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五凤溪
成都周边的古镇,大都傍水而成;唯独五凤溪,在十大古镇中以山地古镇闻名于世。所谓“富有个性”, 所谓“与众不同”,盖此之谓乎?
五凤溪古镇
不管承不承认,五凤溪的建镇缘起,至今仍然不很确定。大致的说法是始于汉、兴于唐;宋置柏茂镇,清初置永福乡,清康熙年间官设为场镇。根据巴蜀地区的发展史和地方传说,五凤溪的起源,最早恐怕不是“始于汉”,而是始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南中”――现在的云南、贵州之境。当时简阳境内的养马河,资中境内的罗泉镇,也是那时初建的。五凤地处龙泉山麓的沱江之滨,扼地理之要冲,黄水河穿镇而过,交汇于沱江。古时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雄才大略的诸葛亮,为了行军、打仗的方便,有计划地建设一些军事基地,那也在意料之中。
自古以来,四川盛产井盐;川西平原沃野千里,号称“天府”,盛产粮食。五凤溪即因盐、粮而兴。老辈人说,旧时五凤溪有渣浮渡、鸣阳渡、金牛渡、罗坝渡四个渡口,是由沱江进入成都的必经之路。经过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社会大动乱,四川人口锐减,广东、福建和江西、湖北的移民,特别是那些离乡背井的客家人,不仅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还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让五凤很快繁华起来。到清代中叶,五凤溪一年四季都是航船攒动,商贾如织,货物山积,不啻川西第一水陆码头。有一首民谣唱得好:“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粮。”成都从古至今都是一座消费城市,需要周边地区为其提供日常必需品。五凤就是成都这座中心城市消费必需品的最大中转站;这首流传百年之久的民谣,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描述了五凤古镇当年那不尽的繁华、难忘的景象。
五凤溪关圣宫
五凤古镇依山而建,一面临江,三面环山。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位引进黑格尔哲学思想、被誉为“东方黑格尔”的著名哲学家贺麟;要知道,在学术界,贺麟那可真是如雷贯耳啊。小时候,对有些问题不太理解,人到中年,很多问题也就一思而悟了:客家人是中国最吃苦耐劳的族群。在五凤,相继入川的贺氏、李氏、刘氏等客家人比比皆是。正是因为客家人的到来,五凤溪才建起了以“凤”字命名的五条街道――金凤、青凤、小凤、白凤和玉凤。街道都依山顺河而建,弯弯曲曲,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其中的白凤街,一面靠山,一面临悬崖,宽处两排房,窄处一排房,俗谓之“半边街”。客栈、饭馆、酒店鳞次栉比,“五福楼”“观音堂”等楼堂馆所建筑,更是表现出客家人的聪明才智。湖广人修建的禹王宫,广东人修建的南华宫,江西人修建的万寿宫,陕西人修建的关圣宫,更是凝聚民心、寄托乡情、互助互爱的典型代表。正如当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怀故居》一诗所说:“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从不同省份来到五凤的人,把故土情结与精神寄托全部倾注于五凤这一方小镇,坚持不懈,齐心协力,最终,才形成了五凤“一镇不同庙,五湖共一街”的繁荣景象。依稀记得,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谢桃坊先生在论及客家文化时曾经指出:“客家文化混杂于其他汉族文化之间而不被同化或消失,并仍保存其鲜明的文化色彩,这在中国文化中是颇为奇特的现象。”
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巴蜀大地因为四川盆地的地理因素,可谓“自成一体”;而成都周边星罗棋布的古镇,无不折射出千百年来以山为灵、以水为魂的巴蜀文化史。黄龙溪显著地代表了川西山水的灵韵,洛带更多地表现出客家文化的独特气质,柳江和平乐则有唐的遗风、宋的遗韵……同她们相比,五凤溪如同养在深闺的娇女,很多人是只知其名、未见其面。显然,这与五凤的“身份”是很不相称的。
五凤溪古戏楼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徜徉五凤溪,葱郁的山,灵动的水,总令我发思古之幽情。那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那依山而建、隐藏在浓荫之后的古朴民居,让我等红尘中的匆匆过客不由得慢下脚步、停坐欣赏。正如五凤溪来凤楼的一副楹联所说:“楼空斯人去,时济金凤来。”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来凤楼仍保存完好;在大力倡导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的五凤溪,更应该“百鸟朝凤”,呈现出新时代崭新的面貌……
2018年8月21日,星期二,于西都览星楼
作者简介:
曾令琪,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四川文学艺术院院长,大型文学期刊《西南作家》杂志主编,国家一级作家,贾平凹先生关门弟子。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