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传统村落】四川省第三批传统村落:德阳市旌阳区金锣桥村

作者: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办 发布时间:2021-11-29 16:33:13 浏览次数: 【字体:

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金锣桥村地处镇东北部,距镇政府4千米。据《中江县志·古迹志》载:“金锣治北,昔人夜见河内金锣一,每年霜降,鸣锣有声,今则杳然。”咸丰九年(1860年)在此地凯江上修石板桥一座,名曰金锣桥,因此,当地取名为金锣桥村。

民国时期,金锣桥村属中江县金锣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时为本乡第一耕作区,后实行组织军事化时为本乡第一营。1961年被命名为金锣大队管委会,“破四旧”时曾命名为“五一”大队,1968年又改名为“五一大队革命委员会”,1976年名为“五一大队管委会”,1980年地名普查又改为金锣村。

26527a38ee214d36a15e26260887bbca.png

2019年,全村有580户,共1505人,占全镇总人口8.3%。其中汉族1500人,占该村99.67%;少数民族5人,其具体是瑶族3人,羌族1人,壮族1人。2020年5月,与龙洞村合并,新村面积4.76平方千米,有1099户3100人,耕地面积2093亩,辖11个村民小组。

村内有黄府堰贡李协会、专合社各1个,狮子山果蔬协会、专合社各1个,种植家庭农场1个。金锣桥村物产丰富,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有水稻、玉米和油菜等。近年来,金锣桥村以民俗文化为基础,以花果植物为载体,发展绿色生态观光旅游业,打造特色经济,引领当地群众走上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2017年3月,金锣桥村入选四川省第三批传统村落。

2020年1月,金锣桥村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

特色特产

黄府堰贡李  黄府堰位于金锣桥村9组,当地成片栽种李树,形成以黄府堰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绵延10千米、宽2.5千米,共15万株的李树林带。黄府堰贡李,果实微扁圆形,中等大,顶点微凹,果面具白色果粉,果皮果肉皆为淡黄色,肉质致密,味甜而多汁。这种李子以离核,有微香,脆美可口,酸甜适度,细脆化渣而扬名川西,并因曾作为贡品进入宫廷,博得“贡李”之美誉。

九叶青花椒  九叶青花椒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7米,果实、果枝、叶子、种子均有香味。九叶青花椒以果实清香、麻味醇正而著称,皮厚,色青,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九叶青花椒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以及铜、铁、锌、锰、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花椒和花椒籽的含油量和出油率均较好。青花椒可入药,对慢性胃炎有显著疗效。在区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帮扶下,青花椒产业成为金锣桥村助推农民增收、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种植规模达1500余亩,种植户400余户,其中贫困户90余户,每亩收入7000余元,2020年总产值达100万元。

古迹古物

金锣古渡  1930年,《中江县志·“金锣古渡”津渡》碑记载:“金锣桥(渡),治北六十里,在金锣场。中、德、罗三县分界。”“金锣古渡”碑记载渡口为“万年古渡”,始置年代无考,“上通绵德,下达中潼”。古渡为川北三台等地盐贩挑夫去黄许、绵竹方向和德阳的必经渡口,过往客商络绎不绝,交通繁忙。自清代前期起,中江县在江右渡口火神庙设关置卡,向结帮而行出入边境的盐商、布商和其他商贩征税。1952年后,货物流通渠道改变,不再有结队长途贩运的商贩经过此地。江左渡口大桥下游100余米处,即金锣村3组的“金锣古渡”石碑前,此处旧时有观音殿及船会公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渡口由政府管理,经费由交通部门划拨。1953年春,渡口始改属罗江县通江乡,1959年归属旌阳区。1974年通江大桥建成,渡口废止。“金锣古渡”碑尚立于江左渡口原处。

e3b2fd8c6db54369aff1c3d530c845c2.png

凯江金锣桥  该桥原属中江,1953年始划归罗江县通江乡。桥在原中罗县界小河口以下四五十米的凯江上。旧时此处有浅滩,每年冬季,凯江水位下降,五月末至六月初的枯水季节,水深仅四五十厘米。清初此处即有连接两岸的多礅矮桥,桥宽约0.5米,距水面约0.4米。桥名金锣,始建年代久远不可考。江右靠岸一小段的桥面为石板;桥的江心及靠江左的大部分为圆木架设,每年夏秋涨洪水时被水冲没后,矮桥即不能使用,须待冬季水位下降,重架维修后方能使用。立于清乾隆年间的“金锣古渡”碑对此情况有所记载。大桥竣工后,凯江发大洪水,大桥中部及靠左岸的桥面,常被洪水淹没冲毁,屡修屡毁,因而仍保留渡船以备用。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在江左桥头建“镇江王爷楼”一座,上供镇江王爷,以求镇压水怪,免除水患,保护大桥。行人过往须从楼下经过,可在此歇憩,观望江景。1945年(民国34年),大桥的江心江左部分被冲毁6孔,未再修复。1950年冬,中江县金锣乡将损毁部分修复为木板大桥,并建有木护栏,甚壮观。1954年夏,金锣桥划归罗江县通江乡仅1年,木大桥又被洪水冲走,此后18年间,未再重修,仍用渡船。1973年修通江大桥时,其下游100余米处的金锣残桥被拆除。

洪家老宅  位于通江社区古街,坐东朝西,建筑面积251平方米,为砂土地面,全木结构,面阔五柱四间15.5米,进深15.4米。老宅为走马转角式结构,共两层,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悬山顶,小青瓦屋面,通高6.8米,是保留相对完整的清末民初老宅。它对研究当时的建筑结构提供了实物资料,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确定为区级文物点。

(本文原载《德阳名村名院》)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办
终审:朱丹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