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四川】唐昌深处是崇宁‖刘向东
唐昌深处是崇宁
刘向东
2023年5月3日,“五一节”假期最后一天,约上华虎兄一起来到向往已久的唐昌古镇。在崇宁公园和先觉大哥“接上头”,又意外见到先武老师(我们在“不惟读书”群“认识”,但从未见过面),两位“主人”(现住彭州)带我们一起走进唐昌深处。
初闻崇宁
一个多月前的3月24日,四川省散文学会组织到彭州市桂花镇采风,我有幸参加。当晚住乡村酒店“陶香苑”,次日早起,见宣传栏介绍酒店后面还有一小游园,遂独自前往。
游园静谧清幽,未见一人。绕过照壁,不远处一座中式房屋,红柱青瓦,古色古香。房前一排展板吸引了我的目光,不由走近观看。展板上提到唐昌古镇,不禁诧异:唐昌不是在郫都区吗,怎么在彭州的桂花镇出现?接着往后看,疑问释然,原来唐昌和桂花以前属同一个县,这个县就是崇宁县。
崇宁县建县于唐仪凤二年(677),当时叫唐昌县,县治就在今郫都区唐昌镇。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改名崇宁县,清康熙七年(1668)并崇宁入郫县,雍正七年(1729)再置崇宁县。此后未变,直到20世纪的1958年撤销,其地盘划归郫县(今郫都区)、彭县(今彭州市)、灌县(今都江堰市)三地管辖。唐昌划给郫都,桂花划给彭州。崇宁建县史近一千三百年,是原川西平原最富裕的上五县“温(温江)、郫(郫县)、崇(崇宁)、新(新繁)、灌(灌县)”之一。
次日,经彭州市作协主席王方强介绍,认识先觉大哥。他就是原崇宁县人,解放前他家在唐昌还有房屋,解放后迁到桂花乡下居住。先觉大哥当过十九年的村支书,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却在退休后写出一本四十余万字的回忆录《脚印》。我由衷敬佩,向他索书,先觉大哥爽快答应,随后邮寄给我。
之前知道唐昌是一个古镇,想去,但一直没成行。这次知道了它不同于一般古镇的身世,又看了《脚印》,知道崇宁公园里的抗战纪念碑有先觉大哥父亲的名字,去唐昌的冲动强烈起来,拿起电话,和先觉大哥约好第二天上午十点在唐昌镇崇宁公园见面。
走进崇宁
走进崇宁公园北门,穿过一个圆形拱门,一座赭红色纪念碑矗立眼前,甚是醒目,这就是崇宁抗战纪念碑。
纪念碑建于1946年2月,碑身高3.8米,碑座高1.5米。碑身呈四边形,高耸挺拔,巍峨壮观。正面阴刻“崇宁县抗日胜利纪念碑”,风格雄劲浑厚,系当时的县长所书;背面阴刻“崇宁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右侧面阴刻“为民族尽大孝”;左侧面阴刻“为国尽大忠”。接着往下是碑座平台,略小于基脚,平整光滑,古朴典雅。右侧面阴刻“我武维扬”;左侧面阴刻“邦家之光”。
碑上字体均系楷书,笔锋流畅,字体工整,遒劲有力,雕琢精湛;石质坚硬,纹路清晰,历经近八十年的风雨沧桑,上面的字迹和花饰,尚保存完好。
这是当时崇宁县人民为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和抗日胜利而修建的纪念碑,它是川军抗日救国的历史见证。成都范围内现仅存两座民国时期修建的抗战胜利纪念碑(另一座在青白江区城厢镇)。
纪念碑后面约三四米开外有四个小石碑,45度角斜放地面,呈半圆形拱卫着纪念碑,这是为纪念崇宁县参加抗战的四位团级以上军官而立的。
先觉大哥带我们来到最右边一个石碑前,碑上的名字就是先觉大哥的父亲。上面刻文“万作孚(1913—1961年)崇宁县城关人,国民党陆军上校。1937年‘九·一八’事变后,报考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万作孚时任国民党23兵团第21军145师饶国华部作战参谋,开始了抗战生涯。他先后参加了广泗、芜湖、潜山、铜陵、湘赣等诸战役。1945年9月任苏州接受日本投降的受降官,参加了日军的受降仪式。1949年12月在大邑起义。”
这是一位真正的抗日英雄。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把来之前买的一束白色菊花轻轻放在碑前,和华虎兄一起三鞠躬,表达我们深深的缅怀之情。
