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读陈家桅杆
那日去(成都)温江,在朋友的引领下,偶然到了一处心仪之所———陈家桅杆。先前不曾想到,在离成都近在咫尺的温江郊境还隐藏着如此佳妙的宝地胜迹。
陈家桅杆号称西蜀第一宗祠,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扩建于清同治三年,占地九千九百九十平方米。来此参观后发现,这简直是一处幽静独特的集宗祠、书院、住宅、园林于一体的综合型庭院式建筑,深感不虚此行!
院前,最先吸引人视线的,当数两根高耸入云的白石“桅杆”。据导游介绍,这并非是真实的桅杆,而是一种功名的象征。“桅杆"顶端有方形石斗,寓含“魁星点斗”之意。这原是清代皇室给考取“进士”以上的仕子及有功之臣赏赐的一种殊荣标志。“桅杆”又有单双之分,只有功名等级达到最高者才能在宅院前竖立“双桅杆”。“双桅杆”含有“才高八斗”的寓意,一代文豪郭沫若对它有过高度的诗文评价:“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家桅杆,后来成为显赫庭院的代名词,它代表的是一座兴建于清代的京宦归隐宅园,也是川西平原现存规模最大且保留完整的私宅建筑。当地人传说,这陈氏主人早年因救驾有功,享有皇家殊荣。陈宗典和陈登俊父子二人从京城卸官返蜀后,隐匿于温江寿安乡天鹅村,因不忘京华圣恩,筑双华表于正门前,每日叩拜以示孝忠。乡民不明就里,纷纷称其为“桅杆”。随后,当我看到院内那用汉白玉精制的满汉文皇帝圣旨碑,上书着有关护驾及恩典赏赐内容文字,就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我与文友渐次进入巧布大小的十二院落,目光所接,但见其宅院飞檐翘角、雄奇壮丽:照壁、祭台华美宏阔;彩画、符号神秘难测;诗词雕刻精妙绝伦:更兼小桥流水、回廊亭阁,花木簇簇,庭院深深,大有让人叹为“观止”之感。据说,整个建筑,凝聚了陈氏主人八年的心血。人事沧桑,现陈家桅杆业已经历两个世纪,实为隐藏在蜀中乡间的一大传奇,堪为川西一绝!
我读陈家桅杆,透过岁月的悠深邃道,仿佛看到主人的雅然情志。如“翠柏山房”,实为书房,其布局设计突出典雅,四壁有名人书画石刻,书房三间内置凤雕书案、楠木书柜,既是主人传道、授业、解惑之所,也是读书、吟诗、作画、弹琴、对弈之处。这让人感觉到,陈氏父子隐归后的生活过得多么安静而闲逸。真可谓“就屋安梅绕泉种竹,临风舒锦负旭钞书”。
我读陈家桅杆,还看到主人的淡泊心态。忠孝祠内的碑刻记载了陈氏家族历经三次迁徙,最终辗转至温江寿安的情景。陈氏父子当年救驾有功,享受浩荡皇恩,但他俩不望升迁,也不留恋帝京和热衷于名利与权势,而是远遁出京,来到川西乡间荒野之地筑屋而居,于此休养生息世代永不迁移。这种淡泊名利、安于修养的人生态度,在今人看来也属不易,何况在当时封建等级制的社会背景下更是难得,真令我佩服。世人都说要淡泊名利清正做人,但在等级制的物质社会里又有几人能做得到呢?
这座宗祠修建在修竹茂林之中,两院蝉联,以红黑二色相衬,不仅美观大方,还给人带来一种阴阳平衡、安定祥和之感。后照壁上所书:“莫以岁云暮,当极观太无,早回头,勿忘旧路,遥天远,乐还本始初。”有人说,读此语能感觉到主人归隐乡间,既有看破红尘,又有依恋京城生活的矛盾心理。我看未必如此,其中是否也隐含有叶落归根或反朴归真之意呢?看那花厅门楣上横联书写的“爱吾卢”(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卢”)、“亭云馆”字迹,不正是显现出此意来了么?
后庭花园,是主人将青城山全景完全浓缩打造而成的。可见主人对道教圣地青城山情有独钟。但他并不直接选址青城山造宅,而是在距离青城山十多公里处的平地落户,这是何意?我想,主人的本意并不在直接参禅入道,而是在不离人间烟火,要“大隐隐于市”了。观风云变幻中的苔痕陈迹,它仿佛仍在述说着主人昔日的境况与心事。
书刻在大厅壁上的一首诗文,我感到全然表达了主人当年的真实情思。其诗云:“春花开得早,夏蝉枝头噪。黄叶飘飘秋来了,白雪纷纷冬又到。叹人生容易老,到不如早清闲乐逍遥。虽不能成仙了道,亦不至混俗滔滔。”此诗意境佳美,情明志朗,大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风雅。《归去来兮辞》重在表达诗人的归隐闲适生活和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之情,而此诗则重在抒发人生易老和应清心乐观、不流于俗的养生之道。读罢更被主人的高雅情致所感染,不禁感怀一首:“陈家祠院今犹存,双立桅杆高入云。无意前来寻旧迹,有心展转觅高情。功名成就离京地,利禄不图归乡林。读罢主人言志诗方知雅淡最真纯!”
偶读陈家桅杆,感觉它就是一篇雅秀韵足的美文,一幅清淡古朴的国画,令人陶醉,兴味无穷。
(作者单位:四川省政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