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美丽四川】川西秘境——丹巴党岭‖袁征

作者:袁 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1-07 14:19:03 浏览次数:9391 【字体:

川西秘境——丹巴党岭

袁 征

一座海拔5470米、终年积雪、陡峭险峻、雄奇壮美的山峰,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西北部拔地而起,直刺云天。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人们娓娓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为丹巴县平添了一道别具韵味的风景线。这座大雪山,名叫党岭山。

党岭山(甘孜州委组织部 供图)

战国时期,丹巴属古蜀国。

秦代,为蜀郡边徼。

汉代,属西羌。

隋朝,为嘉良夷。

唐朝,属羁縻金川州。

元代,分属威、茂二州。

明代,分属西安行都指挥使司、金川寺。

民国元年(1912),取丹东、巴底、巴旺汉文首字,建立丹巴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10月,红四方面军建立丹巴县苏维埃政府,辖7区49个乡村级苏维埃。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丹巴县属西康屯垦区。

1950年11月,隶属西康藏族自治区。

1955年3月,隶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州。

1955年9月,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丹巴县城一隅(潘建 摄)

丹巴县辖14个乡1个镇2个街道,根据第7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49872人。

丹巴县境内峰峦叠嶂,峡谷幽深,东西宽86.9公里,南北长105.7公里。最高海拔5820米,最低海拔1700米。

丹巴县日照充足,年无霜期316天,年降水6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2℃。山顶与河谷气温相差24℃以上。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路会结冰。

党岭山(图片来源:甘孜日报)

丹巴县土地总面积5649平方公里,林地358.5万亩,草地228.3万亩,耕地11万亩,其他用地249.6万亩。

丹巴县地处长江上游,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溪沟密布。大金川河、小金川、革什扎河、东谷河在县城附近汇入大渡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77.12万千瓦,可开发量327.5万千瓦。

丹巴县大渡河(何刚 摄)

丹巴县境内蕴藏丰富的高品位易开发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铂、镍、云母等。

丹巴县植被有草本植物342种,木本植物57科119属223种,药用植物有227种。

丹巴县有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30余种,省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

丹巴牦牛谷(小竹 摄)

丹巴县地热资源丰富,有30余处地热露点。

丹巴县名优特产主要有石榴、苹果、蜂蜜等。

丹巴县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属嘉绒支系,称“绒巴”。他们讲嘉绒话,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大都已汉化。

距丹巴县城约26公里的巴底乡有一片山谷,由无数漂亮的藏寨相连而成,被称为丹巴美人谷。

巴县美女如云。每年10月,县里都要举行选美节。

丹巴姑娘(丹巴县委宣传部 供图)

丹巴县自古以来有过嘉绒藏年的习俗。嘉绒年是纪念驱魔降妖英雄阿尼各尔东而沿袭下来的节日,既有别于藏历年,又不同于内地春节。

丹巴县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民间舞蹈以丹巴锅庄、弓剑舞最具特色。丹巴锅庄豪迈明快,舞姿活泼,一般在节日庆典、婚宴等时举行。

丹巴锅庄(图片来源:甘孜旅游)

丹巴藏戏的藏语名为“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多是神话故事。

嘉绒藏族服饰多是用氆氇、呢子、毛料等上品料制作,衣领、袖口等处镶有水獭皮、豹皮,均用金丝缎镶边。着装一般分为盛装和便装,用于不同的季节和场合。

身着嘉绒藏族服饰的丹巴居民(图片来源:嘉绒圣土•马尔康文化网)

丹巴县素有“千碉之国”的美誉,古碉楼分布于全县15个乡镇181个行政村,共562座。古碉楼平面有4角、5角、8角、13角。一般高20米,最高达50米。建筑材料采用山石、粘泥、木头等。形式各异,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6年,丹巴古碉楼被列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巴古碉楼(四川民族学院 供图)

