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名镇名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蓬安县锦屏镇‖费尚全

作者:费尚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12 10:31:46 浏览次数: 【字体: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蓬安县锦屏镇

费尚全

蓬安县锦屏镇,已有1700多年历史,先后为相如县县治、梓潼郡郡治、蓬州州治、蓬安县城。2006年,锦屏镇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司马相如故宅、玉环书院、蓬州考棚等古迹,也是颜真卿、姚莹等名人的旧治,镇驻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2处、漫滩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风景区1处。

蓬安县相如故城东门——紫气门

建置沿革

锦屏镇镇西有山五峰并列,势若奔马,名五马山,五峰锦绣如花,堪称古相如县和古蓬州屏障。清末改名锦屏山,镇因山得名。

锦屏镇驻地南朝梁天监六年(507),析安汉县北置相如县。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省相如县入蓬州,民国2年改蓬州为蓬安县,至1957年,一直是相如县,梓潼郡、蓬州、蓬安县治所。

民国2年,州改县后,改名城厢镇。

民国29年,城厢镇改名城中镇。

1950年,建城中乡人民政府。

1952年,分设城中镇和城中乡。

1953年,分别改为陵江镇、锦屏乡。

1958年,陵江镇、锦屏乡与两路乡合并成立灯塔人民公社。

1959年,改为锦屏公社。

1967年,锦屏公社改为东方红公社。

1980年,恢复锦屏公社。

1983年,撤锦屏公社建锦屏乡。

1986年9月,撤锦屏乡建锦屏镇。

1992年,将原马回乡8个村、原长梁乡6个村、两路乡2个村,划归锦屏镇管辖。

1994年7月,划出原马回乡所辖8个村,划入龙云镇所辖3个村,归锦屏镇管辖。

1997年4月,将原长梁乡6个村、龙云镇2个村划出。

2019年10月,蓬安县乡镇调整,将两路乡、长梁乡划归锦屏镇管辖。

位置与资源

锦屏镇位于蓬安县中部,东、南临嘉陵江,西与巨龙镇、正源镇接壤,北与金溪镇毗连。距蓬安县城2千米,距火车站5千米,水陆交通便利。

自然资源丰富,嘉陵江环绕全镇10个村,流域面积22.3平方千米,境内全长18千米,有3000亩漫滩湿地已建成公园。探明有砂金、井盐和锆石等矿产资源。204省道和周(口)正(源)县道公路横跨全境,有两座跨江大桥与县城连为一体,2路、7路、11路城市公交直达县城中心,嘉陵江航道上通广元下至重庆,境内有航运码头6处。

2020年,锦屏镇59506人,耕地50167亩,林地4619亩。

名胜古迹

相如故城即今锦屏镇所在地。北周《周地形图记》载:“相如县有相如坪、相如故宅,故以名县。”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十分敬仰司马相如文才,于天监六年(507年),设“相如县”,一直延用至明朝洪武中(1398),相如县存近900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相如故城遗址较多,文化艺术内容丰富,现储存完好无损的文庙、武庙、城隍庙、相如故宅、龙神祠等古建筑群,抚琴台、洗笔池、舞剑台、卓剑水、长卿祠、故宅等名胜古迹清楚可见。相如县的古街布局储存完好无损,名木老树储存诸多,许多明代民宅也完好无缺,古城墙、古县衙旧址犹存,各段残垣依稀可见。

200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相如故城为历史文化名城。

2015年,恢复重建南门城楼,面积3600平方米。

2020年,相如故城保护开发项目投资36亿元,是省市重点项目和全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全市100件大事之一。自2018年开工建设以来,已完成文物修缮一期,东门片区、南门片区重点节点建设,加快推进文物修缮二期、北门片区、玉环水苑、赋圣园等节点建设。

2021年4月30日,相如故城举行开城仪式,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谷安林等出席开城仪式。

