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美丽四川】四川大学倾力研究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袁征

作者:袁 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05 13:52:01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大学倾力研究

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袁 征

在成都市的繁华地段上,坐落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的校训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个校训既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还巧妙地嵌入了该校的简称——川大。

四川大学(图源:四川大学网)

倘若把“川大”二字反转过来读,人们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长江和黄河的壮美景象。这两条奔流在祖国辽阔疆域上的大江大河,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引以为豪的“大川”。每当谈及长江和黄河时,音乐爱好者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吟唱起《我的祖国》《长江之歌》《黄河颂》来。

从本义上看,“川”是指河流、水道。当降水或地下水汇聚成势后,便在重力作用下呈现出涌动状态。

延伸来看,但凡有河流的地方必定有洼地和平原。所以,“川”也指平坦的地带。

有人把“川”比作大地的动脉,认为那些世世代代滋润大地、哺育众生的大江大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从地名上看,“川”是四川省的简称。北宋咸平四年(1001),今四川省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有人不禁感叹:“川之大者,乃大江大河也。四川大学从诞生那天起,就与长江黄河结缘了!”

黄河和长江流域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水温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早在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华夏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几十个强大王朝,其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区都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

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同样产生在这里。

为此,人们将黄河和长江视作华夏文明的摇篮,称她们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自西向东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

宜宾市南溪区“长江第一湾”(罗平 摄,图源:四川日报)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先后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万平方公里。

2022年10月17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拍摄的黄河九曲第一湾景色(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图源:川观新闻)

长江和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在流经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境内时,便分手告别了。

从四川大学的校门口出发,驱车向川西高原行驶约400公里,司乘人员便可在红原县境内看到一道名叫查真梁子的山梁。这道山梁虽其貌不扬,它却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山梁的两侧,一边是黄河水系的白河,另一边是长江水系的梭磨河。

红原县查真梁子上的黄河长江分水岭石碑(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红原县是196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县域面积8400平方公里。周恩来总理亲自为红原县命名,意为这里是红军长征时走过的大草原。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走过了今红原县境内的一大片遍布沼泽的草地。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环境最险恶、进行斗争最悲壮的区域之一,也是党和红军摆脱困境,打通北上道路,胜利实现历史转折的重要地带之一。

红原县日干乔大沼泽(图源:阿坝州那点事儿)

四川省既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地。

在四川省境内,96%以上的水系汇于长江。单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来看,其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12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达8891万千瓦,富集程度居世界之最。

尽管四川境内的黄河流域只占黄河全流域总面积的2.4%,但是,四川省仍然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核心腹地、若尔盖草原湿地和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两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乡,形成了九曲黄河的第一个大转弯。它以大度、平和的姿态展露于世,表现了黄河的“宁静致远”之美。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黄河九曲第一湾(图源:新华网)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的黄龙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2023年5月,该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之一。

黄龙五彩池(姜跃斌 摄,图源:四川日报)

长江沿岸的川西平原,孕育了三星堆、金沙等古蜀文化遗址。

长江流域内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目前中国西部地区最富活力和生机的增长极。

“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穿行在成渝两地(图源:新华社)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作为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核心省份,四川在全国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建设、水能资源开发、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是新时代四川承担的历史任务和国家使命。

2023年7月25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四川视察,明确提出四川“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了推进这项系统工程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寻求新突破。

近年来,四川大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思考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问题。

2016年8月19日至22日,四川大学等单位承办的第6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代表川大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就我国各类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运行、安全与应急管理技术研究、工程防灾减灾技术创新、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的最新前沿、推动岩土力学与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等,发表了演讲。

2016年9月1日,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16届全国水利量测技术综合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期间,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建辉作了特邀报告。

2019年9月16日至19日,四川大学在成都承办了第14届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及年轻科研工作者齐聚一堂,交流经验,分享知识,共同促进世界河流泥沙问题研究和治理实践的进步发展。四川大学教授、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林鹏智主持了会议。

四川大学教授、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林鹏智主持第14届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图源:四川大学网)

