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四川】沱江明珠:内江市白马镇‖刘德元
沱江明珠
内江市白马镇
刘德元
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旧称白马庙、茂市镇。
白马镇地处沱江中游右岸、内江市市中区西南侧,距内江市主城区12公里,东与交通镇交壤,西与永安镇连界,南与龙门镇毗邻,北与靖民镇、全安镇相依,隔沱江与东兴区椑木镇相望。
白马镇“白马”雕塑(图片来源:大千社区)
白马镇是四川省第一批“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2014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镇,2020年7月入选2017—2019国家卫生乡镇。截至2022年,白马镇总面积47.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6.3万人。
白马发电厂远眺(邱学东 摄)
建置沿革
白马镇建置时间不可考。但据《新唐书·地理志》资州内江县条载:“内江。隋开皇元年易中江县置。有盐”。这里的“易”,即中江县改内江县。唐李吉甫编修的《元和郡县志》载:“县南二十里黄市有盐井26口,民得采漉……”这里的“县”,也指内江县(今内江市市中区),“黄石”即今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黄石乡,也就是今天的白马镇(镇乡一体化)。据此可知,“黄石”(白马)之名,至迟在唐代的时候就已出现。
白马庙节孝牌坊(邱学东 摄)
白马镇临江而建,因庙而兴,应该说,先有庙,后有镇,白马庙、茂市镇均指白马镇。清道光《内江县志要》卷一:“茂市镇名白马庙,西南三十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白马镇数易其名,初为黄市乡,继为茂市乡,1937年改为仁茂乡,1942年撤乡建镇,名茂市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内江县市划分,茂市镇归内江市管辖,更名白马镇公所。1952年民主建政时,复名白马镇,1958年为白马人民公社,1962年镇社划分,再易白马镇。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改名向阳镇,1977年又复白马镇。1985年撤销内江地区,设立地级内江市,同时设立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属内江市市中区,至今无变化。
白马庙遗迹(邱学东 摄)
盐糖兴镇
盐是人们生活必需品。盐业不仅是政府的重要税源,也能带动一个地方经济乃至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位于沱江右岸、内江至自流井古盐道〔清代,资州(资中)至叙府(宜宾)的官道(又称古盐道、南大路)〕上的黄石井,以盐、糖名世,盛极一时。
白马镇的历史源头在黄石。黄石因黄石井而得名,黄石的盐井开采已有两千年历史。《元和郡县志》载:“县(内江)南二十里黄市(今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黄石乡)有盐井二十六口……”民国《内江县志·矿产》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曾在黄市设盐课司,清初继开有三元井、黄市井……” 1994年版《内江县志》载:“清末民初,黄石井盐卤渐枯,盐井遂废,黄石井地名保留至今。”
白马镇恩波广场(图片来源:内江日报融媒体)
上述史志,均言黄石产盐,具体产量、销渠不详。但可以说明的是,内江白马镇确实因盐而兴。
明清易鼎后,白马域内以甘蔗种植为业。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福建人曾达一从福建引进甘蔗品种和制糖技术到内江,地点即为今内江市市中区沱江镇梁家坝村,包括今黄石乡、白马乡在内的白马镇片区,因此,白马镇亦成为内江近代甘蔗生产及糖业加工的经济重镇。另据考,白马镇经营糖房第一人是钟荣谱。钟荣谱,广东兴宁人,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十九年(1754)到内江茂市镇定居,以甘蔗为原料开设糖房漏棚。从曾达一到钟荣谱两位从沿海迁内的外乡人,先后均选择茂市镇为甘蔗种植基地,其落担发迹的共同点是,均以种蔗制糖为业,获得成功后,大面积在镇域乃至全县以及沱江流域推广发展,成为影响一方的经济名人,对白马镇的兴起和经济发展居功至伟。
白马镇远眺(邱学东 摄)
据史志资料记载,民国7年(1918),内江县有糖厂1400余家,漏棚1000多家,常驻内江的蔗糖运销业200余家。这些蔗糖运销业以货易货,依仗水路沱江之便,运出白糖、黄糖、冰糖,输入粮油、烟酒、木材。
民国时期,内江县赫赫有名的沱江三镇,即东兴镇、椑木镇、茂市镇,犹如分布在沱江两岸呈“Ω”字形的“三星拱月”,拱卫着内江县城,并锁定全县糖品“集、疏、运”三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加速内自公路(内江至自流井)建设,至年底建成通车,为此,国民党军政部在茂市镇设燃料酒精厂,利用蔗渣生产酒精,为抗战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步的是,茂市镇以沱江水路运输为主要物流的趋势逐渐改由陆路,汽车穿镇而过,以路代街,食糖交易旺盛,街面商店增多,镇域经济得到发展。民国31年(1942),川康区食糖专卖局在茂市镇设立办事处,指导这一地区糖制品营销及糖税征管。台湾研究蔗糖的学者陈祥云教授在其《民国时期蔗糖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论文中,将盛名已极的茂市镇糖业及酒精业放在全流域糖市作比较研究后,给茂市镇(今白马镇)糖酒经济及文化的发展给予历史定位。
绵泸高铁白马北站(图片来源:内江日报融媒体)