距丹巴县城约8公里处,分布着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藏寨,居住着嘉绒藏族140余户。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叠叠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放眼望去,卡帕玛群峰就像一位慈母敞开宽大温柔胸襟,任凭山寨安然躺在怀中。

丹巴藏寨(图片来源:丹巴宣传)

丹巴县大小金川汇合处突兀着一座墨尔多山。这是嘉绒藏族文化中心,民族英雄的象征。站在山巅,向东可望见峨眉金顶,向西可遥视卫藏冈底斯雪山,俯首可览8条银色的河流。河水就像洁白的哈达,缠绕着56座美丽的山峦,象征和见证着祖国56个民族的团结和友好。

墨尔多山(丹巴县委宣传部 供图)

在丹巴县城约100公里的丹东乡西北部,坐落着一个被群山环抱的莫斯卡村。这是一个总面积1370公顷的旅游区,被称为丹东莫斯卡。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山奇、石怪、水美、林幽、云媚,是人与动物和谐生存的典型地区。莫斯卡金龙寺里珍藏有许多《格萨尔王传》的人物石板刻画。

2020年1月,丹巴县入选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

2020年3月,入选中国青年乐业百佳县和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2020年6月,入选“第2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2月,入选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名单。

2021年12月,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表彰为四川省第3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1年,入选四川省省级生态县候选名单。

丹巴县城一隅(敏捷 摄)

常言道,心之所系,情之所依。在笔者看来,丹巴县有一个更为耀眼夺目之点,这便是耸立在距县城西北约68公里处的党岭山。

党岭山横亘在丹巴县与道孚县之间,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南北走向。主峰夏羌拉,藏语意为“美女神仙山”,海拔5470米。主峰周围林立着28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雪峰,形成了群峰簇拥,雪山相连,气势磅礴的景象。

相传,一千多年前蒙古铁骑颠覆了西夏王朝。西夏一部分党项人南逃避难经过丹巴,定居在一座大雪山下。由此,人们把这座大雪山称为党岭山。

党岭山(图片来源:甘孜日报)

党岭山几乎保留着原始的模样。圣洁如玉的雪山、丰富多彩的原始森林、明如宝镜的高山湖泊、地毯一样恨不得满地打滚的草甸等,层层递进,构成了自然原始的生态画卷。这是一个集嘉绒藏族风情体验、观光、登山、科考、徒步探险、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特大型综合性山岳型风景旅游胜地。

前些年,这里还是一个不为众人知晓的秘境之地。随着大量户外游记、旅游攻略、新闻推荐的出现,逐渐被世人关注。来过党岭山风景区的游客,无不称赞这里是“第二个九寨沟”。

党岭山风景区内坐落着一个党岭村,隶属于丹巴县边耳乡。整个村子安静祥和,没有嘈杂的汽笛声,没有酒店,没有餐馆,没有商场,就像一个藏匿于深山之中的世外桃源。来这里观光、游览、探险的游客,全都入住在村民家里。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来说,这里是欣赏丹巴乡土民居、了解嘉绒藏族风俗人情的一个不可多得的窗口,这种体验尤为值得珍惜。

党岭村一隅(遇见 摄)

党岭村的村民们非常淳朴,热情好客。他们把家里的卧室、客厅、院落等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给游客以宾至如归的感觉。游人们品尝醇厚浓郁的酸奶和嘉绒藏族独有的食物,味蕾便被充分调动起来。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坐在门前,眺望远处被烟雾环绕的高山峡谷,惬意到了极致。远离城市的喧闹,潜心当一回藏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仿佛回到了最原始的模样。

