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翻山铰子再创新 非遗传承不停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13 15:00:29 浏览次数: 【字体:

翻山铰子再创新

非遗传承不停歇

2023年3月21日,《巴中日报》要闻版“巴中十大文旅人物”专栏,发表文章《非遗传承不停歇》,关注翻山铰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华德。

“锵锵锵……锵锵锵……”2023年3月15日下午,在平昌县翻山铰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吴华德正和村民在此表演翻山铰子。伴着欢快的锣鼓声,他们挥动铜钹,动作刚健粗犷中又透着柔美和灵活。

被评为2022年度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十大文旅人物”之一的吴华德是翻山铰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民间文艺工作者,他长期从事翻山铰子的演艺、传承、推广,多次参加省、市、县举办的相关比赛及展演,如今他已成为翻山铰子代表性老艺人之一。

苦练3年成为翻山铰子“吴派”代表人

“翻山铰子”,顾名思义就是因表演动作粗犷,形似翻山越岭,加上铜钹形似水饺而得名。由于它承载了川东北风土人情、生活习性,被誉为巴渝文化“活化石”。吴华德介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地农民纷纷成立了业余表演队,每当婚嫁、丰收、文化娱乐时,人们都要表演翻山铰子来助兴。

1956年,翻山铰子作为川东北地区特有舞种,参加四川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获大奖。从此,带着泥土气息的翻山铰子声名鹊起。吴华德介绍,平昌翻山铰子分为郭、岳、谭、吴四大派。郭派头戴面具,动作滑稽,诙谐风趣;谭派动作粗犷豪放,套路变化清晰,舒展大方;岳派动作优美,婀娜多姿,动静结合,不拘于传统表演模式。而以他为代表的吴派,动作优美、抒情、豪放,长短绳铰子套路变化自然。

吴华德回忆,“我是平昌县西兴镇人,15岁开始学艺,为了让我们把铰子舞得行云流水,那会儿师傅要求18位师兄弟排成一排,上下、前后、左右快速翻舞2个1斤重的纯铜铰子,天天如此,铰子经常把我们打伤”。随后,他撩起手臂间的衣袖,一道道结茧的伤疤清晰可见。因为实在太苦、太难,吴华德的5位师兄弟只坚持了4天就放弃了。而他苦学3年,终于可以把铰子舞得虎虎生风,最终成为翻山铰子的“吴派”代表人物。

多年传、帮、带不断创新表演形式

吴华德对翻山铰子非常热爱,至今仍从事民间翻山铰子的演出、传承和推广。除了节庆表演,吴华德还和平昌县文化馆一起改良了翻山铰子。他们去掉一些复杂和困难的动作,把它改造成利于健身锻炼的舞台版、健身版、广场舞版的翻山铰子,带动村民一起学习。

西兴镇皇家山村民易利华,只要看到吴华德在传习基地教大家练习改良版的翻山铰子时,她都会和邻近的村民在一旁学习。“我们年纪大了,经常感到肩膀酸痛,自从跟着大伙一起练翻山铰子,身体舒坦多了。”

后来,由于邀请吴华德去跳翻山铰子的人越来越多,人手不够,易利华也就加入其中。现在易利华不仅会舞台版的翻山铰子,还会原生态的翻山铰子。从观看者到表演者,吴华德的翻山铰子“徒弟”已有100余人。

不仅如此,吴华德还承担西兴镇翻山铰子的传、帮、带,目前有西兴小学学生常年100人队伍,西兴镇社区常年50人队伍。业余时间,吴华德还带领部分队员深入平昌县其他乡镇传授技艺,如云台镇、镇龙镇、板庙镇、响滩镇等地,为扩大翻山铰子队伍作积极努力。

如今,吴华德已59岁,在多年的传承中,他不但继承了师傅的铰子技艺,还创造了许多新的击铰方法和表演形式,使翻山铰子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我会一直把它传承下去,让翻山铰子走得更广、更远。”吴华德说。

翻山铰子

翻山铰子是平昌县传统民间舞蹈,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翻山铰子起源于西兴、龙岗一带,西兴是翻山铰子故里,被誉为“翻山铰子之乡”。翻山铰子起源于傩戏,最初是祭祖娱神的。翻山铰子分为高台铰子和平地铰子等类型,高台铰子在桌凳上左右上下翻转,糅合了民间杂耍,难度极高;平地铰子富于变化,场面宏大,气势磅礴。2009年,西兴镇翻山铰子艺术团团长吴华德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代表性传承人。

翻山铰子的基本动作,根据放长和收短铰绳动作而区分为“长绳铰”和“短绳铰”两个类别。其打法,大都由打、擦、翻、转四种方式构成,约有四十多个动作。大多数动作都冠以形象化的名称,如“白鹤亮翅”“风吹杨柳”“团鱼晒壳”“青蛙晒肚”“扑地莲花”“跑马射箭”等。

翻山铰子在川东流传较广,传承时间较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是研究巴山风俗民情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翻山铰子融舞蹈、杂技、音乐等为一体,表演动作独特,节奏欢快,技巧性很强,富有音韵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平昌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