1952年11月,内江专区将白马镇原国民党军政部燃料酒精厂改造为半机械化糖厂,原内江酒精厂改名为四川省国营茂市糖厂(简称“茂糖”),茂糖虽仍生产酒精,但其产品以食糖为主。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白马镇农业生产仍以甘蔗种植为主,内江第二大糖厂——茂市糖厂直到2002年才破产。
交通强镇
白马镇地处沱江中游,水路上溯内江县城10公里,下行自贡富顺90公里。陆路有资州至自流井盐道。古代,四川自流井的盐运主要有两条通道:一条是船运直下釜溪河经沱江进入长江,另一条就是由人力运输,从自流井经白马、内江到资州,即官称“盐道”,民间称“石板大路”。明清时期至1937年,白马镇主要交通依靠水路,沱江干流环绕域内石庙村、石盘村、黄石乡、司马桥至白马镇奔腾向南,经自贡富顺到泸州境内汇入长江。沱江白马段建有甘蔗和粮运水码头4座。
绵泸高铁内江沱江大桥(邱学东 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原内自(古盐道)的基础上,建成内自(内江至自流井)公路,全长47公里。公路穿镇而过,以路代街。1956年3月,内江至宜宾铁路建设开工,1958年通车。内宜铁路起于内江站,至白马镇出境,镇境内长9公里。
截至2023年初,境内绵泸高铁、内六铁路、省道206纵穿全境,设有内宜高速、内威荣高速、内江绕城高速出入口,高铁白马北站可实现10分钟到自贡市,半小时到泸州市,1小时内可通达成都、重庆。镇境实现村村通公路,市级道路为新增“十里休闲廊”旅游线路。
人文历史
白马镇亦是历史古镇,境内有廻澜石、月蹊墓、司马桥、古牌坊、白马庙等众多人文古迹。
廻澜石是坐落于沱江白马镇段江口的一块巨石。明清时期,沱江白马段河道宽阔,每到洪水季节,波浪滔天,阻碍航道,毁民房,淹道路。相传清道光年间,一苏姓道长云游到此,观风水,使法术,运来一块巨石置于江边,从此江水遇石廻澜,在此拐了一个大弯,过往船只,临江民房、道路不再为水患所困。邑人苏鸣冈《江石》云:“江有孤石,冬出水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水至迴澜如蟒,行船莫上,行船莫下。”苏鸣冈,乾隆丙午科举人,知山东馆陶县,临行前书“廻澜”两个擘窠大字,命人勒之于石。“迴澜”二字历数百年大浪淘沙,仍清晰可见。迴澜石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是研究沱江内江段水文历史的重要依据。今设围栏保护。
沱江廻澜石(邱学东 摄)
月蹊墓即阴武卿墓。阴武卿(1526—1588),字定夫,号月蹊,内江白马庙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历任南京户部主事、陕西布政使、南京工部、兵部尚书等职(《明史》有传)。阴武卿为官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抗倭名将俞大猷幕僚。万历十六年(1588)七月卒于南京,终年62岁。旋经水路运至白马安葬。
司马桥位于内自路白马段9公里处,建于明代。但明代职官序列并无司马一职,仅因此桥较为古老,故人称司马桥。于桥不远,在白马镇关圣路,有一座保存十分完好的古牌坊。铭文表明,该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为“旌表太学士苏鸣鹤之妻,邑庠生苏墉之母王氏节孝坊”(苏鸣鹤与上述苏鸣冈系伯仲弟兄)。牌坊由60余块巨大的青石砌成,通高11米、宽7.4米、座长8.4米,由4根两人才合抱的方形石柱支撑着二三层的体积。石柱东西两面,由两对石象和石狮踞守。二三层各有一对麒麟,雕刻十分精美。顶端凸显三龙盘绕,阴刻楷书“圣旨”二字,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在白马镇街上,至今保存较好的寺庙有本地人建的白马庙、青龙寺、兴国寺和福建人建的文昌宫等。其中,文昌宫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民国时期,中共重庆市委派工作人员以僧人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一度成为中共地下党内江特支与自贡特支的交通联络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昌宫曾为镇政府所在地,20世纪60年代为白马新民川剧团所有。该团是著名的川剧“资阳河流派”体系之一,剧团名家荟萃,名噪一时。
《元和郡县图志》
红色文化
白马镇人杰地灵,走出了革命烈士、红军时期四川省委代理书记廖恩波。
廖恩波(1901—1935),原名廖承永,又名廖昔昆,廖坤,内江白马庙人。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内江中学读书期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被选为县学生联合会负责人。同年夏,考入四川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机械专业,被选为成都内江旅省同学会会长。领导成都学生运动,先后任校学生会主席、四川省学生联合会执行部主任。1925年参与领导成都“五卅运动”,任成都国民外交后援会总务主任。1926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同年从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被派往自流井开展工人运动,任中共自流井特支组织委员,后担任特支书记。1927年春,领导了自流井盐场工人大罢工。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在川南、川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29年2月,任中共川西特委组织部部长,积极恢复川西地区党的组织。1930年8月,成立中共川西行动委员会,仍任组织部部长。10月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发动了广汉兵变,不久失败。1931年夏,任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部长。1933年8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代理书记,组织领导四川省党组织调整工作。同年10月,赴红都瑞金。1934年1月,参加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同月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同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江西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秘书。1935年3月,随赣南党政军机关突围,途中同刘伯坚等5人一起被俘。1935年3月11日,于江西省大庚县城被国民党杀害。今白马镇周家大院有廖恩波烈士故居。政府在白马锦江路边修建“恩波广场”以示纪念。
