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四川·汉代墓葬概述

来源:《四川省志·文物志》 发布时间:2017-02-15 12:35:00 浏览次数: 【字体:

西汉墓葬在成都平原发现较多,成群的有50年代在成都东北郊开凿东山灌溉工程中清理的一批小型竖穴土坑墓,有的墓有棺和椁,有的墓只有棺,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墓出半两钱和巴蜀文化的铜器、陶器,晚期墓出五铢钱和陶器的各类平底罐、灶、井等明器为主的随葬品。另外,在石羊场清理一座西汉前期的木椁墓和凤凰山清理一座西汉后期木椁墓,两墓的随葬品中陶器有各类平底罐、鉴、壶、蒜头壶、盆、釜、井等;木器有俑、马、牛、猪、案等;漆器有耳杯、盘;铜器都为小件器物,在凤凰山的墓里出有一方铜印,双面印文为“杨广成”和“杨安国”,在石羊场的墓里出武帝时铸的有郭半两钱,其它有漆器残片和铁刀等。

大邑县吴家墩子发掘的一座西汉土坑墓,在墓底中间有一条排水沟直通墓外,沟内填满卵石,这是很少见的排水设施。出土器物中有两件铜马是四川西汉墓鲜见的。其时代应为西汉宣帝时期或略晚。

绵竹、绵阳发现的较为少见的西汉早期木板墓,在土坑竖穴内先铺一层白膏泥,其上铺木板,木板上置尸体和随葬物,别无其它葬具。出土物有陶器、铜器、货币、铁器和漆器残片。

重庆地区重要的西汉墓葬为南岸的两座并列土坑墓。出土器物以铜器为多,器形有鼎、壶、钫、鍪、釜、瓶、勺、鉴、剑、钺等;陶器仅有几件残罐;其它有琉璃珠、玉环、半两钱等,时代亦为西汉早期。

以上两处西汉早期墓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是一致的,均出有巴蜀文化和中原系统的器物。

在西昌发现的五座西汉竖穴土坑墓也很重要。出土器物中,陶器主要有罐、釜、盘、灶、井、薰炉、瓶等;铜器有壶、釜、鐎、斗、洗、盘、瓶、带钩、车马器等,其它有五铢钱、大泉五十、契刀五百、铁剑、铁刀等。这批墓的发现为探讨汉武帝开发西南夷,设置越嶲郡的情况提供了物证。其时代为西汉后期,下限到东汉初年。

西汉时期的考古资料表明:它的初期虽然尚有一些巴蜀文化器物的出现,但其主要的文化内涵则是中原文化,这就证明当时四川地区(除边远地区)的文化性质已基本上是属于汉文化;到了西汉的中、晚期没有再出现巴蜀文化的器物,而已完全演变为汉文化的遗存。虽然如此,但是在葬制方面四川仍较中原略晚,如就砖室墓而论,中原地区在西汉时期已有了用空心花砖所砌的砖室墓,而在四川地区的砖室墓在东汉时期才普遍使用,最早的也只能上溯至新莽时期。

东汉墓葬我省发现颇多,其类型有砖室墓和崖墓两种,前者多在平原,后者则在丘陵山区。

砖室墓葬又可分为花砖墓和画像砖、石墓。由于这类墓的墓室建筑均建在地表,有大小不同的封土堆,所以发现的多已早年被盗,完整者甚少。建国后发现较多的地区是成都平原。这类砖墓规模大小不一,最大的一座是新都县新繁清白乡画像砖墓,它有九个室和一个墓道。此墓为东汉墓葬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物证。中型墓葬一般为三室,这又可分为两种,其一为前、中、后三室,如成都北郊小羊子山1号墓,前室两壁嵌画像砖,中室两壁嵌画像石,它的内容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产、生活情景。其二为品字形的三室,如成都西郊曾家包两座砖墓,在前室两壁嵌画像砖,后室后壁嵌画像石。小型的为双室墓,并有墓道,亦多嵌有画像砖;大邑县马王坟的砖墓中有带“建安元年元月造作”铭文的砖,出土物中有两件青瓷罐。其他带有东汉年号的铭文砖各地多有发现,其中以宜宾和芦山较多。东汉砖墓里的随葬器物陶器有釜、罐、灶、各类俑、房、摇钱树座等,铜器有案、耳杯、筷、镜,以及五铢钱币等。

