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巴山背二歌
巴山背二哥
传唱范围及时间
巴山背二歌传唱于巴中市恩阳区等川北地区。
现存于陕西长安县兴教寺慈恩塔院内一块石碑上,有一幅宋代工匠仿原碑图刻的《玄奘取经图》,图中玄奘背经书所用的工具与今天巴山背二哥们所背的“背架”几乎一模一样。由此可推断巴山背二歌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唐代。
曲谱及歌词
离天只有三尺三
高高的大巴山,离天只有三尺三,
要想翻越巴山顶,只有背二哥的铁脚杆。
背上千斤翻巴山
背上千斤翻巴山,铁打腰杆都压弯,
打双赤脚路难走,七十二道脚不干。
亲生儿子不如它
拐扒子儿二尺八,上坡下坡离不得它。
过河踩水探探浅,亲生儿子不如它。
产生背景
巴山背二歌是随着巴山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的产生而产生。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从事长途背运的人叫“背老二”或“背二哥”,把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所唱的山歌叫“巴山背二歌”。
秦汉时境内有巴水(今通江河)、渝水(今南江河、巴河)纵贯全境,两河流域住居贝宗人,故这里又称“巴賨”“巴渝”地区。古老的賨人在米仓古道上,或背运粮草,或运输武器,或背运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物质交换。他们像马帮、驼帮一样组成庞大的背运队伍,往返于川陕两地。
主要特点
一是歌词特点。“巴山背二歌”的歌词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格律诗,其写作手法多用赋、比、兴。如,弯弯背架象条船,情哥背铁又背盐,鸡叫三道就起身,太阳落坡才团圆。
二是衬词特点。“巴山背二歌”的衬词除常用虚词作衬词外,还有像巴山其他民歌的衬词一样用实词作衬词,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特色之一。如果背二哥们自己歌唱自己的生活,其衬词往往有“贤友儿”“情兄儿”等,这类衬词指背二哥们相互打招呼;如果唱情人,其衬词则为“贤妹儿”或“情妹儿”。
国家级非遗名录“巴山背二歌”代表性传承人陈治华
三是音乐旋律特点。“巴山背二歌”的调式全都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其曲式结构大多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其唱腔高亢悠扬,能翻山越岭、穿云钻雾,结束时都有长气短叹的一声甩腔——“耶——嘿”。
(END)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巴中市恩阳区史志档案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