1550.0亿元,比年初增长15.4%。

2001年末,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553.1亿元,现金支出12483.4亿元,收支相抵净回笼现金69.7亿元。

2001年末,全省上市公司63家。其中,A股60家,H股3家,本年度内新上市企业6家。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和发行股票,全年共募集资金60.1亿元。省内证券经营机构140个。全年证券交易额3323亿元,比上年下降37.3%,日均交易额13.3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保险公司发展到8家,保险险种增加,保险收入大幅度提高。全年保费收入75.0亿元,增长25.6%。其中,财产险收入28.5亿元,增长6.9%;寿险收入38.9亿元,增长40.8%。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额26.0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5.6亿元,增长19.1%;寿险给付金额6.5亿元(含退保金额),增长26.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狠抓高校布局结构调整。2001年成都理工大学、宜宾学院、攀枝花学院通过全国高评委评审并正式挂牌招生。新批准设立了四川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校后勤社会化步伐加快,39所普通高校完成了后勤分离任务,实现了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换的第一步目标。

地方普通高校连续三年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其发展速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高考录取率达到66.6%,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普通高校49所,招生数12.0万人,在校本(专)科学生31.7万人,增长34.5%,毕业生4.5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29个,年内招收研究生7617人,增长15.2%,在校研究生19408人,毕业研究生2930人。

2001学年初,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10.9万所,在校学生2250.4万人,教职工85.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5.5万人。

全省小学校3.2万所,招生133.9万人,小学在校生794.9万人,减少7.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0.4%,下降0.5个百分点。普通中学校5154所,招生159.6万人,在校学生428.3万人,初中辍学率2.3%。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普通中专)474所(不含技工校),招生13.7万人,在校学生37.1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34.3%。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56所,在校学生19.3万人。

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30.9万人,增长34.2%;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13.2万人,减11.1%;成人中学在校学生0.8万人;成人初等学校在校学生23.5万人;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720.8万人次。全年参加自学考试24.3万人,获得研究生、本(专)科文凭的1.8万人。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新成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已达136个,占全省的75.6%,“普九”人口覆盖率94.2%。167个县(市、区)通过了扫盲评估验收,扫盲人口覆盖率98.2%,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初见成效,已有1512所内地中小学和33所内地高校与民族地区高校、中专、中小学建立起对口支援关系。

继续实施“科技兴川”战略,制定并发布《四川省“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以创新为科技发展的主题,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继续实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行动计划,共选育农畜新品种67个。开发电脑农业专家系统27套,示范面积200多万亩。新列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68项。实施玻尔山羊胚胎移植等农业产业化科技增收示范项目13项。

继续抓好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绵阳科技城建设工作进展迅速。全年重点实施、培育了22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全省高新技术企业883家。其中,省认定193家。全年高新技术实现产值580亿元。

继续推进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组织实施中医药研究开发项目74项,大力推进7个中药研究开发中心的筹建和28种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实施长江上游生态重建(四川部分)科技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了3项重大生态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重点推进5个生态环境试验示范区建设和4项环保科技产业化项目的示范。为建设我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

技术市场持续发展,科技成果获奖丰厚。全年认定技术交易合同1870项,合同金额15.8亿元。193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21项获国家级奖。申请专利5036件,专利授权3357件,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纠纷65件,审理结案65件,结案率100%。

2000年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4.9亿元,增长5.7%,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1年,剧(片)节目的创作、生产和演出取得可喜成绩。全年摄制电视剧17部,电影故事片1部。新创作重点剧节目32台。其中,川剧“都督夫人─董竹君”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等11项大奖。全年获全国第二届“蒲公英”大赛金奖3个,银奖6个,铜奖16个。

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市场秩序进一步得到清理和规范。全省艺术表演团体90个,公共图书馆131个,文化馆172个,博物馆52个。

文物保护、抢救工作成效显著,成都商业街古蜀大型船馆葬的考古发掘工作获得国家“十大考古发现奖”。

继续推进全省档案馆(室)工作。13个综合档案馆、936个机关档案室通过等级评审,5543个行政村建立了档案。“缩微档案电子化网络管理软件开发”等2项成果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全省档案馆241个。其中,专门档案馆18个。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12.7万卷。

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在全国率先完成了中央下达的四川藏区广播覆盖工程计划,为维护民族团结和藏区稳定、促进藏区社会文化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继续巩固发展“村村通”工作,积极推进有线电视入户。2001年末,有无线广播电台20座,节目65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电视台20座,节目80套,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471座,其中,1000瓦以上的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5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4.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全省地方报纸出版99种,出版量14.3亿份;杂志出版330种,出版量5947万册;图书出版3926种,出版量25500万册;出版音像制品280种,电子出版物69种。

