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名镇名村】麻陇的歌儿麻陇的花‖袁征

作者:袁 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1-16 13:52:14 浏览次数: 【字体:

麻陇的歌儿麻陇的花

袁 征

“麻陇”,彝语叫“姆陇”。“姆”意马,“陇”意槽,总意马槽。

在四川省米易县西南角,有一个群山环抱的彝族山乡。因中心地带酷似喂马用的槽子,故得名麻陇彝族乡。

麻陇彝族乡便民服务中心(袁征 摄)

时值三九,正在米易越冬的我和夫人听说麻陇的百里冬樱花盛开了,便兴冲冲驱车从县城出发,向着麻陇彝族乡人民政府驻地驶去。

麻陇彝族乡一隅(徐波 摄)

麻陇彝族乡是一个古老的山乡,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邛都部落。唐天宝十四年(755年),这里属建昌郡。宋属大理国。元属云南行省。明属建昌府。清属西昌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划归德昌县。1951年,划归米易县。2004年3月,改名为麻陇彝族乡。

麻陇彝族乡一隅(袁征 摄)

麻陇彝族乡是米易县最大的彝族聚居地,面积227.93平方公里,下辖中心、新田、照壁、红岩、黄草坪、庄房、云盘、马井8个村民委员会,63个村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中心村麻陇街。全乡户籍人口2516户,10026人。辖区内有汉、彝、傣、回、白5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72%。

从2017年开始,麻陇彝族乡因地制宜打造了麻楠路沿线樱花长廊,共种植冬樱花10000株。冬樱花每年从12月中旬开放,到次年2月初结束,成为麻陇彝族乡重要的旅游资源。眼下,樱花长廊已穿上鲜艳的衣裳,一身烂漫,景色怡然,让人仿佛置身于花的世界。

麻陇彝族乡樱花长廊(徐波 摄)

2021年12月,麻陇彝族乡举办了首届樱花节,“赏樱花,品美食,游古村,寻文化”成为麻陇发展的新亮点。

俗话说,三九四九,冻死猪狗。我们进入麻陇彝族乡境域时,正值隆冬。秦岭的另一边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然而,眼前的麻陇则是“白坡山麓,百里粉红,百里芳香”。漫山遍野的冬樱花,红得热烈,粉得娇艳,分外妖娆。浓浓的色彩,淡淡的芳香,熙攘的游人,在寒冬腊月里扮靓了川蜀大地的最南端。置身其中,怎不让人想到毛主席的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麻陇冬樱花(袁征摄)

2022年,麻陇彝族乡百里樱花长廊等特色景点累计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业增长600余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樱花树旁,一座支格阿龙的雕像气势恢弘。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6个太阳,7个月亮。太阳是妹妹,月亮是哥哥。13个兄妹贪玩,天天游玩打闹,弄得大地不分白昼,一片荒凉,死气沉沉。彝族小伙子支格阿龙做了一张大弓,射死5个太阳和6个月亮,给人间带来福祉。

麻陇彝族乡支格阿龙雕像(袁征 摄)

我们沿着樱花长廊继续前行,快到达麻陇彝族乡中心村5组团山堡彝族聚居点时,被这里的特色民居深深吸引住了。

从高处向下俯视,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组成一个耀眼的团状,既像一座城堡,又似五线谱中一个由拉丁字母演化而来的低音谱号。它镶嵌在白坡山麓间,与田园风光互为衬托,相得益彰。给人的感觉是,村在公园里,家在景区中。几位游客忍不住轻声哼唱起来:“高原风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

麻陇彝族乡中心村5组团山堡彝族聚居点(徐波 摄)

这个古村落始建于清末,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是现存历史比较悠久、保存比较完好、具有浓郁彝族文化元素的古村落。

随着彝族和汉族的频繁交往,古村落的民居几经翻修,建筑风格已是彝汉相间了。优雅的土掌房,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清一色的瓦当,斑驳的墙面,颇具彝族风情的壁绘,宽绰的走廊,休闲的庭院,屋顶的图腾崇拜标识,堂屋里的火塘等,无不烙下岁月的痕迹。

2016年12月,团山堡彝族聚居点凭借历史悠久、保存完整、风格独特、乡愁浓郁等优势,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命名为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麻陇彝族乡中心村团山堡民居(袁征 摄)

