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四川盆景漫话

作者:朱蓉 发布时间:2011-02-15 15:39:00 浏览次数: 【字体:

盆景为再现自然的艺术品,汉代已有雏型,唐宋时始盛,明清以来,中国盆景逐步发展繁荣,并分出三大流派:四川盆景与岭南、江浙两派盆景。

四川盆景主要是成都盆景。相传唐代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时,在新繁建园林,制盆景,官吏士绅争先效法,风行一时。但四川最早最直接的盆景当推宋代苏洵的“木假山”,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及苏轼、苏辙将“木假山”带赴汴京,据苏洵《木假山记》,此木假山为三峰对峙,梅尧臣及以后的陆游等观赏后纷纷写诗以赞。明清时四川盆景便见繁荣,每值成都青羊宫花会期间,川中各县即送来盆景,相互比美。清代云天和,为成都有名的盆景和花木大师,负责布置成都四十八道衙门的盆景、花木。其时官府好以花木作装饰,而民间公馆、店铺和士绅之家,也以摆设盆景、花木为时尚。

四川盆景,从明代起转向树桩盆景,山水盆景则不为人们重视,至清代依然。清代成都山水盆景,都为“缸山”,缸内配山,山上布树并置一些点缀物。至民国时,“缸山”盆景除配上黄杨、虎耳草、土地庙等外,多用桐油石灰塑造“渔樵耕读”和“二十四孝”的传统意境。

从民国初年起,官府摆设盆景、花木有所减少,而民间反而兴盛。虽战乱迭起,四川盆景还是有所发展,成都青羊宫花会时人们仍然互相交流作品,追求盆景艺术。艺人纪成久甚至在崇庆太平场河畔苦苦研究树桩盆景近20年。20世纪40年代以后,成都赏玩盆景的人越来越多,有钱人家多喜摆上一两件,以示风雅。当时家藏盆景上百件者就近百户,最著名的是黄希成、黄晴岩、陈益庭、王国章、文天龙等,微型盆景收集者刘雄也很有名。

建国以后四川盆景空前繁荣,在全国颇有影响,独具特色。其桩头盆景(又叫古桩),多以孤树为主体;不配山石,古雅奇特,悬根露节,盘根错节,以蟠扎技艺见长;山水盆景更有较大发展,1952年成都李忠玉、冯灌文、王明文等人将树桩与日本水石相结合,将盆景推向“移天缩地,盆立大千”的境界,山水盆景兴起,波及全国。四川山水盆景,多以瘦、漏、奇、皱之石为之,不用人物、桥亭等点缀物,仅以竹、树、水配合,咫尺盆间,缩聚万里之景,展现巴山蜀水的幽秀险雄,令人惊叹不已。近年来盆景艺术家制作的“秀挹三峨”、“青城天下幽”、“蜀江水碧蜀山青”、“剑门雄关”、“巫山十二峰”等作品,蜚声国内。

盆景在四川深受人们喜爱,现在一般家庭都喜欢摆设盆景,美化环境,并将盆景作为贵礼相赠。而各地公园等处也展出盆景,供人观赏,成都百花潭公园、文化公园、杜甫草堂等公园的盆景,更为引人注目,游人如同徜徉于巴蜀山水之中。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