卫生工作以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整顿和规范医疗卫生市场秩序,狠抓重点疾病的预防控制,为保护人民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全省卫生机构33412个,床位19.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9万人,其中,医生13.1万人,护师、护士6.0万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19个,卫生技术人员0.9万人;妇幼保健机构188个,卫生技术人员0.6万人;农村卫生院6696个,卫生技术人员7.8万人。农村医疗点49766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6万人。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工作卓有成效。全年新增省级卫生县城4个;新增省、市、县三级卫生村397个,其中,省级卫生村52个。

努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与《奥运争光计划》,着力实施“体育产业,科技兴体,人才培养”的战略。共建设健身场馆项目53个,全民健身路径100条,以“科学锻炼,增强体质,健心益智”为主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周”,参与活动人数达300万以上,促进了城乡群众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年世界级比赛获金牌1枚,银牌2枚。亚洲级比赛获金牌3枚。全国比赛获金牌9枚,银牌16枚,铜牌21.5枚。继续在全省大、中、小学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到100%,达标率提高到98.8%,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体育彩票销售量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全年体彩销售额125497万元,共筹集公益金37649万元。至2001年末,利用体彩公益金对体育基础设施增加投入达1.8亿元。

十一、环境保护

2001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围绕跨越式发展和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继续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的成效。全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5030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18个,环境监测人员2238人。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432个,完成投资2.1亿元,在建绿色工程规划项目14项,完成投资3.6亿元。全省烟尘控制区143个,面积752.2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62个,面积474.8平方公里。全省自然保护区97个(当年新建7个),面积6.4万平方公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40个。

十二、人口

据2001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省人口出生率继续回落,全年出生人口9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2‰,比上年低0.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8.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8‰;人口自然增长率4.4‰,全年净增人口37.6万人,年末总人口8639.6万人。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全省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58.8亿元,增长5.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135 元,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60元,增长7.9%;人均消费性支出5176 元,增长6.6%,其中,城镇居民用于交通与通讯、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即恩格尔系数40.2%,较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表明城镇居民正向富裕生活迈进。衣着消费占9.5%,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消费占7.4%,比上年提高1.1 个百分点;教育消费占8.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用品及其他消费占34.8%,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87 元,增收72元,增长3.8%。其中,农业收入1016元,增长1.9%;劳务输出收入506元,增长6.5%;乡镇企业收入361元,增长6.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8 元,增长0.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4.7%。

200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23.4亿元,比年初增长16.0%。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840.5 亿元,比年初增长23.5%;定期储蓄存款余额2282.8亿元,增长13.5%。

2001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441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7万人,下降0.5%。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8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6.4万人,下降4.8%。其中,国有单位减少17万人,集体单位减少10.7万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1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乡村从业人员37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万人。2001年,全省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再就业的失业人员1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1.6万人,登记失业率4.3%。

社区建设、社会福利、老龄事业稳步发展,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低保”扩面工作。全省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131.5万人,共下拨城市“低保”资金1.6亿元。建立农村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有1700个,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669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98个。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200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000万元。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征缴率不断提高。全省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0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25万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65亿元,征缴率90%,征缴失业保险费5.4亿元,征缴率98%。全年为22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的试点工作已经起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县(市、区)142个,占79%,参保人数40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19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185万人。

十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

2001年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继续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1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7.5亿元,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80.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73.6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83.2亿元,增长12.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贡献率分别为42.7%和42.9%,分别比第一产业贡献率高28.3和28.5个百分点。

民族自治地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9.7亿元,增长4.8%,牧业和农业的贡献率分别为65.4%和35.7%(林业为-3.6%);粮食总产量222.0万吨,下降0.3%;油料产量1.7万吨,增长0.3%;甘蔗产量60.4万吨,下降0.6%;猪牛羊肉产量44.9万吨,增长11.3%;年末大牲畜存栏672.8万头,增长1.7%;生猪存栏465.8万头,增长2.5%;羊存栏753.8万只,增长1.6%。

民族自治地区工业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132.9亿元,增长19.1%,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值36.1亿元,增长12.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重工业加速发展,实现产值96.8亿元,增长21.5%,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重工业对工业的推动作用十分突出,贡献率高达81.7%。

投资规模扩大,消费增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族自治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6亿元,增长2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9亿元,增长13.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39.7亿元,增长12.4%;餐饮业9.0亿元,增长20.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5.0亿元,增长18.6%。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9.5亿元,增长24.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273元,比上年增加2097元,增幅高达25.6%。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四川统计年鉴—2002》为准。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来源: 四川省统计局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