白马孩子剧团。抗日战争时期,内江县是抗日宣传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1938年3月,年仅15岁就读内江沱江中学的白马庙人温余波,返乡参加盐糖之乡人士组织的“救济灾民募捐游艺会”演出活动,受到当地学生欢迎。其后,十余名学生联名向温余波写信,希望有自己的学生剧团,并力荐温为团长。白马镇孩子们的动向,引起中共内江特支注意,派出吴汝羽、谢碧芳、钟宝珊等人参与筹划。1938年9月24日,在白马镇组织成立了一支由30多名孩子组成的小小剧团,这便是抗战时期有名的“内江孩子剧团”,其中年龄最大的温余波(15岁)为团长。这些小小宣传员在团长温余波带领下,奔走于内江城乡,远去成都、重庆,以独唱、联唱、舞蹈、金钱板、莲花落及抗日小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演出如《放下你的鞭子》《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等抗日剧目,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孩子们在内江、成都演出期间,受到在川组织“献金运动”的冯玉祥将军亲切接见。时内江、成都等各报刊多辟专栏报道演出盛况,影响深远。诗人秦光银在诗集《秦光银诗选》中收录了一首献给内江孩子剧团的诗,“有群小英雄,壮志宏又红……”(《中国共产党内江县历史·抗日战争时期》)。
白马电厂
白马电厂位于内江城南约9公里的沱江右岸,距内(江)宜(宾)铁路白马庙火车站2.3公里,内宜公路从电厂生活区通过,交通方便,是国家电网的中枢点。
为支援西南建设特别是解决四川省会成都市的用电问题,1958年,国家计经委同意在内江市白马镇的沱江边筹建一座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即白马电厂,初装机9800千瓦。该厂一期建设工程从1960年1月动工,至1962年2月,1号机组建成发电。另3组因当时国家资金紧缺,设备就地封存缓建。1963年8月,国家水电部批准将原封存缓建的2号、3号机组进行续建,投入资金3433万元,由西南电建三公司以扩大承包方式承建,至1967年1月建成运行,并网发电。白马电厂系川南电力系统之首,对四川三线建设用电发挥了巨大作用。
1983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经国家能源局批准,白马电厂再次扩建,列为四川省的全国重点建设项目,总装机容量2×20万千瓦。该厂扩建主体工程于1985年8月动工,1993年建成并网。截至1995年,白马电厂总装机容量6005万千瓦。机组工程系国家“八五”重点环保科技攻关项目。工程主体采用芬兰奥斯龙公司的410吨时的循环流化床锅炉,配国产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当时,该锅炉是亚洲同类型容量最大的锅炉。使用该套装置能大大减轻用高硫煤发电时的环境污染,投产后取得明显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2年12月,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成立五大发电集团,白马电厂并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更名为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内江发电总厂,装机总容量70万千瓦,职工2600人,属国家大型企业、四川省主力火力发电厂之一。总厂下辖白马发电厂、高坝发电厂、内江电力修造厂和内江电力实业(集团)公司。
2005年,内江发电总厂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全国人民贡献电力智慧。
结 语
如今,白马镇以白马电厂为依托,产业集聚发展迅猛,辖区内规划建设有内江国际物流港、内江高新区白马园区、白马电力产业园、内江市市中区节能环保集中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完善,7所公立学校、2所医疗卫生机构、2个养老机构满足日常需求,中行、工行、农行、建行、邮行、信用社6家金融机构网点完备便捷,道路硬化、供水、供气率均达到100%,建有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工业污水处理厂2座、燃气配送站各1座。自然和文旅资源较丰富,水系主要由沱江、益民溪、古堰溪“一江两溪”组成,现状植被以农作物为主,青龙寺、兴国寺、苏王氏节孝坊、回澜水文题记石刻等历史文化古迹保存较好,红色文化以革命烈士、省委代理书记廖恩波等为代表。近年来,白马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条件,相继取得“省级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卫生乡镇”等荣誉。
参考资料:
1.《白马镇》,内江市市中区人民政府网.
2.李建友编著,《内江旧闻录·盐糖兴镇白马庙》.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德元(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