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华西协合大学建筑群考察

作者:张丽萍 郭 勇 来源: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4-03-14 14:31:00 浏览次数: 【字体:

[内容摘要] 20世纪初,基督教大学建筑兴起“中国式新建筑”潮流,位于四川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创立“中西合式”建筑,拉开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复兴序幕。其主要建筑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十年间兴建落成,繁荣时期逾百幢,保存至今十余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凝固纪念,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 基督教大学建筑;华西协合大学;华西坝建筑群 

20世纪初,在基督教大学建筑中兴起了“中国式新建筑”的潮流,北至燕京,东至圣约翰,西至华西,南到岭南,中有金陵,虽然分布在南北不同地域,却都采用了“中国式”建筑的风格。作为实体的基督教大学早已消失,但作为实物遗存的建筑,则镌刻着这些大学曾经的历史“记忆”,具有文化象征和文物保护的双重价值。在这些建筑中,华西协合大学的样式、风格,在当时就被奉为典范,当代学术界称其为“开创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复兴的先河”。

一、校园设计规划

1905年,在成都的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决议在四川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华西协合大学。一所位处四川的西式大学,采用什么样的建筑风格,是西式,还是中式,曾是创始者苦思冥想的问题。新式大学建筑在四川并无先例,可资借鉴的只有欧美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范例,考虑到僻处内陆的成都,对外来文化向来敏感,如果采用传统建筑样式,或许可消减民众的反感。论辩从1907年持续到1911年,最终达成“东方化的西式建筑”的共识。

华西协合大学全校图样由英国罗楚礼(Fred Rowntree,1860-1927)设计绘制。1912年,学校当局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公开征集校园设计的标的,这样大规模的公开招投标,实属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次,从这个层面讲华西协合大学开了先河。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刚刚重组的伦敦Ferd Rowntree & Sons事务所以独特的建筑规划设计,在四个竞标者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四川成都华西协合大学的竞标。在理事部的邀请下,罗楚礼与兄弟John Rowntree于1913年来华,先到北京考察北方官式建筑,中国屋顶的表现力打动了他,再来成都对川西建筑和校园基地进行测量和研究,在结束中国之行后,又取道日本考察了东洋建筑,并从日本人手中获得大量北京紫禁城的建筑图片,据说此人是以贿赂进入皇宫拍照的。

罗氏在逗留成都的三个星期里,敏锐意识到其所设计的大学,将是华西地区的一个样板和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本省最优秀学子将在这里完成学业,而不必远道欧美”。因此“审度地势,精心设计,创为中西合璧式,在我国大学中树立新范,为沟通东西文化之象征。”[[1]]由罗氏设计的约20幢中西结合的建筑蓝图,没有照搬西方希腊神庙或哥特式教堂建筑模式,而是颇有远见、颇得人心地依照中国传统的建筑原理:平衡、对称,尤其在外观上,着力表现中国特色, “其结果是中国人和西方人都喜欢” [[2]]。

校址所在地位处成都南城墙之外的锦江之滨,系古代名苑“中园”旧地,由于大学的兴建得名华西坝。华西坝基督教大学社区,浸染着欧美化的生活情调,不到欧美,也如同到欧美。其校舍建筑、园林景观、人文生态等,形成特殊的文化空间。时人对华西坝的西洋风景作了这样的描绘:“坝上小楼房星罗棋布,全是西式小别墅,往往还自带小草坪,围以花木藤蔓。洋教士、洋婆子、洋娃娃一把逍遥椅坐在草坪上,看书报,晒太阳,真够惬意。这样的生态在成都当年,另有风致。”[[3]]  

建校伊始,开创者们就非常重视园林规划建设,道路的修筑、树木的种植,与校舍兴建几乎是同时的。南北向的建筑中轴线横贯整个校园,东西向的大道与之相交,俨然一个安放在坝上的十字架。校园南北干道、东西道路,成为当年成都最平坦、宽阔的道路。道路两旁栽种了适宜成都气候、土壤的当地的,或西洋的树木。一些西洋的树木,如法国梧桐,便由西教士从国外移植而来。校园的绿茵草坪,尤具西方特色,每个学舍都有自己的花园、草坪。加之足球、网球等运动项目随洋人而来,运动场亦在华西坝落地生根,建有绿茵运动广场八处。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西坝已远近闻名,时称“校园清旷,草色如茵,花光似锦,不只是成都的名胜,亦令西南学府、四方人士所神往。”[[4]]