麻陇彝族乡党政办公室小梁女士向我们介绍,团山堡的村民曾是彝汉各占一半。后来,许多汉人陆续搬迁到县城或撒莲、垭口、丙谷等乡镇。与此同时,得石镇草坝社区、马鹿寨社区等地的彝民相继迁居到此。目前,团山堡只剩下几户汉族居民。当游客们来到团山堡观光时,小孩们会用“孜莫格里(吉祥如意)”“卡莎莎”(谢谢)”“阿惹惹波(慢慢走)”等彝语热情招呼你。如果赶上传统节日,几个彝族姑娘小伙子会按传统礼仪,唱着动听的歌谣,端着斟满酒水的杯子迎上来,向游客敬上美酒。欢快的歌声,香甜的美酒,朗朗的笑声,使人陶醉,让人兴奋!

2018年5月,麻陇彝族乡中心村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麻陇彝族乡中心村一隅(徐波 摄)

麻陇彝族乡为保护好、发掘好、利用好团山堡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通过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等手法,硬化社道600米,改建入户道路1.5公里,集中打造风貌农舍35户,新建村民活动场所1300平方米,新增太阳能路灯20盏,新绘壁画15幅,新栽各种树木、花卉2000余株。

2019年12月,麻陇彝族乡中心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3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麻陇彝族乡中心村团山堡民居(徐波 摄)

以前,麻陇彝族乡通往外界的是一条凹凸不平的土路,很不好走,遇到雨天,路面泥泞,湿滑不堪。

如今,宽敞的四级水泥公路修到了彝族村民家门口,制约乡村发展的“绊脚石”被踢开了。乡里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形成了以“徒步、自驾、露营、赛事”为一体的环山旅游线路。

2022年,麻陇彝族乡加快建设团结、创新、生态、富裕的最美彝乡。目前,37个重点工作和114项重点项目正在抓紧推进,新建产业路8.6公里,新建便民桥2座,新修蓄水池24口,新安装生产用水管道4400米。

我们驾驶爱车,从县城出发,沿着227国道转白楠路,用时100分钟,行程约67公里,轻松到达了麻陇彝族乡中心村。

麻陇彝族乡中心村寨彩门(袁征 摄)

一对巨大的油桃雕塑,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细下一打听,方知麻陇彝族乡境内最高点海拔3447米,最低点海拔1600米,大部分土地不适合种粮。乡里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启动实施了万亩优质油桃、万亩高山蔬菜、万亩晚熟芒果、万亩生态核桃、万头彝乡阿黑猪、万只麻陇五黑鸡“六个一万”工程,并开展中药材、澳洲坚果、魔芋、烤烟种植。目前,已种植优质油桃6000亩、晚熟芒果8620亩、优质烤烟3284亩、林下中药材500亩、澳洲坚果135亩、魔芋177亩。实现了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发展。

麻陇妞妞桃观景台(徐波 摄)

彝族同胞把自己心爱的女儿称为“妞妞”,而油桃是麻陇彝族乡的支柱产业之一。全乡种有白心油桃、黄心油桃等多个品种,年产量1.75万余吨,产值超3600余万元。于是,村民们把自己种出来的油桃亲切地称为“妞妞桃”。如今,“妞妞桃”不仅是麻陇的“摇钱树”“引力场”“新地标”,而且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桃”,推动了麻陇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生活在白坡山麓的彝家儿女,最清楚这里的致富之路该怎样走。乡里潜心包装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形成了一季度“樱花节”、二季度“妞妞桃节”、三季度“火把节”、四季度“彝族年”系列节庆品牌,拓宽了彝族村民增收致富渠道,提升了幸福指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醉美生态彝乡。仅2021年7月第3届麻陇彝族火把节,游客就突破2万人,微信、抖音等媒体关注和点赞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全乡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我们虽没有看到火把节的热闹场面,但在火把广场旁边的冬樱花园里,200余株冬樱花集中盛开,美景如画,仿佛在为我们燃起火把的烈焰。

麻陇彝族乡火把广场旁的冬樱花园(徐波 摄)

麻陇彝族乡火把广场十分宽敞,我们步入其中,宛若置身于一个微缩足球场,不禁回想起前不久上演的卡塔尔足球世界杯赛事!