《脚印》书中写道,万作孚八年抗战作战勇敢,身先士卒,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干城勋章”。因私自和新四军接触并在“皖南事变”中拖延执行命令,差一点被送上国民党军事法庭。遗憾的是解放后被划为“历史反革命分子”,1957年,被判刑八年,四年后死于狱中,年仅48岁。
纪念碑前有个不大的空坝,虽是上午,早已有一二十个中老年妇女沉浸在广场舞中。刚进来看到这个场面,第一反应觉得有点突兀,这么庄重肃穆的地方,怎么能跳广场舞呢?离开公园时改变了看法,看着大妈们欢乐的舞姿,幸福的表情,我想,当年的抗日英雄们的付出,不就是为了今天的国泰民安岁月静好吗。
阅读崇宁
公园附近就是文庙。
两天前在崇州罨画池文庙看到介绍,说四川现存文庙一共只有5座,罨画池文庙是成都地区唯一一座。想不到这么快就看到第二座,而且两座文庙相距并不遥远。只是唐昌文庙规模较小,现存建筑较少,只存泮池、泮桥、棂星门和大成殿了。
在中国古代,文庙一般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作为祭祀孔圣人的场所,所以也称孔庙;二是县学的学堂,也称为学宫,供本地学生读书之用。所以凡有文庙的地方,说明此地重视教育,自然文脉兴盛,人才如云。崇宁也不例外,西汉道学大师严君平、北宋禅宗圆悟、明代崇宁郡王朱悦尊、清末“一镇六翰林”等,一代接一代,将这里的人文底蕴打造得愈加丰厚。
文庙后面有一个广场,广场北端有四个汉白玉大理石,形状像一本翻开的书,上面刻着《唐昌赋》。先觉大哥父亲的名字再次出现:“……抗击倭寇之战,崇宁尤多爱国男儿……万作孚,无愧民族英雄。”
听说镇上有个明代的“梅花御井”至今仍在使用,我立即来了兴趣。据先觉大哥讲,朱元璋的第十一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后,将其子朱悦燇封为崇宁王,这个井就是崇宁王的宫中生活用井。因井口外开如梅花瓣,又是王府取水用井,就被称为“梅花御井”。此井现在在一户私人宅院中,我们穿过一个有“梅花井”三个字的灰砖拱门,进去后却没有找到井的具体位置,留下些许遗憾。
随后先觉大哥和先武老师带我们游览了大椿巷。大椿巷里的建筑基本都是民国风格,中西合璧,感觉与大邑县安仁镇的公馆相似,只是规模档次和知名度逊色一些。不过正因为知名度不高,这里游客稀少,正适合寻幽访古。小巷干净素雅,安静幽深,多数人家掩门闭户,庭院深深。灰砖青瓦,古韵浓浓,墙上雕刻精美,古朴沧桑,仿佛走进岁月的年轮,而不经意间,前面屋顶凌空伸出的紫色三角梅又将我拉回到现实中来。这种时空交错,今古穿越的体验独特奇妙,回味悠悠。
虽然没看到崇宁王的“梅花御井”,但最后一处景点“古城墙”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崇宁郡王的“王者之气”。原有城墙高一丈一尺,周围长三里多,东为朝阳门,南为南熏门,西为西直门,北为北拱门,可惜现在只有眼前这一段(也是后来重建的),其余只存遗迹了。城垣城垛都加有官帽檐,听先觉大哥讲,只有崇宁的城垛才能加官帽檐,因为崇宁王在这里,其他地方的城垛是不能加官帽檐的。以前城内外均有河流穿境而过,城墙下是曾经的西南马道,是古时候的战略防御通道及通商马道,如今的城墙根下已是美食街,里面有多家唐昌特有的“风吹吹”(当地人对火锅的特有称呼)。
站在城墙上,望着眼前大片的古民居建筑,仿佛看见从前崇宁县的喧嚣繁华。地处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良田沃野,水渠纵横,稻浪翻滚,丰衣足食。唐昌古镇商贾云集,物资充沛,街市热闹,公馆林立,人文厚重,富甲一方。
正遥想间,先觉大哥说,走,回彭州吃午饭,遂闲步下墙。
唐昌古镇不同于之前去过的众多古镇,没有一般古镇“石板路旁木板房”的标配,但却有一般古镇没有的文庙、公园、里巷、公馆、大院、城墙等。因为这里原本就是崇宁县县治所在,而且持续了一千多年,直到六十五年前才撤销。
崇宁就像一颗明珠遗落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了。千年繁华落尽,如今隐逸尘世。
唐昌深处是崇宁,我还会再来,梅花御井、翰林院、文昌宫巷、卖卜巷、梁家大院、肖公馆……一个个人文古迹、故事传说,等着我去慢慢阅读,细细品味,静静打捞。
来源:行脚成都
作者:刘向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