华西坝基督教社区,在成都城市近代化中起过示范作用,如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四川大吏杨森,就曾为华西坝浓厚的西洋生活所感染,在他任四川省长时,效仿华西校园的体育运动,1925年在成都倡导召开了首届省城运动会,华西校园建设,也给过他很大的启发。加拿大传教士、华西外籍教授黄思礼(L.C.Walmsley)在他的著述中曾这样描述20世纪20年代杨森在成都的市政改良:“当杨森做四川省长时,他努力使这个城市现代化。他加宽街道,修建他曾在华西大学校园内看过的马路,引进黄包车,以及其他的改进措施。”[[5]]

二、修建、成型

罗氏“中西合式”的设计,使中国工匠可沿用已经成熟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施工方式。而建筑材料,则大部分取自当地——在成都南门外的窑厂定制砖瓦,伐自西部高山的木材,顺江漂运到锦江码头,石灰石则从岷江上游河岸采集,但是建筑用的铁钉、玻璃等,则从汉口、上海以及国外,长途贩运而来。

在大学修建过程中,先后担任建筑总监的是几位加拿大籍工程师。首任建筑总监李克忠(R. Raymord)有多年的在华经历,对川西建筑体味颇深,他是实现罗楚礼蓝图的先行者。继任建筑总监叶溶清(E. L. Abrey),则从1910年起负责校园建设达18年之久。此后,建筑总监为苏继贤(W. G. Small,人称“苏木匠”),从1928-1950年担任建筑总工程师,由他设计了大学的后期建筑,如在罗氏方案的基础上设计医牙科楼,后又设计了大学新医院等建筑,他在成都的代表作还有哥特式风格、时赞“第一堂”的四圣祠福音堂。

在单体建筑中,工程师们将“中国风”发扬光大。事务所(又名怀德堂)可谓华西坝建筑中最重要的大厦,系校务中枢机构所在,俗称华西的“白宫”。该楼中国风格韵味浓厚,大门入口中部矗立着一中式门楼,前廊上伫立着8根红色园柱,其梁架结构系采用四川地方建筑特色的穿斗式……整座建筑在外观上尽力渲染中国色彩,在内部却又融入西式风格,西式壁炉、西洋花卉,而且怀德堂二楼竟是教堂,这些都是让外国人喜欢的。又如,由罗氏设计,经李克忠改造,由四川工匠发挥的万德门(1920年),不仅建筑手法更为熟练,中西混杂的建筑形式十分壮观,其建筑细部处理独出心裁,带有浓郁的四川传统建筑的地方特色。再如,1928年建成的医牙科楼是医科和牙科的教学基地,是西南地区现代医学教育的发源地。大门信道上的石匾上,雕刻着象征西方医学的蛇杖和蕴涵中医学医理的太极八卦图。

现存华西坝古建筑多为1925年前后十年间兴建落成,最终建成有重要建筑如教学楼、学舍、医院、礼堂等20余幢,学生宿舍10余所,教员住宅150余所。在千亩校地上,这群“宫殿式的建筑”,错落有致,按中国顺序原理,平衡对称,既有地域风格,又呈西洋异彩,技术细腻、工艺精致。20世纪90年代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组织建筑专家对华西建筑进行鉴定考察,在“鉴定结论”中指出:事务所、图书馆、女子学院、广益学舍等10幢建筑,是近代西方建筑技术逐渐传入中国,最早在成都修建的一片校舍之一,“是难得的一部分建筑,其中不失为当时的优秀作品,为国家保护的近代建筑。”[[6]]

