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陈荣 张伟 ‖ 走过新皂镇古驿道:串起五千年绵阳“文明脉络”

作者:陈荣 张伟 来源:绵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9-01-26 13:57:00 浏览次数: 【字体:

牌坊耸立在新皂镇境内的古驿道上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新皂镇,旧称钟阳古镇,是古绵州军事重镇之一,境内有古金牛道新铺和皂角铺两个重要驿站。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抗战征调和后方秩序稳定,及战争动员等工作,当时的绵阳县政府把古驿道上的两个驿站“新铺”“皂角铺”各取一个首字,命名为“新皂”,新皂镇地名由此而来。

 新皂镇的古驿道现在大多已经湮灭,但当我们走过新皂镇境内古驿道一路的历史遗存,却发现这条古驿道把绵阳的文明脉络串联了起来,从边堆山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到2000年前的文学家扬雄在此苦读的读书台,再到百年前清代彰显妇女节孝的双石牌坊,穿越上下5000年,在古驿道两旁,一一为我们呈现。

探寻:找到比三星堆还早的

“远古绵阳人”

“北斗带云横,长天不肯明。乱山藏古驿,废垒认荒营。树暗疑无路,溪流时有声。一鞭残月影,催得马蹄轻。”这是清朝绵州知州文棨写的《月夜过新铺》,写出了新皂古驿道诗意的夜景。

 千年古蜀道金牛道,从成都出发,过新都、广汉,经罗江、金山进入绵阳境内的鸡鸣桥、新铺、皂角铺、石桥铺,从饮马渡过涪江,进入绵州城。新皂镇现在的石板驿道,是近期恢复铺设的,虽无岁月的沧桑,却能勾起我们对千年古驿道沧桑的追思。

“老百姓叫古驿道石板路,石板路宽约1.4米左右,石板相连横铺而成。由于鸡公车长年累月的碾压,路中间形成了深深的车辙印。我孩童时代就在这条石板路上行走、玩耍。”皂角铺社区82岁的杨绍勇老人回忆,1958年修建新皂电站需要大量石头,就地取材拆掉了长长的一段石板路,存在了上千年原汁原味的古驿道就这样一天天地“消失”了。

 边堆山,位于新皂镇皂角铺金牛古道一侧的赖家湾,是一座仅500米高、毫不起眼的小山丘。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山川志》载:“斗山,《旧治》治西十五里,山形如斗,一名鼓山。脉自安县南蜿蜒而来百余里,高耸江(安昌江)边上,上有乔木一株,远望如盖,人呼为边堆山。”

边堆山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

 正是这个小山丘,为我们窥见巴蜀土著文化,以及远古绵阳人使用新石器劳动狩猎的农耕文明,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

 据绵阳史志专家王志强介绍,1952年,修建宝成铁路时,在边堆山半坡二级台地上,俗称顶宝地,发现了约10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西南博物馆筹备处工作组初步考古探掘,出土了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凿、刮削器和红黑陶片。该批文物至今收藏于重庆市博物馆。1989年,四川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绵阳市博物馆先后两次对边堆山遗址进行发掘,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人齿和红烧土等标本数千件。此遗址被有关部门认为是古代巴蜀土著文化代表性遗址。考古专家认定,约5000年前,边堆山就有人类居住,从事农业与狩猎活动,比蜚声国内外的广汉三星堆,还要早上数百年。边堆山,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远古绵阳人最古老的聚居地之一。

探秘:淹没在岁月荒草间的

“扬雄读书台”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正是因为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这篇美文,子云亭得以名扬天下。子云亭,是后世人们对西汉文学家扬雄(字子云)读书台的称呼。但扬雄究竟在绵阳哪里读书,就是现在土生土长的绵阳人,恐怕也没有几个能够说出一个确切的地点。

绵阳子云亭

 前不久,我们遇到了新皂小学的黄成贵老师。黄成贵非常热爱家乡的历史文化,他利用业余时间对新皂的文化做过系统调查走访,写成了一本《千年古驿道新皂镇文史资料》,其中有一篇《古驿皂角铺扬雄读书地》。文章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论证位于金牛古驿道上的皂角铺,就是2000年前年扬雄在绵阳苦读的具体地点之一。

