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剑南老街

发布时间:2014-07-22 08:28:00 浏览次数: 【字体:

老街位于剑南镇春溢街至胜利街之间,一里多长。原为小南街,多为平房,实则是棚户区。自从剑南春“天益老号”酿酒作坊遗址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为彰显剑南春的久远历史,剑南春集团公司斥资1.5亿元打造了这条明清风格的古街,并且有意识地将古戏台、关帝庙、绵竹年画融入这条老街之中,无形中提升了这条老街的文化含金量,使“酒乡画城”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诠释。

老街区破旧立新,在当今可谓是个潮流。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古街和文殊坊街区,都是成功的范例。

文化这玩意,得讲究点阳春白雪,得回归传统,得慢一点,如此则是文化的魅力。以喝茶为例,喝茶重在一个品字,“一杯为之品,两杯则是解渴之物,三杯便是牛饮”。玩到极致就玩出了文化,玩出了品味,那一番眼花缭乱的程序操作下来,可能性急的人早就拂袖而去了。可见文化就是磨练人心性的一个途径。

老街古戏台前方的院坝里,左右两边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式椅子,可谓占尽地利。对于戏迷来说,这当然是件好事,站着或者蹲着看戏,那味道可不好受。现在演员唱戏都配有麦克,嗓子一开,那些抑扬顿挫的唱腔就从音响里流淌出来,在院坝里回荡,因此有些戏迷干脆就坐在了古戏台斜对面关帝庙正殿的台阶上,照样听得如痴如醉。

古戏台上演出了许多折子戏,比较熟悉的有《定军山》《三娘教子》和《铡美案》。唱戏的都是原绵竹川剧团演员及一些票友,他们平日都在人民公园杨锐广场的回廊里唱戏,只不过没有开脸着戏服,俗称摆围鼓(川剧座唱),但唱念做打丝毫也不马虎,锣鼓弦子更是有板有眼。每逢下午摆围鼓,戏迷们都慕名而来,围得水泄不通,他们跟着演员哼着熟悉的唱词,似乎自己也完成了一次帝王将相般的穿越。戏迷们的喝彩叫好声,让演员们唱得更加带劲儿。久而久之,演员们的川戏唱得更好了,一批戏迷也过足了戏瘾。古戏台上铿锵锣鼓一响,演员们就开始粉墨登场,戏迷们的眼睛都齐刷刷地盯着台上演员的举手投足,嘴里念念有词,似乎自己也是个角儿一样。

川戏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数百年来滋养着蜀地百姓的生活。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在舞台上轮番上演,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乃至真善美等理念深蕴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蜀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不就达成了文化“以文化人”的目的吗?

戏台各地都有,但剑南老街的古戏台堪称精美绝伦。古戏台建于明代,呈斗拱形结构,飞檐翘角,动感明显,充分展示了传统建筑的雍容华贵,让老街增色不少。古戏台原址在今兴隆镇仁圣村的上帝宫山门殿前,是庙会时唱戏的地方,曾经是川西最精致的戏台,可惜在1951年,因为修建粮仓被拆毁了,基址至今依稀可辨。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先生1910年在绵竹游历时,拍摄了古戏台照片,如今的古戏台就是根据威尔逊的照片进行复原修建。

绵竹属于川西平原的一部分,自古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其文化基因跟成都一脉相承。老百姓特别注重享受一种闲适的文化,喝喝茶、听听戏、晒晒太阳,或者下下棋、看看书、喝喝酒、聊聊诗歌、聊聊年画,或者叫上一杯茶,躺在茶坊的躺椅上打个盹,一下午的时间就这样慢悠悠地溜走了。他们觉得,这才是生活。

在剑南老街有一茶坊,名紫岩书院。初看是一个普通的茶坊,其实大有乾坤:紫岩书院在绵竹历史上地位颇高,是绵竹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的读书地,其声名完全可与驰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媲美,其原址就是今绵竹紫岩雨润中学。如今借助于“紫岩书院”这块牌子,将这里打造为绵竹文化集散地,书院的左边是个大厅,每到周末,这里就会举办公益文化讲座,邀请绵竹文化届的一些大腕儿和外地来的高士开讲。看客们只需要花费十块茶钱,就可以在家门口听到绵竹人的“百家讲坛”,就可以享受一场本土文化盛宴。书院的右边是书吧和书画展示区,闲了累了到这里来,翻翻闲书,如果看上了本土书画家的作品,不妨请回家去,也算是“蓬荜生辉”了。

绵竹作协在古戏台广场还举行了第二届绵竹金秋诗会。成都、德阳、绵阳等地的文朋诗友一百多人聚会在古戏台前,朗诵诗歌,阐述自己的诗观,真是群贤毕至、盛况空前。和川戏相比,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诗歌显得更加小众化,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于诗歌的热情。今年,他们将举办“酒神诗歌节”,据说规模、档次和影响力都将超过前两届。

除了文学和戏曲,在以古戏台为核心的剑南老街上,你还可以感受到茶文化、关帝文化、三国文化、白酒酿造文化、酒吧文化和绵竹年画文化等。这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谓文气盎然,异彩纷呈。其中最值得人回味的就是白酒酿造文化,因为老街得名就来源于“剑南春”。“天益老号”酿酒作坊始建于南齐时期,一直没有中断过酿酒,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作坊的建筑格局为清代遗物,临街是青瓦黑漆龙门,进门是30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左面是山墙,正面和左右是抬梁式木结构的槽房,正面槽房地面是一溜上千年酿酒发酵用的老窖池,右面是烤酒的地方,至今这里尚有清代酿酒用的水井一处,明代水缸一个,清代大曲坊木质吊牌一件,木匾两件,以及传统的酒甑、云盘、鸡公车、晒笆、黄桶等大量传统生产工具。老街的中段就是剑南春酒厂的生产车间,透过那些木格窗户,可以看到“泥窖固态发酵”酿酒法的展示和挥汗如雨的酿酒工人,闻到一股浓郁的酒糟味儿。很难相信,美味甘醇的中国名酒“剑南春”就出自这些普普通通的泥窖,就出自这些其貌不扬的劳动者之手。是劳动创造了美酒,是劳动创造了这座闻名遐迩的绵竹城。

绵竹出美酒,绵雒作为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击而成的扇形地带,河流密布,水利发达,曾作为蜀王杜宇的池泽地区,堪称蜀中翘楚。之后,李冰开凿都江堰水利工程,更使这里成为天府之国中的“膏腴浸沃”之地。汉朝刘焉任益州刺史时,一度将州府迁至绵竹,使绵竹成为当时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阳国志•蜀志》称:“绵竹县,刘焉初所治,绵与雒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这充分证明绵竹自古以来农业发达,经济繁荣。绵竹的先民在富足安定的生活环境下,用智慧创造出了酿酒技艺和丰富的酒文化并且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济济真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文化是最能滋养人心的,文化就是现代人的心灵家园。假以时日,剑南老街必将成为一块欣欣向荣的人间福地,成为绵竹人心目中的文化地标。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