2021年4月30日,蓬安县相如故城开城

长卿祠长卿祠是全国唯一的司马相如祠堂,位于锦屏镇相如故城中,在原“州西十步许”,即在蓬安县老县城原州衙“西十步许”的地方。《三国志·秦宓传》载:秦宓提出给司马相如建祠堂。唐贞观元年,相如县令陈子良上任即祭拜司马相如,此时已明确有祠堂。司马相如祠堂在南宋已是“破屋几椽”,后经邓良(果州司户参军摄县事)和王俦(县尉)于绍兴二十二年“仍故基”并扩大规模改建。经历南宋战乱,元延祐四年(1318)驿丞苗成重建。明正德年间,相如祠堂依旧完好。之后,卢雍犹有《谒司马长卿祠堂》诗。清道光《蓬州志略》仍有记载:“司马长卿祠堂在州西”。其后,不见存毁记载。祠堂应毁于清末民初。

2022年,长卿祠已恢复重建,布展工作已完善。

相如故城长卿祠(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潜庐1928年,现代名人陈抱一修建的一座欧式风格建筑,自命名为“潜庐”,系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宅坐北朝南,东靠玉环溪,南临街道,西连小溪,北依玉环山,在蓬州古城墙内,距古城西门30米,占地5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

潜 庐

文庙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朝,现今的建筑为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文庙又称孔庙、学宫。现除右厢房有部分残缺外,其余均保存完好。由前院、前殿、正殿及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

相如故城文庙(蓬州闲士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武庙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重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又称关帝庙,民国时称关岳庙、忠烈祠。现两进四合院均完整,由山门、正殿及左右厢房、后殿及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面积1950平方米。

维修前的相如故城武庙

玉环书院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安徽桐城文学家姚莹任蓬州知事时所建。前有讲堂及相连的左右厢房,均完整,后堂被蓬安监狱撤出建水池。南北距离为45米,东西距离为45米,建筑面积为2025平方米。

玉环书院

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锦屏镇城区外的嘉陵江边,是嘉陵第一桑梓国家4A级旅游区的核心区域,面积2000亩。园内分花海、草海、林海三部分,有樱花、桂花、吉祥草、落羽杉、水杉、垂柳等花草树木100多种。

蓝天白云下的 蓬安县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周亮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马回电站景区马回电站是嘉陵江上首座水电站,其拦河大坝被称为千里嘉陵第一坝,高24米,宽864.8米,1991年建成。大坝顶上,有中国著名书法家、宣统皇帝溥义的弟弟溥杰题写的“千里嘉陵第一坝”七个楷书大字。

马回电站景区隶属于国家AAAA级旅游区蓬安嘉陵第一桑梓风景区,景区内树木葱郁,植被丰富,空气清新,以其樱花林最为有名。景区有太阳岛、月亮岛,岛上水草繁茂、水牛成群、白鹭翻飞。

蓬安县马回电站——千里嘉陵第一坝

无字碑2003年建,主体高7.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位于锦屏镇中坝村十字路口。因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末,中坝村管理松懈,干群关系紧张。2003年后,县委直接派组织部干部下到该村,通过务实的工作,实现了中坝村由“乱”到“治”到“富”的可喜变化。村民们为了感谢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关怀,特意修建了此碑,碑上刻有“福亦厚亦全靠共产党”。县委、县人民政府认为:党委政府是为民办事,不能向民邀功,希望把碑推掉。村民坚决不同意,经反复协商后决定:碑留下,字抹掉,作为一块铭记党群鱼水情的“无字碑”。

蓬安县锦屏镇中坝村无字碑

名人乡贤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西汉安汉县(今蓬安县锦屏镇)人,汉赋杰出代表,后人称之为“辞宗”“赋圣”。

蓬安县相如广场司马相如塑像(曹燕辉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自幼好读书,喜击剑,爱弹琴。慕蔺相如之为人,自改名相如。前157年,以赀为郎。不久因才貌出众,文武兼备,被晋升为汉景帝的近侍“武骑常侍”。相如好辞赋,且胸怀大志,辞别景帝,奔赴梁王,写出了《子虚赋》,因辞赋语句优美,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流传全国,一举成名,众人仰之。

前144年,梁王病卒,司马相如回到成都,以琴为媒,与卓文君结为百年之好,成为夫妻,生活在巴蜀。

前134年,汉武帝刘彻偶读《子虚赋》,拍案叫绝,征召相如入宫。相如在受命的路途中,创作了《上林赋》。天子读后大悦,授予相如“郎”之职,作了汉武帝的“言语侍从之臣”,成了大汉中央政府的头等秘书。