潺潺小溪本来就亮点纷呈,诗意盎然。然而,将党岭山的美景一览入怀,才是此地溪水的神功所在。

水本来就灵动,党岭山偏偏将自己脚下的溪水延伸出了多种多样的形态。它们名为海子,实际就是湖泊。大小30多个海子星罗棋布般散落在原始森林中,美得令人陶醉。

葫芦海处在几十座雪峰包围之中,海拔约4200米。这是第四纪冰川退缩后形成的高原堰塞湖,形如葫芦。湖泊清透平静,美妙倒影奇光异色。湖中有鱼儿游来游去,常有香獐等动物到湖边饮水。雄鹰在长空翱翔,盘旋在雪花雾气云海蓝天下。海子的侧畔,一株株红杉挺拔而遒劲,茂密而干练的针叶由绿变红。远处群峰簇拥,那是横断山之大雪山绵延的山脉,终年积雪。雾雪菲菲中不时显现出苍茫和峥嵘,裸露出清纯而动人的肌肤,似利剑直插苍穹。

甲依拉措,又叫牛奶海,位于丹巴与道孚之间的七美乡,海拔4100米,距党岭村7公里。从村子徒步出发,抵达湖边大约需2小时。相对于其他海子,它显得特别安静。就算是天气不好,也足以让人心旷神怡。目前,涉足这个海子的游客不多。不过,它的可接近性比葫芦海更好,属于小众中的秘境。

甲依拉措(爱旅 摄)

卓雍措是葫芦海的邻居,又名大海子。它比葫芦海名气小,少有人去。途中没有明显的标识,只能沿着若隐若现的人畜足迹行走,或请当地向导带路前往。它形同一钩弯月,面积庞大。以纯净的翠绿色为基调,宛若一幅水墨画,与蓝天白云和谐交融。似一位与世无争的隐士,又似一位姝丽温婉的静女。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事外,尘世间的一切喧嚣与杂念都荡然殆尽。

卓雍措(巍行 摄)

在党岭山下,几十个泉眼热浪喷涌,形成一处处绝妙之景。这些泉眼有的默默无闻,静静地把一方水土打造成喀斯特岩溶地貌。有的一刻不停地发出声响,提醒行人它的存在。还有的一个劲儿往外喷射水花,溅得七零八落,不甘寂寞似的绽放自己最美的笑颜。最有名的党岭温泉有两处:一处是硫黄味浓的木日插曲,藏语意为火药澡塘;另一处是周围有一大草坪的布卡插曲,藏语意为草坪澡塘。两处温泉均位于党岭村南约4公里,温泉水终年不断,昼夜流量最高达3000余吨。泉水的出水口温度最高可达75摄氏度,经化验,此泉属重碳酸钠型中性优质医疗热矿泉,内含多种矿物质,对神经痛、胃肠病、糖尿病、关节炎等有奇特疗效。

党岭温泉(穆翔 摄)

每年5—6月,党岭山间的杜鹃花盛开了。它们红得鲜艳,远看像上苍笔下的绚烂画卷,融入了对生命的热爱。

7—9月,党岭山间的森林褪去旧衣,穿上翠碧的新衣,绿得发亮。与四川盆地其他地方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

从10月上旬开始,党岭山便笼罩在一片璀璨的秋色之中。从谷底到山巅,各种变叶植物褪去翠绿,黄得绚烂。一树引领,满沟呼应,将党岭山景区装点得分外妖娆。雄奇壮美的雪峰、缓缓流淌的清溪、星罗棋布的海子、漫山遍野的彩铃交相辉映。行走其间,呼吸深秋的气息,叫人直想落泪、狂叫。

丹巴党岭秋色(图片来源:甲居藏寨)

党岭山虽然美不胜收,但是,真正要徒步从山上翻越过去,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党岭山高耸云天,险象环生。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时而冰雹骤降,时而飞雪漫天,时而雪壁崩塌。上下山路程长达约百公里,行走在山路上,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山谷。当地老百姓有的把党岭山称作“神仙山”,意思是除了神仙,就连高原上最矫健的雄鹰也飞不过去。有的称党岭山为“万年雪山”,意思是说山上的皑皑白雪是万年积成的,并且万年也不会不融化。有的更加直白,干脆称党岭山是“鬼门关”。