2021年2月,麻陇彝族乡获评第5批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

麻陇彝族乡火把广场(袁征 摄)

在团山堡古村落,一位名叫沙德发的85岁彝族村民热情向我介绍,麻陇彝族乡发动村民巧妙运用坨坨肉、坨坨鸡、烤乳猪、烤全羊、彝家酸汤、彝家九大碗等美食,包装推出麻陇肚包肉、麻陇奶桑酒、麻陇野生菌等“麻陇十大臻品”。他特意将我带上他家的阁楼,让我一睹他家制作的特大肚包肉。

团山堡村民沙德发家的肚包肉(袁征 摄)

沙德发老人向我描绘道,每逢彝族年,村民们都会手工制作肚包肉。首先选择肥瘦相宜的生态猪五花肉,切成拳头大小的坨坨状,用花椒、木姜子、盐巴加以腌制。将猪肚清洗干净后,装进腌制好的五花肉缝合起来,缝口上用肠片粘好密封。先在室外通风的地方晾晒,然后悬挂在室内房梁上风干。3个月后,用中火煮40分钟即可食用。其肉味醇香、浓郁、鲜美,汤浓白如奶,口留余香,回味无穷。再配上彝家高山青菜和胡豆,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彝族人若用一个没打开过的肚包肉招待客人,那诚意相当于杀了一头小猪!

麻陇彝族乡将乡容村貌、家庭教育、环境保护、移风易俗、森林防火等正能量巧妙融入乡村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文明新风。

彝族村民们于2018年筹集投资210万元,在麻陇彝族乡的中心位置建起了一个风格迥异的姆陇广场。该广场占地面积2250平方米,以浮雕壁画的形式垒砌了少数民族文化墙,展示了彝族同胞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经典谚语,多方面诠释了彝族文化精髓。这个米易县首个彝族文化广场的落成,为活跃乡村各族居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理想平台。

麻陇彝族乡姆陇广场(徐波 摄)

几个村民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们,每到傍晚,火把广场和姆陇广场便热闹起来了。随着欢快音乐响起,彝族村民们陆续来到广场上,摆开队形,跳起舞蹈。孩子们成群结队在这里追逐嬉戏,老人们聚在一起闲话家常。乡里的彝族青年们常常穿上民族盛装,汇聚在姆龙广场上,载歌载舞,辞旧迎新,欢庆节日,欢庆丰收,欢庆家园风调雨顺,欢庆祖国繁荣昌盛……

米易县在麻陇彝族乡打造了一个米易县彝文化馆,馆内展示了各种农用工具、生活器具、民族传统服饰、首饰、刺绣等物品1000余件。每一件展品都蕴含着农耕时代彝族人民的智慧、文明,向参观者讲述着久远的故事。

建在麻陇彝族乡的米易县彝文化馆(袁征 摄)

乡里挂牌成立了米易县首个亚拉(尼罗)文化传习所,组织民间传承人开办尼罗语言、尼罗民歌、尼罗手工技能、尼罗风俗礼仪等知识讲座,进行文化的活态传续活动,营造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氛围。

2022年11月,麻陇彝族乡入选四川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

麻陇彝族乡亚拉(尼罗)文化传习所(徐波 摄)

常言道,音乐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麻陇彝族乡组建了8支业余文艺队伍,经常在乡村演出节目。乡里利用村级活动室,积极开展“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个民族舞蹈”等“四个一”活动,以此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

一位名叫沙陇的彝族干部,专门为麻陇彝族乡作词作曲,创作了第一首乡歌《姆陇谣》。 歌词中的“楠木河”“白坡山”“奶桑古树”等,都是麻陇的实景实物。

《姆陇谣》的传唱,极大提升了麻陇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让麻陇的山水人文之美走进了更多人的心间。

歌中唱道——

马背上驮着的太阳

托起姆陇赶马男人的希望

水缸里晃着的月亮

荡漾姆陇背水女人的梦想

马槽沟边

绿水青山

男人们的歌声

顶着太阳翻过山

楠木河啊

静静地流淌

女人们的思念

披着星星涉过河

白坡山下的桃花

一年一红艳

古老的山寨

一年一模样

恋姆陇唱姆陇

喝一杯阿妈的奶桑酒

醉了太阳醉了月亮

恋姆陇姆陇

唱一曲故乡的歌谣

唱了今天唱给明天

在这里,由衷地祝福:麻陇的花儿开不尽,麻陇的歌儿唱不完!

写于2023年1月10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袁 征 (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阆中,现居成都。退休前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