前130年春,唐蒙通“西南夷”受挫。汉武帝派遣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安抚巴蜀百姓。他写出了古代史上最早的成篇檄文—《喻巴蜀檄》,劝说百姓,励精图治,完成使命,于当年夏天回到长安。

前129年,司马相如被任命为西汉高级官吏“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南夷,即今雅安、大渡河、雅砻江、乌江一带。他乘驷马朱轮车,蜀郡太守郊迎,县令背着弓弩为前导,气势恢宏,威风凛凛。他为完成使命,不怕路途遥远,历经千辛万苦,并写出了《难蜀父老》文,宣传了皇帝的旨意,安抚了巴蜀百姓。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平定了西南夷,打通了西南出海大通道,开辟了中国丝绸之路的先河。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更促进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向中华文化的凝心聚力,在华夏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前121年,拜为孝文园令。之后,“常有消渴疾”“称病闲居,不慕官爵”,潜心著书。

司马相如一生,在文化、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鲁迅先生说:“武帝时赋莫如司马相如,文莫如司马迁。”称司马相如的辞赋是“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

据《汉书·艺文志》载,相如有赋29篇,可惜现在能见到的只有6篇,即《子虚赋》《天子游猎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和《美人赋》《长门赋》。另外尚有小学(文字学)著作《凡将篇》,其他已散佚。

陈良谋(1861—1933),字画一,蓬安县锦屏镇人。他自幼随父兄攻读经史,兼习医书,22岁中秀才后,执教于县境西路乡学(龙云寺)。因亲眼目睹民众缺医少药与庸医误人之苦,有德先哲“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言,他攻读中医典籍,更为勤奋,常三更方眠,鸡鸣复起,寒暑不易,如是数载,于中医理论、方药,研习有得,乡民有病求治,愈者顺多。

1904年,陈良谋乡试不弟,提学史某,高薪聘其为东席,他婉辞归乡,决意终身业医。1909年秋,县境时疫大作,陈施治多见奇效,于是远近闻名。是年冬,有感于医林乏人,于金鸡口雷家庙设讲习班,招收有古文与医学基础的学员8名,集中授课带徒。

1919年,县人集资在县城药王庙开办医学研究所,他与邹子明主讲,6年两届,共毕业70余人。

1932年,他已年逾古稀,任金溪医学研究会会长,并与弟子蒋化俗等开办《自立医业学校》,培养中医人才。

陈良谋擅治内科杂病。一次与邹子明、唐宝成会诊徐家场患者满某,诊毕,邹曰:“病在少阴(病位)”,唐曰:“酒色过度(病因)”,陈曰:“名女痨疸(病名),与硝石矾石散(方药)。”后按方施治而愈。鲜坝(今睦坝乡)富绅沈某,体壮实,患小便浊,诸医皆谓:健壮如此,寿必数年。陈诊后断曰:“此乃阴阳不调之重症,不逾年必死。”后果如所言。至是,人皆称其能决生死。陈常说:“医有成方,病无常态,医贵随症化裁,方能药到病除。”金溪场张某,患心绞痛,其徒刘典章诊治,数剂未愈,陈诊断后,于原方加沉香一味,服后痛症顿消,后调理而愈。

陈良谋业医,以济世为怀。他要求生徒,凡有求诊者,不论寒暑、远近,有请必至。他开设药铺,其药质好、量足,遇贫困求医捡药者,不收脉金、药费,以故人皆敬重。陈行医30余年,名满遐迩,而未置田产。1926年,因地主张某退佃,举家二十余人迫迁于利溪冯家坝,人皆叹惋,而他却恬然自适,赋《迁居自遣》以自慰,称“趋炎赴热儒生耻,清洁一生到白头”,所行不改初衷。

陈抱一(1887—1950),蓬安县锦屏镇人。在张澜执教的顺庆联合中学读书时,与朱德、杨森等为同学。

1902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读法政,与时在日本的章太炎、黄克强(兴)等友善,随之加人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辛亥革命后,陈受孙中山委派为军事特派员,往四川与石青阳、颜德基、黄复生等联系,曾任四川省第二届省议会议员(1919—1927)。