 黄成贵说,记载皂角铺为扬雄读书地之一的历史资料很多,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山川志》载:“玉屏山,治西南三十里,南乡七里地,今皂角铺。州牧费元龙题名云:古钟阳镇,其南不数里,扬子云读书台在焉,台下洗墨池,故迹犹存。在今东岳庙左竹林中,池水已涸。”这个记载,明确表述皂角铺为扬雄读书台,即子云亭。

 《直隶绵州志·山川志》又载:“子云读书台,州境有二,一在州西南三十里皂角铺……或曾侨寓左绵(西山观),后人即其所至之地,标名氏以志芳躅,皆事理所有。”这个记载,对绵阳西山亦为扬雄读书台,做了肯定的表述。

“扬子墨池何处寻?镇南修竹自森森。遗踪倩得山灵护,一任沧桑变古今。”清同治孝廉黄玉珍所写《寻洗墨池》诗,再现了皂角铺扬雄洗墨池当时的场景

 在黄成贵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新皂镇场镇附近的东岳庙,这里就是清代史书记载的扬雄读书台。黄成贵说,庙宇左边的竹林中,就是传说中扬雄的读书台和洗墨池,过去在这里挖掘出一个大的石缸,可能是洗墨池旧物,但后来不知所踪,洗毛笔的水流入下面一排的田里,附近村民至今都称该田为“洗墨田”,可见传承久远。黄成贵说,令人称奇的是,田边有一个小水塘,水不深,但终年不干,就是遇见大旱之年,其水塘仍是碧波荡漾。

探访:清代百年双牌坊

传承“优良乡风”

 新皂镇两个古驿铺之一的“新铺”旧址,位于新皂镇邱家庙村的新铺山梁上,其设立和商铺的兴起因晚于附近的皂角铺而得名。

 在新铺山梁的古驿道上,相隔200余米,巍然耸立着两座精美石牌坊。这两座石牌坊是为旌表出自一家的两位年轻丧夫的女性,对家庭不离不弃、对家人孝老爱亲的优秀品质而建,一位是祖母、一位是孙媳。历经百年风雨,两座石牌坊在千年古道上相互守望,为后人传递优秀中国传统文明而默默矗立。

“2012年12月,这两座牌坊同时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称高新区磨家镇境内北坊为一道坊,即唐陈氏节孝坊,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涪城新皂镇境内南坊为二道坊,即唐曾氏节孝坊,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唐陈氏26岁丧夫,矢志伺奉翁姑,不愧孝妇、贤母,守节孝到83岁去世。唐曾氏22岁寡居,守节30年而冰霜不渝,成就了一门双节。她们的举动为当地人尊礼尽孝做出了表率。”黄成贵说。

 据新皂镇政府一位干部介绍,由于历史优秀文化传承有序,尊老尽孝在新皂镇蔚然成风,五角堆村尹显友和刘家坪村赵银珍就是杰出代表。50岁的尹显友,其年迈的母亲已快80岁,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等十多种疾病,瘫卧在床。尹显友天天精心照顾老母,喂饭、洗身、换衣、倾倒大小便、喂药、打胰岛素,不分昼夜守护母亲,从来没有一句怨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赵银珍是一位79岁高龄老人,邻家老人罗儒清瘫痪在床需人照料,她主动伸出援手,罗儒清卧床数年,她为其挑水、做饭、像亲人一样照顾她,用真诚的关爱诠释了什么是邻居之间的义。

新皂千年古驿道梨花节

 每年春天,新皂镇都要在邱家庙村举办“驿路梨花”梨花节,数万游人行走在古驿道上,一边探寻“远古绵阳人”的故事,一边搜寻“扬雄读书台”遗址,一边观赏精美的双牌坊,在漫山遍野的梨花花海中,品味跨越5000年的历史文化魅力。

延伸阅读:新皂镇:千年古驿道上的一颗明珠

来源:绵阳日报


作者:陈荣 张伟

来源: 绵阳日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