2020年11月28至29日,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携手多家机构,在都江堰市召开第19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论坛。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及科幻世界杂志社等近30个高校与科研机构100多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展开学术研讨。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徐新建,副教授梁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赵靓、郭一璇、刘芷言、李静玮、邱硕、朱海琳等参加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2022年5月18日,四川大学与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科研合作协议在成都签约。四川大学副校长侯太平、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武梅、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王红宁,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首席专家王小丹等专家团队,石渠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刘泽等参加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上,侯太平表示,石渠县委、县政府对生态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科研课题的决策部署,是促成石渠与川大成功合作的重要机遇。希望通过此次战略合作,推动石渠有害生物等相关方面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和新成绩,为加强石渠草原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2022年5月18日,四川大学副校长侯太平参加四川大学与石渠县科研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图源:石渠县人民政府网)

签约仪式上,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王红宁在介绍该院的基本情况后,希望依托科研合作协议在石渠规划建立国家级野外生物监测站,为石渠在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有害生物调查与治理等方面研发取得切实有效的成果。

四川大学与石渠县科研合作签约仪式(图源:四川大学网)

2022年8月3日,四川大学与石渠县共建的川大石渠工作站正式揭牌并投入运行。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作为工作站的技术支撑单位,依托工作站开展长期科学研究工作,探索高寒高海拔地区草地有害生物防治措施,有效提高植被盖度,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揭牌仪式后,与会人员参观了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在石渠县德荣玛乡建立的6000亩“四川大学草地鼠害控制及生态修复应用示范基地”,并就鼠害防治原理、成效和未来研究方向开展深入交流。

四川大学草地鼠害控制及生态修复应用示范基地(图源:四川大学网)

2022年11月18日,四川大学承办的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6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唯临以《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为题作了专题报告。

2022年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唯临在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学术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图源: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网)

2023年10月16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四川省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名单。其中,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玲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系统构建及政策支撑体系研究》获批立项。邓玲教授的重大项目拟采用场景创新和系统集成方法,以功能体系为核心,探索如何构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体系,并回答构建这个体系所需要的政策支撑。

四川省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是现阶段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最具权威性的项目类别。邓玲教授申报的项目得以立项,标志着以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为代表的“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学派”的研究更上一层楼,有助于师生组建团队对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诸多问题作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更广阔的研究。

2024年3月27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向四川大学发来成果证明。该公文函件表明,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玲报送的《尽快编制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相关规划的建议》,被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采纳编发《重要成果专报》并报送省领导参阅,得到省长黄强的肯定性批示。

2024年4月8日,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彬彬做客四川日报,就四川如何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努力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实现新突破等问题,系统回答了社会各界关切。

王彬彬教授指出,治理长江黄河是历朝历代治国安邦的大事,也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子孙相继的“接力工程”。长江黄河流经四川的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既有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等生态脆弱区域,又有乌蒙山区、甘孜阿坝等经济欠发达区域,还是多民族聚居区域。在这样的条件下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需要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协调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流域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需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在高水平保护的基础上推进高质量发展,带动沿岸地区尤其是脱贫地区共同富裕。需要完善“一盘棋”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制度体系,健全评估、监督、追责制度,深化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工作机制,提升河湖长制的组织效能,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发力、省市县上下联动的体制机制。需要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因势利导打造绿色发展高地,以绿色智慧建设数字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谱写长江黄河文明现代篇章。

前不久,年近八旬的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玲率领《长江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屏障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课题组赴杭州学习“千万工程”,赴丽水考察学习“乡村面貌改善”经验,赴大港头镇考察学习乡村振兴经验,赴丽水考察学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赴丽水青田县考察学习“河权改革”经验,赴青田县考察学习稻鱼共生系统。

邓玲教授(中)与丽水青田县章村乡基层干部就“河权改革”展开讨论(图源:泸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成都委员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四川大学倾力研究构筑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体现了该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服务。相信这一举动必将取得喜人成效,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写于2024年4月22日

参考资料:

1.《四川如何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四川日报电子报,2024年4月8日。

2.《邓玲教授获批“2023年四川省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23年10月23日。

3.李书简、丁柳柳、梁昭,《我院徐新建教授等参加第19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论坛并作主题发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0年12月1日。

4.《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2年11月21日。

5.《四川大学石渠工作站揭牌运行》,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2年8月5日。

6.《四川大学与石渠县在蓉举行科研合作签约仪式》,石渠县人民政府网站,2022年5月18日。

7.《第十四届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9月23日。

8.《第六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隆重召开》,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16年9月15日。

9.《第十六届全国水利量测技术综合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9月2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袁 征(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阆中,现居成都。退休前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