1922年,杨森战败出川,陈曾作为杨森的代表赴上海送信给孙中山。孙劝杨不得“投奔北敌”“引狼入室”的复信中,还有“抱一兄来,得奉大礼”之语。

1924年,杨森进驻成都,受北洋政府任命为督理四川军务时,陈任民政厅长,后改任四川省团练总局局长。

1926年,杨森驻万县时,陈任万县商埠局坐办,并代表二十军前往南昌参加过蒋介石召集的会议。朱德路经万县去上海到德国留学,陈帮助添制了行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

1928年,任宜昌禁烟稽查处处长后,因与杨森意见不合,即脱离政界,回归故里,仿日本建筑式样建花园楼房一座,名为“潜庐”,有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之意。后长期赋闲,常与挑葱卖蒜的老农闲谈。

陈抱一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同志一直怀念。在“潜庐”的厅堂里,无神龛,正中只挂了孙中山为其父祝寿时写的一个大“寿”字,左右两边分别悬挂着章太炎、黄克强(兴)书赠的条幅。书房墙上悬挂着一个很大的像框,像框里则是一个在孙中山身边、后来牺牲了的青年。

陈抱一闲居后,对国民党政府的行径时有不满,酒醉后常常骂人。蓬安遭灾,由于他严斥县长梁翼镐私分建仓积谷,梁派人抓他,他星夜逃往成都找到张澜,此事才了结。

1949年,南充省立中学在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领导下,罢课驱逐反动校长敬某某,学校声言决定开除领导罢课的学生,陈的女儿陈维坤为罢课领导者之一,回到家中婉转述说后,准备受斥挨打。他听了后却缓缓对女儿说:这些学生有出息,你如被开除了,我就亲自送你去重庆读南开(中学)。

1950年,他给朱德写信,表示愿将土地和全部书籍交给国家。中共中央办公厅回了信,大意为:卿来朱总司令函,已转到川北区党委处理。陈抱一由于不理解政策,未接到信前即自杀。陈死后,中共蓬安县委按川北区党委指示,对其家人给予了照顺。

吴云生(1905—1979),蓬安县马回乡(今锦屏镇)人。

1932年4月,吴云生一路乞讨,奔赴川陕边境,参加红四方面军,因作战勇敢,8月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历任班、排、连长等职,曾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

吴云生在川陕苏区,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多次参加战斗,多次负伤、获奖。

1949年,转入后勤部门,先后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和徐州航空办事处招待所所长。

1955年8月,吴云生同妻子傅贞兰复员回乡,他不要国家的特殊照顾。全身有14处伤口,并患有经常性头痛,但从回乡的第二天起,就参加劳动。

1959年,他响应发展生猪的号召,主动要求担任饲养员。当时饲料缺少,他四出割草作饲料,几次发病昏倒坡上。儿子劝他回家安心养病,他却说:“不要惊动别人,我睡一阵就好了。”由于他的精心饲养,13头瘦弱不堪的生猪长得油光水滑。群众称赞吴云生说:“打仗是英雄,生产是好汉!”

陈显泗1937年9月生,蓬安县锦屏镇人。1959年参加工作,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南亚及港澳台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东南亚研究会会长,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世界史学会顾问。著名柬埔寨史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授,正军级待遇。

出版著作28本(部),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文章120多篇,1000余万字,特别是《吴哥文化》出版后,陈显泗将吴哥古迹定名为吴哥文化,使柬埔寨的吴哥遗址成了世界旅游胜地。1990年,《柬埔寨两千年史》出版后,《解放军报》《中国教育报》《南京教育报》《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多家报纸电台作报道。柬埔寨驻中国大使江裕朗,给陈显泗写来亲笔信,“请允许我以柬埔寨民族政府和人民的名义向尊敬的教授、非凡的著作表示深切的谢意。这部著作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它将使柬埔寨人民了解自己光辉的历史。”大使还把书分赠给西哈努克、乔森潘等柬埔寨领导人。西哈努克国王看到这部书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连声称赞。柬埔寨西哈努克研究院副院长邀请陈显泗授赴柬埔寨会面交流。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首任会长侯方岳年近九旬,仍亲自著文在《中国东南亚研究通讯》1990年第4期上推荐该书,评价陈显泗在东南亚国别史研究方面“树立了一块较大的里程碑”。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该书是一部应写入亚洲史学史的著作。《中国人才》东方之子栏目以《为柬埔寨修史的中国军人》为题,对他进行了报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费尚全(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