那些勇于探险的游客全副武装徒步翻越了党岭山后,心灵受到一次无与伦比的震撼,进而引发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深敬畏。

党岭山垭口(浪涯 摄)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北上抗日时,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分批翻越了号称“万年雪山”的党岭山,被称为红军长征中“在最寒冷的季节、爬得最高、路程最远”的行动。

1935年6月,朱德总司令迈开“铁脚杆”,闯过了这道“鬼门关”。

红军在翻越这座大雪山时,衣着单薄,缺粮少食,缺医少药,许多战士牺牲在途中。红军走后,党岭村苏维埃政府组织人员将红军遗体埋葬在党岭山下,称之为红军坟。至今在党岭山间,还保留着许多完好的红军石刻标语。

党岭山(图片来源:丹巴宣传)

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的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长征时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文书、译电员的李布德,1934年4月作诗《夜过党岭山》:

红军长征举世鲜,铁流夜过党岭山。

巍巍群峰银龙舞,英雄大战鬼门关。

弥漫瘴雾何所惧,北上抗日志更坚。

登上山巅红旗扬,喜看东方破晓天。

党岭山(图片来源:甘孜旅游)

笔者父亲袁学邦在《岁月的追思》一书中写道:“山上没有道路,在行军中,要求人跟着牦牛的足迹走,后面的人跟着前面人的脚印走。前脚站稳后再换后脚,务求步步踩稳。行军时不能打盹儿,不能掉队,不能坐下来休息。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经过一夜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在拂晓前到达了党领山顶。”“我们借着黎明前的晨光,互相之间可以模模糊糊看到彼此的面孔。只见人人的脸色乌黑发紫,非常难看。”“这时,只听后面传来口令,先头部队停下来,让中央首长走前面。过了一会儿,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康克清同志以及随从人员从后面走了过来。我这是头一次见到朱总司令,他的面容是那样的慈祥可亲,我情不自禁地向朱总司令行了一个军礼,并说了一声总司令好!朱总司令在我面前停下来,笑着对大伙说,党岭山真是一个鬼门关啊!不过,鬼门关也挡不住我们的铁脚杆和革命意志!听了朱总司令的讲话,我们大家热烈地鼓起掌来!”

诗人们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我不会写诗,但我由衷赞叹:

党岭山,你是英雄的山!

党岭山,你是壮美的山!

党岭山,你是金山银山!

写于2023年10月18日

参考资料:

1.丹巴县地情,四川省情网.

2.木子果果,《党岭徒步|川西非去不可的小众徒步线路》,知乎,2023年5月9日.

3.《高秀英过雪山穿的防滑钉鞋|红色文物中的长征》,扬子晚报,2023年5月9日.

4.创想华侨城,《这位挂职干部,把宝贵经验根植在这片大地》,人民日报,2022年5月18日.

5.《走,去党岭》,花儿说事,2022年3月17日.

6.《北渡大渡河,红军长征翻越雪山走出草地,没做第二个“石达开”》,风华绝代铁憨憨,2022年1月4日.

7.甘孜州委组织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最高雪山》,雪域先锋网,2021年3月18日.

8.中国旅行,《党岭—户外徒步者的天堂,一个上帝打翻调色盘的地方》,马蜂窝,2020年9月5日.

9.川西户外旅游,《党岭七彩童话-莫斯卡追逐高原雪猪子—深度川西旅行》,马蜂窝,2020年9月4日.

10.《人间五月芳菲尽,党岭山花始盛开》,车友报,2018年5月3日.

11.龙铮,《雪山草地战友情——忆我的母亲孟瑜》,方志四川,2016年10月25日.

12.袁学邦,《岁月的追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13.《丹巴古碉》,百度百科.

14.《墨尔多山》,百度百科.

15.《丹巴县》,百度百科.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袁 征(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阆中,现居成都。退休前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