三、中后期建筑及现代保护

20世纪30年代后,华西协合大学又陆续修建了一些建筑。抗战时期“五大学”[[7]]聚会华西坝,由四大学合资兴建的化学楼在1941年竣工。1944年竣工的大学新医院,规模宏大,房间共二千余间,走道长三里许,外观青砖灰瓦,覆盖以风格多样的屋顶形式。1949年建成新礼堂,该建筑覆以造型十分复杂的中国重檐歇山屋顶,装饰的中国传统彩画富丽堂煌,整个建筑是西式教堂平面与中式外观的完美结合,也是近代成都建筑中最后一个高质量的作品。

华西坝建筑不仅得到几代人的精心维护,而且历来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1960年成都市人民南路工程所需,万德门从原址迁建到现大学东区,一砖一瓦,均按原貌重建,这座精美别致的楼房得以保存下来。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建设部将华西近代建筑列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之一;2001年3月成都市公布的首批文物建筑,华西坝建筑群有八幢教学楼列名其中;2002年12月由四川省政府批准列为四川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由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华西坝还被列入成都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重点保护项目之一,由于它中西文化的价值,专门整治了校园周边环境,打造出大学路文化一条街。

早在华西协合大学时期,校方就设立有建筑维修基金,作为校舍的岁修经费,使大学保持面貌如新。出于对华西精神的传承、对历史遗产的保护,自20世纪90 年代中期起,学校对华西坝古建筑实行了五年维修制,拨付巨款,聘请能工巧匠,对各幢大楼进行维修和保养。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华西坝建筑群部分建筑损毁,有的成为危楼,国家拨专款维修,并于2009年底完成维修。同时,校园内所有非老建筑风格的大楼(建国后修建),经过加以屋顶、门楼、外墙等改建,使之与老建筑风格协调一致。

四、总结

近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华西等教会大学建筑曾评价说:“此数处建筑中,颇呈露出其设计人对我国建筑之缺乏了解”,“均注重外形的摹仿”,“四角翘起的中国式屋顶,勉强生硬的加在一座洋楼上”……廖廖数语,寓意自现。相比之下,梁思成在钦佩燕京之时,还流露对华西的轻慢,特别举出,“如协和医学院与华西大学,仅以洋房而冠以中式屋顶而已。至如燕京大学,则颇能表现我国建筑之特征,其建筑师Murphy,以外人而臻此,亦堪称道” [[8]]。亦褒亦贬,蕴于字里行间。离开古典建筑审美的范畴,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审视,基督教学校率先将中国古典形式(飞檐、斗拱等)嵌入西洋建筑,及至将中式屋顶与洋楼结为一体,创新出“中西合璧”之建筑风格,开创我国近代中国古典建筑的复兴。这些建筑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远远超过建筑自身的使用价值。”[[9]]并且,这类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发展、绵延至今。

中西合式建筑有比华西协合大学更早的实例,如圣约翰大学怀施堂(1894年)、岭南大学马丁堂(1905年)在更早的时间就采用了中式风格,但是以“中西合式”作为整体风格,且规模宏大,华西协合大学应称得上开了先河,当不愧为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复兴的源头 [[10]]。它的样式、风格,在当时就被奉为典范,被认为在中国独一无二,并且也被中国其他大学所采用。

参考文献:


[[1]] 《华西协合大学概况》,1950年1月出版。

[[2]]  [美]周忠信:《华西协合大学(1910-1935)》(英文版),成都华英书局,1936年,第59页。

[[3]] 李祖桢:《坝上风光今何处》,载《龙门阵》1987年2期,第116-167页。

[[4]] 《联合办学纪念碑文》,四川大学档案馆藏: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档案•XZ。

[[5]] [加]黄思礼:《华西协合大学》(英文版),第21页。

[[6]] 《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对华西坝建筑的鉴定意见》,四川大学档案馆藏:华西医科大学档案·1990·XZ·15。

[[7]] 抗日战争时期,多所基督教院校内迁华西坝,人们习惯称这一时期为抗战“五大学联合办学时期”。五大学在1942年秋以前指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华西大学,1942年后指华西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

[[8]] 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载《梁思成文集》卷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9]] 董黎:《教会大学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兴》,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70-71页。

[[10]] 董黎:《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校园的建设理念与规划模式—以华西协合大学为例》,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9期,2006年9月,第81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

来源: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