崖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墓葬,在四川分布甚广。崖墓结构多是在山坡上凿出狭长墓道,再向里凿墓室,墓室有单室和多室。多室的又可分为单翼式和双翼式。墓内有排水沟。葬具以瓦棺最多,次为石棺,间有木棺。没有墓道和甬道的崖墓,将墓室门直接开凿在峭壁上,此种类型崖墓在长宁县飞泉乡七个洞发现七座,均为单室。墓门上都刻有画像。在崖壁上刻有“延光”、“熹平”等年号,证明其时代当是东汉晚期。这种类型墓在四川其他地区尚未见有报导。还有一种大型崖墓,也无墓道,而是由享堂、甬道和墓室组成。此型崖墓在乐山发现较多,惜均早年被盗一空,唯在石柱、门阙、享堂壁上等部所刻画像大部保存较好。崖墓的发现亦为研究东汉有关问题,提供了实物史料。

东汉出土的文物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量陶俑。它造型生动,内容丰富,表现了四川东汉时期政治、经济、生产和生活的一些侧面;同时是美术考古的组成部分。它在制造工艺、雕塑技法、艺术特征等方面,表现了当时陶俑艺术高度成就。

在四川西南山区发现的石棺葬和大石墓,是汉代一些少数民族居民的遗留。

石棺葬,是在竖穴土坑内镶以石板作棺的墓葬。其分布范围是:岷江上游、青衣江、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等流域,在云南西北部也有发现。

石棺葬最早的科学发掘是在1938年,大量的发掘和研究是在建国以后。其墓葬制主要有二,其一在竖穴土坑中用长方形石板,竖砌成头宽足窄的石棺,其上以石板四或六块作盖,即无底有盖;其二,用大小卵石累砌成长方形的棺,亦以石板作盖。另外,还有土坑石盖、横垒,以及二次葬和火葬等。随葬器物以陶器为最多,其中以双耳罐最为典型,它的祖型可能与西北河湟地区同类型的陶罐有关。也还有单耳罐、高颈罐、杯、碗和瓶等。金属器有铜剑、铜柄铁剑、铜戈、铜钺、铜带钩、铁矛、铁刀、铁斧、金银饰和铜四铢半两钱等。其它尚有琉璃珠、珉玉珠、骨饰等。其中以山字形(又称三叉形)格的铜剑和铜柄铁剑最具有代表性。

石棺葬的时代,从先秦时期可一直延续到东汉初年。

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族属传说为“戈基人”的遗存。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冉#所在的汶山郡,“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其王侯颇知文书,而法严重。”这正是石棺葬发现的地域。因此,戈基人也许就是生活在此的冉#的某一部落的名称,就其总的方面看来,就是氐羌之属。另外,在出土的陶器上多有划纹符号。有的近似汉文,这当是“王侯颇知文书”的物证,至于青衣江流域的石棺葬的族属,就其地望和时间来看,则是青羌(《魏略》上称为“青氐”)的墓葬。

另外,1976年在昭觉县发掘了石板墓20座。墓葬是以石板铺底,四周竖立石板,而无盖板,即有底无盖,与岷江流域的有盖无底的石棺不同。随葬器物有小石斧、锛、镞;陶罐、陶豆、铜器残片和指环等,时代在西汉武帝以前。墓主人可能和僚族有关。

大石墓。这类墓葬是用未加工的巨大石块砌成的古代墓葬,它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安宁河流域及其支流。70年代在西昌、冕宁、喜德、德昌、米易、普格等县发掘约20余座。墓葬形制三种:即墓室为长方形、墓门开在一长边的中部,另外两种墓室亦为长方形,墓门开在前端,有带墓道和不带墓道之别。墓室内多堆放人骨架多具,应属于丛葬墓。随葬器物,陶器有带流壶、双耳罐、单耳罐等;铜器有刀、削、剑、发饰、镯子、铃,以及四铢半两钱、五铢钱等。墓的时代,总的来看是从战国至西汉,但亦有认为早期的墓可到春秋时期,这两种看法有各自的判断标准。对大石墓的族属问题,也有不同的几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是古代邛都夷的遗存,属于濮族系统;第二种认为与邛人有关,应属越、濮、僚系统的民族,有一种邛人也可能是氐羌与濮的文化交混;第三种亦认为是古邛人的墓葬,“邛”与“缯”音近而通,“缯”为普米族的记音,古缯曾一度是西汉时期强大部落;此外,还有人认为是古代笮人的遗存。

6bcb11efed3145c2a74d407521211a59.jpg

来源: 《四川省志·文物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